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8190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历史探析摘要 明朝皇帝为镇守西南边陲采取了“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的举措”,实行“屯兵、屯田、屯商”制度,形成了“屯堡人”这一特殊的人群。六百年之后的今天,他们的勤劳和商业智慧仍然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经营理念依然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契合,透过探究这些沉淀下来的经验与精神,挖掘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具有无限的启发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屯堡人 历史积淀 商业智慧 在贵州安顺方圆百里的范围内,自明代以来一直聚居着数万与众不同的男女,他们服饰秀美,语言独具风格,民俗民风浓郁,建筑奇特。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无论是服装、语言还

2、是生活习惯均有明显区别,志书上称为“屯军堡子”,当地人称为“京族”“大脚”,因而被外乡人以为是一种不知名的“少数民族”,然而他们所讲的依然是汉语,只不过语音语调有些独特而已,所以又被称之为 “老汉人”。实为明代屯田制在安顺实施所构成的带有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等村寨所形成的独特社会群体,后因“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县志?民生志),时至今日,虽因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已有所扩大,但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 1340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散布数百

3、个屯堡村寨约 30 余万人,依然传承着屯堡人的典型特征。自明代以来,黔中安顺不仅赋予屯堡人厚重而独特的文化,也为屯堡人经商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展示了屯堡人善于经商、令人惊叹的才能,六百年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屯堡2人独具特色的商业智慧。 一、明代镇守西南边陲的举措演绎了屯堡人经商的历史 1.“军屯”的设立使“商屯”的产生成为现实 明太祖朱元璋以农民起义夺取政权以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调北征南”,并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征南平滇战争结束,朱元璋乃命征南万余将士镇守云南,约二十万将士屯驻贵州,而当时普定卫周边的驻军达十余万之多。面对因战乱导致的大片土地荒芜、大量的人民流离失所和遭到严重破

4、坏的西南社会经济,为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镇守边陲和稳固疆土,朱元璋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以安将士之心。据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其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因屯军之地“地僻处而输粮艰”,故打粮以给军饷非长久之计,为解决军粮问题,朱元璋下诏大军“屯田自食”,既可使“兵无更调之劳”,又可使“粮无飞挽之苦” ,是以推行屯田制度,以屯田作为“定边之计”,置官设卫,奖励屯田垦荒,使“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据明史食货志载:“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5、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此谓之军屯。由于军队的屯种依然不能解决自给,缺粮现象依然严重,组织运粮则劳力不济。如永乐元年(1403 年)镇守贵州的镇远侯顾成言:“康佐(今紫云县)距安南卫(今晴隆县)三百五十里,往复半月,人负米三斗,止足途中之食,故累岁有亏”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从外地调运粮食以解决军屯不足是相当困难的,为解决当时驻军的生活所需,官府遂招募商人来贵州纳米换取盐引,分销各地,“商屯”应运而生。 2.“商屯”使屯堡人走上了经商之路 3明史食货志载:“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贵州在明代是通往云南和沟通川、湖、两粤的战略要地,设有许多卫所,因而军屯特别发达,而安顺地处

6、黔中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之称。其区位优势使之成为“调北征南”大军的必经之地,镇守边陲的屯军达十万之众,军屯尤为发达,同时带动了商屯的繁荣。所以明代“商屯”因 “军屯”而设,成为军屯的重要补充。 为发挥商屯的作用,调动商人的积极性,官府不断给予经商者各种优惠,据太宗永乐实录载,(永乐十七年九月)贵州都司普安卫言:“本卫山多田少,不足军士屯种,且舟楫不通,别无馈运,准令召商中纳盐粮以给军士。在例,川盐每引米八斗,今经一年,决无中者。乞将旧定则例减半纳米,以来客商,庶几边储有备,官民两便”。就是在整顿边民秩序以安其所在的过程中,对经商者依然是给予宽待,据宣宗宣德实录载,(宣德元年

7、三月),“今天下攒造黄册,宜清理户口钱粮。比闻各处逃民有依军卫屯堡及藏匿别府州县不回原籍者,请条例榜谕,务在遵守,违者必罪不宥除有隐商客外,但系他处人民,即报官拘审,发回原籍”,足见当时官府对商屯的高度重视。洪武六年,(1373 年)贵州实行“开中”,当时贵州卫奏:“岁计军粮七万石,军食不敷,宜募商人于本州纳米中盐,以给军食”,即因储粮不敷而开中纳盐粮。当时贵州因缺粮、缺盐的现状,导致“开中”很盛行,“开中”的地方盐商也可从外地转输粮食或就地收购少量粮食,但主要还是实行就地招民屯种,收粮以换盐引,所以“开中”虽不等于商屯,但凡有“开中”的地方都可能有商屯存在。商屯的出现,客观上刺激了商品粮的生

8、产,促进了食盐的运销和边疆的发展。 3.“移民就宽乡”政策壮大了屯堡商人的队伍 为解决了江南人多地少和西南人少地多的两对矛盾,太祖初,下令实施“调北填南”“移民就宽乡”政策,从人口密集的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4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到云南、贵州,通常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 而且给予三年不纳税、三年后起科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 “移民就宽乡”此谓之“民屯”,而大量的移民也加入到经商的行列,民屯由官府组织。至此,形成了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的格局,实行统一管理屯田。所以清朝编纂的明史称其因“置卫屯田而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 3.“商屯”“民屯”的最初舞

9、台历练了屯堡人的商业智慧 屯堡人的祖先中有部分人就是由屯商而来,以运输贩卖为主,世代相传,形成了农商并重的意识。自明代中叶,由于地主经济的迅速发展,军屯趋于衰落。商屯的形式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但屯堡人以贩运为主者依然众多。进入清代以后,土司制度的瓦解使区域封闭局部解体,地区间联系加强,创造了人口流动、经济交流的有利条件,促进了贵州城乡社会经济的集市贸易的发展及商业的兴盛。贵州的集市贸易兴于明、盛于清,清代以后,市场众多,集市贸易的迅速发展,商旅往来频繁,屯堡商人在其中也如鱼得水,通过经商补贴家用,过着殷实的生活。 安顺在清咸同以前,尚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屯堡先民以农业为主,继续发挥先进农耕技

10、术的作用收取富足的粮食,同时,利用世代相传的各种手工技艺兼做手工业,如手工纺织、打铁锻造、种茶制茶、制糖、木器木雕、竹器等,生产的各种产品除了自己使用外,多余的则运出销售、交流,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屯堡村寨中不少人涉足商业活动,除产销手工产品外,还贩运安顺的特色产品猪鬃、五倍子、药材和当地所需的生活用品盐巴、棉花等。清光绪年间,英国布莱特博恩商会中国之行的报道文载:“在安顺府每周产布几千匹,原料为汉口和华山的棉花以及由香港经百色运来的大量孟买和日本棉纱”是此史实的记载。由于盐是生活得必需品,贵州素不产盐,所以贩运盐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藉此,安顺出现了声名远扬的屯5堡马帮,驮运盐、布匹、土特产

11、等,从中盈利,并彰显了他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敢闯天下的精神。 贩运仅是屯堡人善于抓住商机的一种体现,大部分屯堡商人则加入到了专事贩卖的“行商”和“坐商”之中。在集市贸易和商业活动中,出现一批本钱小而专门经营针、线、刀、箭、锅碗盆瓢等日用品,以赶场为业的屯堡小商贩谓之行商,他们往返于各个市场之间,此买彼卖,赚取地区之间的差价。部分本钱较大的屯堡商人则参与到经营丝绸、棉布、食盐、桐油、木材、药材等大宗货物行业之中,坐地发货或运货至外地转销以赚取更大利润得,谓之坐商。正是在集市贸易和商业活动的“坐”“行”之中,屯堡人的经商能力得以展示和提高。 二、屯堡人商业智慧的具体体现 追溯屯堡人的发展历史,让

12、我们走进了安顺、走进了美好自然、走进了厚重文化,让我们认识到是因为大批人口迁入贵州及安顺,形成了迅速膨胀的内需,从而带来商品经济迅速萌芽;是大量来自江南一带的移民,带来了先进耕作技术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服饰穿戴,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江南地域特征的屯堡文化,文化的发展也极大地促进安顺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也是区位优势带来了安顺相对发达的交通,使这里成了西南地区最早的商埠,客观上为屯堡人商业智慧提供了滋生的肥沃土壤和施展平台,使其在改写安顺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促进了安顺的发展。安顺素有“商业之盛,甲于全省”之说,成为贵州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应该与屯堡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探析

13、,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了屯堡人的勤劳和智慧,为在他们的参与下所开辟的一条如此繁华的经商之道而感佩。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年以来,屯堡人参与到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将他们的才智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今天的屯堡人在沿袭着祖先们生活方式的6同时,秉承并更进一步地发扬光大祖先们的商业智慧,其独特的经商理念赢得丰厚的回报,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迅速致富,率先步入小康生活,具体可做如下的归纳: 1.创立“转转场”加快商品的流通施展经商才能 贵州民间呼集市为“场”,黔南识略卷一曰:“黔人谓市为场,称赶集为赶场。场地一般设在交通较为方便、地势较为平坦、居民较多的集镇上,场与场之间相距二三十里或四五

14、十里”,屯堡人居住地也依此而行,交易的日期谓之“场期”,安顺屯堡人则以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定场期,为便于称谓和记忆,则采用通俗的十二生肖来计算“场期”,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个轮次十二天,分别称为鼠场、牛场、虎场、兔场、龙场、蛇场、马场、羊场、猴场、鸡场、狗场、猪场,“场名”与某一个固定的村落地名直接挂钩且不轻易变更,每个场的地点均不同,是根据屯堡村落分布状况按照均衡布点来确定,每天换一个地方,天天有场赶,所以谓之“转转场”。如安顺府志地理志(三、四) 载场名有“牛场、马场、旧州场、马路场、羊武场、新场、狗场、大鸡场、小鸡场、猴场、黄果树场、幺铺场、丁旗场、双堡场”。这种

15、商品交易的运行模式,一是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促进物资交流、发展商品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屯堡人施展经商才能提供了重要场所。 2.明确的家庭分工激励着屯堡人积极经商 在屯堡家庭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一直就很明确,即家庭中的男主人主要负责家庭的外部事务的应酬和外出经商,以农为主的屯堡人家一年之中除了栽插、收割两个季节男主人在家,其余时间均在外赚钱;女主人则负责料理家务、守护家园。屯堡妇女不缠足,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生存的需要,在最初“亦兵亦农”的时期,他们生活方式就是战时为兵、闲时为农,当家中男人外出打仗时,家中的耕作仍7不能停歇荒废,仍要依靠农垦维系生活,所

16、以屯堡妇女除了操持家务外,还要从闺阁走进田间地头,参与田间耕作,有的人家妇女几乎就是主劳力,而裹足的女人是做不了这些事的,后来虽战事停歇,但女人管家男人外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承袭下来,不管是做肩挑手提走村串户、逢场设摊贩卖日用杂货“行商”,还是租设门面开设商铺做“坐商”,哪家的男人不外出经商均会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不会被整个家族所接纳,所以经商的素质为屯堡男人所必备。 3.处事之道先做朋友再做生意 小成者做事,大成者做人。屯堡人大多很善交友,与人见面无论相熟与否总是笑脸相迎,递烟送水,言语谦和,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一般,甚至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这就建立了沟通的基础,他们奉行“钱没有话好听”“买卖不成情义在”的原则,良言一句三冬暖,他们总是能看准对象赞美有道,利用美言融洽和谐人际关系,创造美好心境。所以无论是商业伙伴还是消费者,都能从他们那里感受到一份浓浓的热情,从而在选择商业伙伴或消费商品时自觉地倾向他们,正是这种永远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赚钱放到第二位的思想,最终使他们不仅赢得了众多的朋友,也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