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426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方翻译史名词解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词解释1.郭沫若的“风韵译”在翻译时实现两种文化意识的融合,两种语言的转换和审美风格的再度创造,做到“字句、 意义、气韵”三者“不走转”,不走样。其意是说我们不能凭借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而赋予翻译文本某种风韵, 而应该根据原著的风格来确定译文的风格,译文应该以原著的风格为出发点和归宿。2.(1)道安的“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何意?(2) “五失本”何意?(1)道安,东晋前秦高僧,佛经翻译评论家,致力于“般若学”,倡“本无”宗,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要求要按原本逐字逐句地翻译,不得对原文的字有所增减。他的翻译主张:“究其旨趣,殆归直译矣”。直译派代表人物。(2)道安的“失本”指的是

2、在译经过程中对原作内容或形式的流失。这“五失本”,反映了译家在“译梵为秦”时,充分认识到两种语言(在语法、修辞、文体以及行文习惯诸多特点上)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所作的变通(三、四、五项皆指译者为求译文简明易了所作的削繁删冗)“失本”,是为了使译文达到符合汉文规范。这是失原作之本,却得译作之本。此乃道安高明之举。 “失”正是为了“得” , “以得补失”,这是翻译的辩证法。可以说,“案本而传”是相对的,而“失本”则是绝对的。“不失本”便不成翻译。3.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徐光启是我国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大潮中之先驱, 被称为“西学翻译之父”、 “科学译祖” 。徐光启的 “翻译会通超胜”思想有两大

3、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 ;二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 ;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意思是 ,只有通过翻译才能“会通”(学习与掌握 ) ,只有“会通”才能“超胜”(超越与争胜 )。与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4.方梦志医学词典5.慧远的“厥中论”慧远主张厥中论,既反对“依实去本,务存其本”也反对“文过其意,理胜其辞”。 “厥中”即克服文派质派的缺陷,以达折中。与儒家中庸文化和“中和”美学观有相同之处。(1)从文体角度,道出翻译困难:以文应质,则疑者众(意译过

4、头而失其真);以质应文,则悦者寡(直译过头而失其美)。主张:“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直、意相结合) ;(2)提出了“质文择中”的中间道路,二者相辅相成。意义:重新回归孔子“文质之论“,深化了文体学的本体认识;关注翻译的阅读效果,有一定读者意识;综合了文派和质派的要义,融合了佛儒学、 佛学思想, 完成了文质文体上新的认识论循环。6.玄奘的“五不翻”原则玄奘论五种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尊重,智慧清浅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 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 而摩腾以来, 常存梵音。 五生善故,

5、 如般若。”玄奘立的“五不翻”原则,对后世的翻译活动,特别是20 世纪初掀起的“译名大讨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鲁迅认为: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前者鲁迅称为“ 顺” ,后者称为 “ 信” 。“ 宁信而不顺 ” 的规定,意为在信和顺不能两全时,宁可译文不顺也要忠实于原文,决不欺骗读者。从实质上来讲,“ 宁信而不顺 ” 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鲁迅认为, 直译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鲁迅的“宁信而不顺”的主张与“ 拿来主义 ” 的思想是一致的

6、。先要敢于“拿来”,而后才有选择和吸收。二.简答题1.鲁迅提出的“双标准”和“双功能”分别是什么?“易解”和“丰姿”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标准。鲁迅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也就是既要通顺,又要忠实。通顺就是通顺易懂; 忠实即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形式这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包括对构成原作的一切要素(语言要素、超语言要素、艺术要素等)的全面忠实。这就是艺术性翻译的标准,这就是鲁迅提出的“易解、丰姿”双标准的真谛。“移情”和“益智”是鲁迅提出的翻译双功能。译者的“移情”是指译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志趣相投、情感相宜,同时又与作品思想吻合、爱憎共生、审美一致。译

7、者通过与作者和作品的这种契合,在翻译中能把原文的形式、内容和精神原原本本地传达出来。“益智”即有益于智力,启迪读者的智慧,增长读者的学识。2.(1)严复翻译的“三标准”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答:是“信、达、雅”翻译原则和标准,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理论核心和纲领。“信达雅”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三字之间关系实质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关系,以“信”为本,以“雅”为“表”,以“达”为其间“纽带” ,三位一体。第一, “达”和“信”的关系“达”是为了“信” 。 “信”和“达”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标准,“信”是不背文意, “达”是刻意求显, 以显其意, 期意行远。 (“雅”是用汉代以前的字

8、法句法和抑词就义等做法以“达易” ,求显,可见,信是手段,达是目的,而雅是追求“达”的条件,方法,求“雅”是为了求“达”。 )(2)为什么倡导“雅”?“雅”的含义是什么?1.雅是为了“达易” ,求显其意。中国文学史有上下两层潮流,其中士大夫文学潮流占主体文化中的主流,追求贵族化的雅,以维护传统文言的尊贵地位。2.从译作整体来看,雅是指译作的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所谓雅,不是高深或讲修辞,而是文学价值或艺术价值比较高。译作具备文学价值便不再是原作的附属和模仿,而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3.从当时的社会价值看, “雅”可以理解为一种“可变标准”

9、。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应有各自不同的 “雅” 之标准, 翻译标准本来就是一个社会当时价值观的反映。我们看待雅,不应将之看作是独立于,或超出于信和达之外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三位一体,至信至达至雅,其重点都是放在“意义”上。3.马建忠“善译”说翻译标准的思想意义、价值是?马建忠的“善译”思想,给译界提出许多理论思考。首先,指出善译的条件, 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最高要求,应当说,这是译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其次,他指出“善译”的过程。这实质上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

10、意旨”“神情”“语气” “心悟神解”这十个字可以说是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的全部。复次, 他指出 “善译” 的实质, 这实质上又提出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 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最后, 他提出译成之文“能使悦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的要求,这实质上提出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的“等效”翻译的效果。这是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马建忠洞察翻译的本质,掌握了翻译的内在的客观规律,进而提出 “善译”这一科学译论,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里程碑。4.结合时代背景,谈谈梁启超为何倡导翻译西方政治小说。其意义何在?1. 当时正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

11、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梁启超决定效仿西法,翻译西方政治小说,以指导变法维新运动,救国图强;2. 近代中国封建专制腐朽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思想,为救亡图存,梁启超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疾呼变法自强,将兴西学与翻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3.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第一人,首次提出“政治小说”主张,认为小说具教化国民的功用。 借鉴、 翻译西方政治小说是推动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步骤。梁氏小说翻译理论给当时维新前后的“新学”之风又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改变了社会上对翻译小说的歧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繁荣了晚清小说翻译事业,迎来了文学翻译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热衷

12、于西洋文学的翻译家和一批西方文学翻译名著。 5. 玄奘“既须求真,又须求俗” ,什么意思? 他的翻译主张, “既须求真,又须求俗” 。他既不赞同道安等人的直译,也不赞成鸠摩罗什等人的意译,而是主张直译和意译完美的结合,即提出了“圆满调和”的翻译主张。这是我国古代翻译思想的典范。正如梁启超所云:“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 ”玄奘既重“信” ,又重文体风格。译文达到了“和谐”理想的境界(极轨),在翻译史上成为一派“新译” 。6. 林语堂“翻译标准”(一) 忠实标准林氏认为,忠实的程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等:直译、死译、意译和胡译。死译是直译走向极端的结果,胡译是意译走向极端的结果。

13、他认为直译与意译两个名称虽然便于使用,但仍是不中肯的名称,容易引起人家的误会,使之成为死译和胡译的庇护所,或令人以为翻译有两种同时可行的标准。其实这两个词不过表达了历来客观存在的翻译方法的不同倾向,两者是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翻译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翻译非绝对,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决不可能将这些同时译出,译者所能求的只是比较的非绝对的成功。”(二) 通顺标准关于翻译的通顺标准,他从心理学角度指出:“寻常作文之心理程序,必是分析的而非组合的,先有总意义而后裂为

14、一句之各部,非先有零碎之辞字,由此辞字而后组成一句之总意义;译文若求通顺之目的,亦必以句义为先,字义为后。 ”与此同时,林氏还提出句译理论,主张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译者所应忠实的,不是原文的零字,乃零字所组者的语意。”罗选指出, “林语堂是中国第一个在翻译中运用以句? 为? 单位的学者”。(三) 美的标准翻译还有美的方面须兼顾。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其工作当做一种艺术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尤其是翻译文学作品,更不可不注意于文字之美的问题,“凡译艺术文的人,须先把其所译作者

15、之风度神韵预先认出,于译时复极力发挥,才是尽译艺术文之义务。”翻译须传神,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字神?是什么? 就是一字之逻辑意义以外所夹带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条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 “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第二是译者对中国读者的责任,第三是译者对艺术的责任。”三样的责任心齐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7. 矛盾的“意境论” (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简答题)矛盾的“意境论”( “艺术创造性翻译论” )是他 1921 年提出的 “神韵说” 的进一步发展,是翻译的最高境界,然而却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矛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作

16、的报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中指出, “传达原作的艺术境界”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他把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这一重要范畴意境,引入文学翻译,使“意境论”成为我国文学翻译中具有独特意义的理论。文中精辟地论道: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我们要求于文学作品的,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 而是在这些以外,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意境,即通过艺术的形象,使读者对书中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强烈的感情。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为了达到“艺术创造性翻译”,需要以下几个条件:其一, 必须要求译者具有广博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学作品是描写生活的,译者何创佐者也一样, 也需要有生活体验。译者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愈丰富,对于不同国家和不同时代的生活也愈容易体会和了解。其二,必须使“译介与研究”密切结合。翻译的成果应该是研究的成果。“译者翻译一部作品,必须对原作进行科学的研究,要全面正确地分析、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和风格。”其三, 必须强调译者对待语言的运用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