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1819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77.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读书说明与指导第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内容简介作者龚鹏程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 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兼之熟悉西方文化, 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别具匠心。本书从文化史的视角, 通过中外比较, 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与意义。尽管作者抽取了十五个较为抽象的理论范畴作为切入点,但是就内容而言, 既讨论了中华的物质文明, 又触及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 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与反思。 语言上,论述提纲挈领, 又能深入浅出, 在写作中巧妙地将述史与论辩融为一体,使阅读无乏味之感,却能引发深刻思考。第二部分读书总体要求和读书目标读中国传统

2、文化十五讲 一书,要注意作者的思考方式。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 不是用现实反观传统, 更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拾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是彻彻底底地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用中国自有的词汇去解析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量的中西比较, 寻找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精髓。是一种试图摒弃西方的视角,试图让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能够平等地与西方文化对话的文化体系。通过本书目的了解,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传统的思考方式 , 达到认清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得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持一丝敬意与温情的终极目的。第三部分书目基本内容第一讲 体气:感诸万物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了解审美取

3、向的不同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更注重内在,所以中国人的认知方式不能用西方标准进行说明,中国实际上是依赖主、客观两方面了解事物的。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古希腊、 古印度多是以人的形体去感知人的性格,注重形体,所以才会有发达的造像艺术,而古中国则更注重从才德方面对人进行判断。所以中国既缺乏造像艺术,也认为裸体不美,中国传统文化中才会更为关注服饰文化。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完全忽视身体,而是采取了不同的关注方式,格外重视心,即人的内在。而心与形的关系并不是基督教文化或者佛教文化那样二元对立的,而是主从关系。也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心,所以中国的认知方式并不是单纯依赖知识

4、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主客观交融的一种状态。重点知识解析:(1)我国讲人的尊贵, 主要是从才德能力上说, 希伯来则首先由形体上说。这就是针对人的思维有所不同。 因这个思维不同、两大文明的身体思维遂也不同。(p2)依中国思想的一般特征或重点而言,中国人是重内不重外的。(p5)因此他们主张不必论形相之美恶。(p6)(2)中国体相观的第一个特点是不重形相之美,亦无人身形相崇拜。第二个特点是形德分离, “美人”未必指形貌好,通常是说德性好。三是不以形体为审美对象,而重视衣裳之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p6-7)(3)心固然重要,固然也可视为内在部分,与其他的形体部分相对起来,形成“心 / 形”、“内 / 外”

5、的关系,然而,我国并不像希伯来宗教或佛教那样,发展成重内轻外、二者对立的态度。(p10-11)中国则非“肉体 / 精神”、“神性/ 欲望”之类二元截然对立之格局,而是主从关系。心,一为五脏六腑之主,二亦为体之一部分,非能与体相对之物。(p11)(4)体会、体验、体贴、体察等到,都是以体验之、而又验之于体的行为,得之于整个身心, 故与仅赖知识性的认知活动并不相同。认知性的理解及依此方法建立的认识论,只依据理性与知识。(p13)三、思考题. 中国认识论具有那些特殊性。第二讲 饮食:礼文肇兴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许多都是根源于对饮食文化的

6、不同见解。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对于文化的衡量标准, 以往都是依靠西方的模式进行思考。实际上,中国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饮食文化。中国重视饮食文化由来已久,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就,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由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特殊性。第一,中国的饮食思维成为儒道诸家思维的传统与习惯。第二,饮食文化的发达导致中国的宗教观是乐生的。从饮食思维出发,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礼而非法。重点知识解析:(1)所谓“石器时代” 、“铜器时代” ,是以生产工具为标准的划分。 (p3)作者提出“玉器时代”。 “玉器时代”的特殊性在于玉

7、非实用性生产工具,重视玉是中国人思想的一种表现。 玉器在各个时代都受到重视。 玉器的制造本身标志着工艺水平的先进。玉的来源多源,表明古代的商贸发达。(2)古人的观念认为人要生存就需脱离竞争抢夺资源的状况,以“货力辞让”来安排分配之, 此即礼之所由起也。 觅食求生是古时最基本的问题,故礼亦起于会餐分食之顷。( p22)(3)中国人却在四千年前已用餐叉了,以黄河中游为多。用匙更早在七千年以前。至迟在商朝时则已开始用箸。, 箸,明朝以后称为筷子。(p24-25)(4)中国人的宗教,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最大的不同,在于以生为乐,不认为人生有罪、 人生是苦; 而且缺乏彼岸之向往, , 中国人的极乐世

8、界就在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人间,所以中国人不是劝人 “往生极乐” ,而是招呼死者“魂兮归来”。换言之,一种贵生的、此岸的、现世的宗教性格,即本于一种特殊的人生态度。( p30)(5)凡祭祀,皆须献牲敬酒。为什么?因为大家都相信饮食的沟通功能。我们用饮食祭献鬼神, 代表我们对他示好; 鬼神吃了我们的东西, 表示它们愿意“福我”。( p31)(6)礼与法同样是要为人生社会提供一套秩序、规范,让人遵守。但礼不是法。法不论来自习惯还是契约, 都是对人与人之间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但礼的核心不是权利与义务问题,而是情。(p37)此即所谓礼教,中国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教养,就从此等生活仪节、饮食进退中见出。(p37)

9、三、思考题试证明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第三讲 男女:人伦渐备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人伦关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来源于古代中国对男女性别的关注。正是因为有了性别意识,使得中国式的思考区别于西方哲学。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男女关系的处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人伦礼制得以建立的基础就是对于男女关系的重视。而对于男女关系的考察并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根据姓氏的来源和祖先崇拜的缘起,我们可以看到对女性的重视一直遗存于中国传统社会。换言之,男性意识并未控制整个生活领域,在中国传统思维中,仍然维持着两性架构及性别意识。而这导致了中国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无性别意识之间的不

10、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重点知识解析:(1)有了这种礼(嫁娶),人才有父母、兄弟、夫妇、亲戚、上下等各种人伦关系。故婚姻制度亦可说是整个人伦礼制的起源或基础。(p42)(2)生命的共同性与一体性,由图腾崇拜转移到祖先崇拜身上,祖先崇拜与宗庙制度便产生了。(p45)(3)纪念始妣生育族人之意,转而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媒人神、送子神,出现“送子观音”、“注生娘娘”之类女神,不再只对自己这一族具有意义了。(p50)(4)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部分无性别意识,只有在当地西方哲学中,这种意识才正在觉醒; 中国传统的主流哲理思想则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区别, 造成了中西传统哲学的重大不同。 比如有性别

11、意识的中国哲理传统会看重相对相济的动态生成关系, 并重视这关系所生成的世代结构,也就是家庭、 家族、民族与文化的长久延续; 也善于领会活的生存境域中的时机,认为人的互动互感是获得真知的最有效手段,而非逻辑与科学。(p53)三、思考题注重性别对中国传统哲理思维的影响有那些方面。第四讲 封建:立此家邦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封邦建国是周代,即中国传统形成时期最主要的制度。而封邦建国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国家结构,更是宗法制度的表现,是一种道德的反映。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礼的一个最重要作用是敬鬼神,但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敬鬼神更注重“德”。而周代围绕着敬鬼神这一中心,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从

12、而形成了周朝的封建体制,使周的君统与宗统的完美结合。封建来源于血缘, 而不同的是, 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宗法制度,起作用的是宗庙,形式是封邦建国。而宗庙更多地表现为道德意义层面上的思想意识。重点知识解析:(1)礼,始诸饮食,人伦又肇端于夫妇。由饮食之礼,发展出了其他各种礼;由男女夫妇, 又形成了尊卑上下长幼等各种礼文、礼的架构, 渐渐就形成了一个包裹人文世界的网络。(p65)(2)古人之祭祀天地、鬼神、山川等,并不是信这些,乃是因它们能福佑自身。( p67)故从西方超绝的神或人信仰神的感情看,会觉得中国这种宗教态度近乎功利,神能福佑我,我才敬事之,是一种报酬式的宗教态度。(p67)但实际上,人神是

13、互动的,非一主一从,一操控者一被宰制者之关系。也是“崇德报本”的观念。(3)无论亲族或异宗,凡共祭周之宗庙者,即确定了封建的关系。(p72)(4)天命、宗庙、封建在此连成一体。封建邦国提供甸服与王共祭,透过宗庙,以上达上帝及天地社稷。(p72)(5)宗庙实质上代表着族群整合的原理法则。这种法则的产生,一方是宇宙天地所命令的, 是环境及血缘的力量, 一方面又是人类自身团结的意识和对环境的适应。( p74)(6)孝是祭祖的宗教仪式加上一层道德意义而形成的思想意识,然而透过对“德”的掌握,它可以拓及整个人伦关系与道德指向。(p75)(7)以宗庙制度为核心的封建体制,足以形成一有秩序的结构,在内实现敬

14、哀忠孝等内容, 在外支撑社会组织, 作为各种政治社会组织的内部秩序力量与中心根源。( p75)三、思考题封邦建国为核心的周代封建制度的思想核心是哪些。第五讲 道术:内圣外王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所以礼能够成为传统中国的关注对象,是因为礼具有多重功能,扮演着重要的文化调试功能。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周代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国人的权力较大,起到制衡作用。而其权力的基础就是礼。礼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词汇,对于礼的理解需要掌握几个方面:一是礼是出于节制人情而产生的,强调“情欲的适当化”。二是礼是规范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与角色。而礼的一个最主要作用,

15、即沟通天人,构建人与人的关系。正是对礼的重视,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重点知识解析:(1)礼是习俗,但非一般之习俗;礼是统治的手段,但又非一般手段,故其他民族、其他时代并未发展出这样一套礼文化体系。礼含有许多进退揖让之仪节,可是又非仪式、礼节而已。礼有规范的意味,但又不是法律式的规范,也不是道德的戒律。( p89)(2)第一,“礼”是一套制度与文化的架构,是一个整合性的文明体系,具有多维度、 多层面的特征。 , 第二,“礼”又是一个历史概念。 历经夏商周,礼的基本原则及其社会功能固然在千年间未曾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其内容、结构及适用的范围,则因王朝兴废、社会变迁而发生过多次重大改变。

16、(p89-90)(3)角色理论从不考虑个性、动机、态度之类问题,而是把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视如演员在舞台剧场上,扮演着某种角色,对该角色亦有其期望与需求。(p95)(4)在世俗社会生活中,藉由礼来通人我之情;在面向神圣世界时,藉由礼则可以通鬼神而达天地之情。(p97)(5)在封建体制之礼乐文化中, 人与人因亲亲之仁而相联结,彼此相保惠、相教诲、相翼辅,形成的就是一个关怀型的文化体系。(p99)三、思考题作为整体的礼的作用包括哪些。第六讲 天人:通乎神明 一、读书目的和读书要求宗教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影响到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认识不同,导致中西方文化的分歧。二、 重点内容提示和重点知识解析重点内容:比较中西方的宗教和神话,二者的区别显然。 第一,神人关系是截然不同的。西方的神是万能的,外在的,与人之间有着天壤之别,神和人之间的关系无法超越。第二,命运观的不同。在希腊神话中,命运是前定,无法改变的。中国则强调天人之间的互动,人能发挥自身的自主性,适应或改变天命。第三,正是在这基础上,中国中的人可以自我救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