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1674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生物循环变化思想初探【内容提要】 生物循环变化思想是建立在化生说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探讨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自然哲学思想,它的产生既有其认识论原因,又有其哲学基础,它与生物进化思想既存在着联系,又有许多差异,对其正确地评价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古代/ 生物循环变化思想/ 生物进化思想【正文】生物循环变化, 英文常用 “Cyclic transformism” 表示,它是建立在化生说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对有机界历史的一种猜测,是根据不精细的观察甚至凭空想像认为一个物种可以变成在 种族发展史上毫无亲缘关系的另一个物种,或者是把动植物和人类联结起来凑成一幅统一的臆断起源图式,这种形式在

2、欧洲各国没有见过,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 。一、生物循环变化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最早记载生物循环变化现象的古籍是夏小正 , 夏小正 一书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观察中对四季物候变化现象的总结,其中记有 “正月, 鹰则为鸠 , 五月,鸠则为鹰” ,其实鹰即苍鹰, 冬候鸟, 鸠即杜鹃, 夏候鸟, 鸠中有一种鹰头杜鹃,其体形与羽色酷似苍鹰,夏 时见于华南各省, 北抵河南、 陕西,前者消失时后者出现,因此古人误认为是二者的相互转化。继夏小正 之后,列子 天瑞篇 记有鹞与、 黄雀与蛤的循环变化,如“鹞之为,之为布谷,布谷久复鹞”,“淮水中黄雀至秋化为蛤,春复化为黄雀”。如果说 夏小正 和列子 天瑞篇 所记载

3、的是随季节的变化生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那 么庄子 至乐篇 则已把动植物和人类连接成一个巨大的圆圈来考察生物的循环变化,如 :“种有几,得水则为附图,得水土之际,则为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乾余骨。乾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生乎九猷,瞀蚋生乎腐,羊奚比乎不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这里“几”是微小之义, 古汉语中 “机”与“几” 互通,“人又反入于机”之“机”即“种有几” 之“ 几”。整段引文说明

4、,万物都是从微小的“种子”,依次演化出“陵舄”、“乌足”、“蛴螬”、“胡蝶”、“鸲掇”、“乾余骨”、“颐辂”等,最后演化成人,人死后又回归到原初的种子。所以庄子认为,万物呈形体不同,但却相互衍生,从而构成生物循环演化。荀子对生物循环变化现象也有所讨论,不过他所关注的只是生物个体变化中的循环变化现象 ,用现代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就是只讨论生物生活史中的世代交替现象,如蚕化为茧,再化为蛾,蛾又复化为蚕,这种“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正名)的现象,在荀子看来叫做“化”,如蚕赋中记有:“有物于此,兮其状,屡化如神”,实际上就是一种循环变化,即荀子王制中的:“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

5、矣”。东汉王充在生物变化的问题上,不但主张生物的循环变化思想,而且还用 “元气自然论”对生物循环变化现象给出了解释,他认为“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论衡自然篇),即万物的出现是由于“下气”与“上气”的相互作用,这种气就是元气,元气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瑞应之出,殆无种类,因善而起,气和而生。亦或政平气和,众物变化,犹春则鹰变为鸠,秋则鸠化为鹰,蛇鼠之类辄为鱼鳖,虾蟆为鹑,雀为蜃蛤”(论衡自然篇)。南宋初, 道士出身的谭峭由于受老庄循环之“道” 思想影响, 在其化书 中有不少生物循环变化的记载,如:“老枫化羽人,朽麦化蝴蝶,自无情而之有情也,贤女化贞石,山蚯化百

6、合,自有情而之无情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物,物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气,气复化万物,化化之间,犹环之无穷”。宋代罗愿在 尔雅翼 释鱼中准确地记载了蜻蜓在其生活史中的变态发育,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而误认为这是水虿与青蛉的循环变化,如“水虿即化青蛉,青蛉相交还于水上,附物产卵, 出复为水虿, 水虿复化焉, 交相禅无己” 。其实青蛉就是蜻蜓,水虿是其幼虫。本草从新 中记有:“冬虫夏草, 身如老蚕, 有毛能动, 至夏则毛出土上, 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草复化为蚕”。当然虫不会化为草,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蝙蝠蛾幼虫被真菌寄生所致,也就是生物的菌类生产所致。在埤雅 中记有蝗虫

7、与鱼的循环变化:“蝗即鱼卵所化,春鱼遗子如粟埋于泥中,明年水及故岸, 即皆化为鱼, 如遇干旱水缩不及故岸,则其子久阁, 为日所暴, 及生飞蝗” ,实 际上是蝗虫产卵在泥中,明春水及故岸, 蝗蝻溺死, 故无蝗虫, 水不及故岸, 蝗蝻乃得发生耳。在本草纲目中记有:“石首鱼,初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有石如棋子,一种野鸭,头中有石, 云是此鱼所化” 。石首鱼即黄花鱼, 头有脑石, 野鸭即古人常说的冠凫,亦有脑石,古人因两者皆有脑石而把石首鱼和冠凫联系起来,认为两者可互化。这种生物循环变化现象一直到晚清时期,仍然具有较深的影响,就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传入我国后,直到1907 年还有人在国粹学报上刊登了

8、题为“田鼠化驽辩”的文章,作者仍认为田鼠与驽能 够互化。此外,在古代图滕崇拜、祖先崇拜中也记载有图腾动物与氏族祖先、英雄等的相互转化,如在山海经 中有炎帝之女化为精卫鸟的记载,左传 照公七年 中记有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也就是图腾动物与人之间的循环转化。二、生物循环变化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哲学基础1. 阴阳五行中的循环变化思想阴阳循环变化思想认为,自然万物的生灭演化周期性是由自然界中阴气和阳气的周期性消长变化所决定的。管子 形热解 曰: “春季, 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季,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降,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阴阳循环思想对某些生物循

9、环变化已变作出了解释,如对“九月,雀入于海为蛤 ,十月, 玄雉入于淮为蜃” 的解释则为: “雀、玄雉为禽类, 毛羽者, 飞行之类也, 故属于阳,蛤、蜃是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淮南子天文训),而“秋冬阴也,故羽凝为毛,毛凝为介”(蠕范物理第一),所以雀、雉顺应时令,在秋冬之际入海则为蛤蜃,在春夏则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五行循环变化思想中的五行是指五种物质:金、木、水、火、 土,春秋战国时期, 古人根据这五种物质的基本属性,经过思维加工, 提出了五行循环相生和相克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从而构成一套错综复杂的循环生克关系理论。五行

10、和八卦本是两个系统,由于其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相互融合,形成阴阳五行观,其主要内容反映在周易之中,如易经中记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反复其道, 七日来复”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 往则寒来,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 来者信 (伸) 也,屈信(伸) 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这种循环观的倾向,至邹衍的 “五德终始说” 得到了总结, 它在对阴阳五行综合改造的基础上,吸取天文历数知识,杂以对妖祥灾异迷信的兼收并举,形成了“五德终始说”这样一种命定论的循环论,他把五行相生从自然类推到人类,再类推到历史的变化,朝代的兴废, 从而完成了其“五德终始

11、说”。在“五德终始说”中,自然季节的转移,依着相生的路线,木火土金水木,社会政权的兴衰,依着相克的路线,木土水火金木,自然界是周而复始的,人类社会的变化也是在兜圈子。到了汉代,董仲舒则在邹衍的“五德终始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名“三统说”(正赤统、正白统、正黑统),他以夏、商、周为模式,指出历史恰在“三统”中往复循环,这种三统说后经东汉最权威的官方论着白虎通义 的发挥,从而有力地强化了历史循环论的传统观念。汉朝时,人们对其应属何德的问题,曾有过激烈的争执(关键是否承认短暂的秦朝争执),但愈有争执, 愈说明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以后历代皇帝对五德转移的问题都不敢马虎,边远的满族人入驻中原后,因明朝属火

12、德,故建国号曰清, 取水能灭火之意,可见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影响何其深远。2. 道家文化中的循环变化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潮流, 其中不乏一些循环变化思想。老子在论述自然万物的循环运动时指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是回复、往复之意, 老子把事物由动到静,回归根本叫做 “复命” ,他所说的 “复命” 就是事物变化所呈现的往复性或周期性。然而产生万物的“道”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老子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因此一切事物运动的轨迹是无限往复,周行而不殆,芸芸万物,最终都要各自复归其

13、根本。后来, 庄子在继承老子 “道” 的基础上发展了循环变化思想,他认为 “穷则反, 始则终,此物之所有” , “物量无穷, 时无止, 分无常, 始终无故” 庄子 秋水篇 ,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莫得其伦”(庄子寓言篇)。在吕氏春秋 圜道篇 中这种循环变化思想得到了专门阐述,如“日夜一周, 圜道也,月躔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气)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汉代淮南子说:“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同时董仲舒也认为“天之道,终而复始”。后来黄老学说与汉代易学相结合,并从中分化出汉代道教,其思想更带

14、有浓厚的循环色彩,他将循环之道作为成仙的认识途径之一,这一点可以在太平经、参同契中得到证明。宋明时期,儒释道融入理学之中,循环观也被理学思想所包容。3. 气论中的循环变化思想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最基本的范畴之一,气论作为中国古代传统自然观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中国古代气论涵盖了古人对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解释,同时,气论又是与阴阳五行和道教思维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他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 使这种解释更为完善,然而气论中也非常强调气形之间的循环转化,它认为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灭亡都是由于气的作用,是气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天地万物无论是无机物 ,还是有机物,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含有

15、气的,其生为气聚,其死为气散。荀子曰: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 有生、 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他以生、知、义有无确定了水火(无机物)、草 木 、禽兽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同时也认为“气”是这四者共有的,在这一点上是无差别的,所以荀子说: “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万物气形循环转化在庄子知北 游中也有较详细的论述,如“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王充在解释为什么春天鹰化为鸠,秋天鸠化为鹰时说,这是因为四时之气不同,春夏温湿,秋冬干冷, 物随气变, 对生物性转变的解释也认

16、为这是气的结果,如“且物之变随气 ,时或男化为女,女化为男 , ”。(论衡无形篇)邵雍主张: “阴气与阳气相互生衍,循环无穷” ,张载也主张 “若阴阳之气, 则循环迭至”。朱熹强调:“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一切都是“循环物事”,明代罗钦顺对万物之气的循环运动论述得最为明确:“盖通于地,亘古今,无非一气而已。气本一也,而一动一静,一往一来, 一阖一辟, 一升一降, 循环无已” 。黄宗羲也指出 “夫大化之流行,只有一气充周无间 , 循环无端,所谓生生之为易也”。4. 中国古代时间观中循环变化思想循环时间观指的是,将时间理解为一个圆周、周而复始 ,周而复返,其主要表现为干支循环演化理论。天干地支是古人用以标记年月日的专门理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