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553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博弈论 成因 论文摘要:当今劳动价值论受到诸多的质疑,本文运用现代博弃论的基本忍想与分析方法,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劳动价值问题,并对它依赖的前提条件作了初步的讨论 一、引言 关于劳动价值的理论,在古希腊思想家的经济思想中就有了萌芽,后经古典经济学家的发挥到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历经艰难。尤其是马克思之后 100多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每当科技革命导致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引起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时候,总有人宣称“劳动价值论过时了”。现在的情况更为如此,长期以来许多人由于对劳动价值论的庸俗理解以及

2、误解,以致认为劳动价值论与当今的经济现实冲突。当然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科学理论必须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加以发展。故我们提出“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来关于“深化研究”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仍停留在概念之争上,或者只是引经注典,未抓住问题的本质。笔者认为“深化研究”首先应准确把握“劳动价值论”的“源头”,也即是“劳动价值论”是解决或回答什么问题的?它的理论抽象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现在还成立吗?如不成立,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众所周知,经济学中的“价值”反映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从逻辑上讲

3、它更主要的是一个关系概念。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交换时两种具有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量的比例关系即交换价值,背后即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回答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到底交换的是什2么?交换的法则是什么?表现在商品上就是量的比例关系是怎么确定的?劳动价值论的回答就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是劳动,量的比例关系的确定是基于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为什么如此呢?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构建的理论前提与假设就是:人是劳动的、社会的人;人是把劳动付出看作第一位的;在劳动中资源无限制,使用其生产要素的代价可忽略;劳动可自由转移。这些条件是对现实作的理论抽象,这种抽象与自然科学中“质点”

4、“理想气体”的抽象是一样的,与实际的具体情况当然有“出人”。故劳动价值论在分析具体现象时,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抽象应用肯定会导致“冲突”。本文试图在这些前提条件下,运用现代博弈论的基本思想与分析方法,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一种博弈论的诊释。 二、商品交换与博弈 博弈论也可称为游戏理论(GameTheory),1944 年诺依曼(1V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n)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博弈论研究发展最重要的阶段,一些最重要的博弈论的概念就是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如“纳什均衡”。现在博

5、弈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科的接受与运用,贯穿了几乎整个微观经济学,并且已扩展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在环境、劳动、福利经济学等方面研究已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所谓博弈即是指一些个人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竞争或合作,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就是系统研究各种各样的博弈间题,寻求各博弈方合理选择策略的情况下博弈的解,并对这些解进行讨论分析的理论。在博弈解中,有一个基本概念,即是“纳什均衡”。现代博弈论分析在各种不同情况3下,运用相应的数学工具构建模型,寻求并分析各种博弈方都不感或不会单独改变自

6、己策略的策略组合,只要这种策略组合存在且是唯一的,博弈就有绝对确定的解。这种各博弈方都不愿单独改变策略的策略组合就是“纳什均衡”,它的现实意义就是博弈方在“纳什均衡,下都感到相对“满意”。此状态是稳定的,否则博弈方就会调整各自的策略,是不稳定的。 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是一个利益相互依赖且相互对立与竞争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利益的得失,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且有可供选择的策略,双方的策略选择有相互依存性。这些都完全符合博弈的一般特征几故此,我们可对商品交换构建一简单的博弈模型,并运用基本的博弈分析方法。寻求其“纳什均衡”。从而进一步解读劳动价值论。 三、用博弈论分析劳动价值的成因 为使

7、分析问题简化,我们假定在一简单的社会中,有甲、乙两个商品生产者,且都可选择生产 A,B 两种商品;各方对自己与对方生产商品的劳动付出是清楚的,自己付出的劳动为负的收益,获得别人的劳动为正的收益;从抽象劳动的角度,劳动付出的多少有劳动时间来衡量;劳动复杂程度相等。 如此我们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假定 A,B 两种商品不按等量劳动相交换(比如生产 A1 单位时间劳动可以交换生产 B2 单位时间劳动);第二种情况,假定按等量劳动交换(即生产 A1 单位时间劳动交换生产 B1 单位时间劳动)。 1情况一:博弈的纳什均衡 根据以上假设条件,我们构造甲、乙两人在一次基本交换商品

8、(即 1 单位 A 二 2 单位 B)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 1: 4此矩阵的含义是:甲、乙双方都有选择生产 A 或生产 B 的两种策略,左上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 A,乙也选择生产 A。如此,不存在商品交换的可能,两人自给自足,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劳动相等,故双方的劳动收益为 0。右上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 A,乙选择生产 B,按照 1 单位 A=2 单位 B 交换,则甲付出 1 单位劳动,获得乙的 2 单位劳动,收益为+1,而乙付出 2 单位劳动,获得 1 单位甲的劳动,劳动收益为一 1。左下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 B,乙选择生产 A,仍按上方的原则交换,则甲劳动收益为一 1,乙劳动收益为十

9、 1,乙劳动收益为+1。右下方框表示的是;甲选择生产 B,乙选择生产 B,则也为自给自足,双方的劳动为。 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求解“划线法”(图 2)容易得出此博弈的解纳什均衡为甲、乙都选择生产 A。它的含义是:如甲选择生产 A,则乙选择生产 B 的得益为一 1,选择生产 A 的得益为 0,对乙来说生产 A 比生产 B 得益多,故乙会选择生产 A。如甲选择生产 B,则乙选择生产 B 的得益为 0,选择生产 A 的得益为+1,生产 A 的得益比生产 B 的得益多,故乙也会选择生产 A。当然甲也会采取相同的方法选择他的策略,结论也是选择生产 Ao 在这样的社会中,两人都生产相同的产品,当然就不存在分

10、工,交换也不存在,价值也就无意义了。此种情况与社会的实际情况不符,用归谬法逆推,所假定的 1 单位 A 二 2 单位 B 的不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是行不通的。 2.悄况二:博弈的纳什均衡 在此情况下,按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甲乙二人不论选择生产 A 或生产 B,交换或不交换,劳动付出与劳动收益相等,故劳动得益都为 0,故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就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得益情况。比如甲生产 A 相对生产 B 有优势或有更多的心理满足感;而乙生产 B 相对生产 A 有优势或更多的心理满足感,应该说这种5情况在社会经济生产中总是客观存在的。如此,甲选择生产 A 尽管劳动得益为 0,但其它方法相对生产 B 有更

11、多的得益,不妨记为+a,相应的生产 B 就会有更少的得益,记为一 a;而乙选择生产 B 相对生产 A 有更多的其它方面的得益,记为+b,生产 B 相对生产更少的得益记为一 b。这样双方博弈的得益矩阵如图 3: 此矩阵的含义是:左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 A,乙也选择生产 A,则甲的得益为+a,乙的得益为一 b 右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 A,乙也选择生产,则甲的得益为+a,乙的得益为+b;左下方框为:甲选择生产 B,乙也选择生产 A,则甲的得益为一 a,乙的得益为一玩右上方框为:甲选择生产 B,乙也选择生产 B,则甲的得益为一 a,乙的得益为+b0 同样用“划线法”可得出(图 4),此时的纳什均衡为甲

12、选择生产 A,乙选择生产 B。它的含义与前一种情况相似,即甲的考虑为:如乙选择生产 A,则自己选择生产A,尽管劳动得益为 0。但其它方面得益为+a,选择生产 B 的得益为一 a,两相比较,选择生产 A。如乙选择生产 B,则也为如此,故不论对方如何,自己选择生产 A。依此,乙也会作同样的考虑,肯定会选择生产 Bo 如此,在这样的社会中,甲生产 A,乙生产 B,就出现了社会分工,而产、品交换是按等量劳动相交换的法则进行的,否则就出现了第一种情况。 四、几点讨论 以上两种情况的博弈分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在原初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价值生成的必然性。有同志可能会说此种分析只适用于原始的实物交换和诸多前提

13、条件的限制,到货币资本产生以后及其它条件的改变,这种分析也许就不成立了,对此,我们作一点简要的讨论。 6(1)关于“人是劳动的、社会的人,社会财富只有通过劳动的付出才能获得”。此点必须从唯物史观去理解,如不懂得唯物史观也就很难懂得劳动价值论。当然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劳动不是产生财富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此点直到今天也是成立的。 (2)关于“资源无限制、无代价”。此点是为了分析问题简化而作的理论抽象。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尤其是现代,资源稀缺,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都是有代价的,如果考虑到这种情况,只要把资源及生产要素的代价折算成劳动,(所谓代价无非就是要通过付出劳动才能使用,尽管有些资源与

14、生产要素也许是天然的,但由于稀缺性和现代社会的占有关系,占有者凭借对他的占有也要索取使用者的劳动),并不影响对问题的实质分析。 (3)关于“劳动可自由转移”。由于当今各种垄断情况的出现与行业门槛增高,从短期看此点并不成立。但从长期看,由于信息的扩散与竞争对手的模仿学习,除个别之例,此点也是成立的,否则市场竞争也就无从谈起。 (4)关于“完全信息”。现实情况是在短期行为中,博弈双方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各自对对方的生产情况的了解不可能完全清楚,但在长期中,应该说此点假设是可以成立的。 (5)关于货币、资本产生以后,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导致等量资本要带来等量利润。商品的交换随之也要按此原则进行,形成了生产价格。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指出在生产价格出现以后,社会产品总价值与总价格相等,剩余价值总量与利润总量相等,故此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不矛盾性。但这两个等式为什么相等,引发了激烈而持久的争论,尤其是生产价格出现后,在考虑生产要素价值时,仍从劳动价值角度考虑,而不从生产价格来老虑,此点常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的指责。笔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个逻辑7严密的科学理论,要准确地理解它,必须懂得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特别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它并非与市场经济的实际不符,而是对它的庸俗化理解或错误的应用带来了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