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483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近代工业和近代农业的关系以 近代广东的蔗糖业为例摘要:广东的蔗糖业,在本世纪 30 年代以前仍然处在传统时代的水平。民国以来广东农业界学者在蔗糖业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程度上对 30 年代广东地方当局的产业决策产生影响。30 年代广东的工业化运动,奠定了工业支持农业的基础。机器糖加工业迅速发展,同时有力地推动了甘蔗栽培业的技术进步。在 30 年代前期广东糖加工业和甘蔗栽培业的关系已经发生了一些迥异于传统时代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近代工业近代农业广东蔗糖业 明清时期广东的蔗糖业曾经有过辉煌时代,但在清末以来大大地落后了。而在 20世纪 30 年代,这一产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试图以这一产业为

2、例,探讨近代以来与农产品加工密切相关的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共存共荣的关系。 一、传统榨糖技术和栽培技术的关系 从明清时期的榨糖技术和甘蔗栽培技术的演变可以看出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用榨糖机的主要部件辊轴为例。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上“甘嗜”记载的是木质辊轴,特别强调是用“巨轴”和“木用至坚重者”,以加强榨糖机对甘蔗的压榨力。唐立认为“17 世纪已经有石制辊轴,而至 19 世纪(蔗糖业)石辊已经极为普遍”1212。在广东的文献中,石制辊轴取代木质辊轴是很后的事。 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记载的广东的榨机是使用荔枝木制作的辊轴。成书年期在雍正 8 年的范端昂所著粤中见闻卷二十五“蔗”条记载广东的甘蔗栽培和榨糖

3、技术,也是引用广东新语2的内容,榨糖机使用的仍然是木制辊轴。乾隆年间李调元南越笔记卷14“蔗”条记载:“以荔支木为两辘,辘辘相比若磨然。长大各三四尺,辘中余一空隙,投蔗其中,驾以三牛之牯,辘旋转则蔗汁洋溢。 ”李调元在引用了这段广东新语的记载以后,文后又记载“余尝舟至罗定州之界牌塘,见岸上灶烟冲突,停舟上岸访之,始见作糖之法,一一不爽如此。 ”可见李调元对榨机的记载是实地访查之后才引用广东新语的。由此可以认为,清代中叶以前广东榨糖机的制造用材并没有什麽改变。在一件反映中国 19 世纪广州附近榨糖技术的中国制糖图中,用画图的直观形式记载了广州附近的二辊轴榨糖机,“石制辊装在石制地座中,以石桩固定

4、.齿轮一排,为直齿”1210、2311。清代本地文献较少具体记载榨糖机的结构。道光新会县志卷二物产提到:“以二石相比如两磨,纳蔗其中,牛榨之”,明显是用石辊轴的榨糖机。清末由地方官写作的徐闻县实业调查概略潮州糖业调查概略更明确记载粤西和粤东的榨糖机辊轴也是石头制作的2。广东榨糖机石制辊轴在十九世纪中叶的应用情况还需要有更多的文献证明。 不管是木头的还是石头制作的辊轴,压榨力都非常有限。从古代甘蔗品种的演变可以看出栽培业为了适应加工业的加工能力,而作出的品种选择。在公元 6 世纪以后,出现了两个甘蔗品种,一种是蔗茎比较粗壮的热带种,在古代文献中被称为“昆仑蔗”;另一种是蔗茎比较细的中国种,文献称

5、为“荻蔗”“竹蔗”。但在后来, “昆仑蔗”演变为食用果蔗, “竹蔗”在中国几乎是唯一的榨糖用品种1104。本来前者茎条粗大,糖份也高一些,作榨糖用出糖率会更高,而用“竹蔗”榨糖的出糖率会低一些。这就是工业需求选择的结果。因为“竹蔗”的茎条较小,需要的压榨力不高。如果使用木质辊轴,压榨竹蔗要压榨 56 次1211。但如用石制辊轴,仍然要压榨 4 次3。压榨粗径条的甘蔗,压榨次数过多,经济上很不合算.所以径条小的品种对榨糖业是较好的选择。 3汪敬虞先生曾经指出:广东的手工缫丝业, “没有经历过工场手工业的阶段”4。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近代广东的蔗糖业。 广东新语卷二十七草语中记载广东土糖业的经营方

6、式是“榨时,上农一人一寮,中农五之,下农八之十之。 ”民国期间的调查表明,糖寮由蔗农按所出的牛或其他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进行组合。一间糖寮组合大约 80-100 亩的蔗地作为原料基地才能开榨,规模很小5。这说明,从明清到近代的糖寮是和农民的种植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又记载:“糖户”将农民的粗糖经过一些加工程序,制成质量稍好的“洋糖”或“糖霜”,然后贩运, “糖户”同时又兼营高利贷的角色, “春以糖本分与种蔗之农,冬而收其糖利”。没有记载表明清代的“糖户”经营是工场手工业。有一些文献记载在 19 世纪的广州商人收购糖寮的蔗浆回去加工成蔗糖6。但这类资本并没有转化成大规模向蔗糖加工业

7、渗透的产业资本。民国的文献很少记载这类收购蔗浆加工成糖的工场,反而是星罗棋布分布于各地的糖寮,其经营方式都与广东新语的记载无别。在抗战以前,没有民营性质的即使是小型的加工精制白糖的新式蔗糖厂。经营糖业的资本,主要是停留在流通领域,从事土糖的贩运,或者是在金融领域向蔗农发放高利贷。同时在 30 年代抗战以前,本地的甘蔗种植业,品种结构仍以竹蔗为主。即使有外来的金山种传入珠三角等蔗区,也只占很少的比例,并且由于繁育技术的落后而出现品种退化现象.其栽培技术也基本上停留在传统时代的水平。近代广东的糖业就是由于竹蔗的出糖率太低,以及甘蔗栽培技术的落后,甘蔗产量很低。加上煮糖方法的落后,做出来的糖质量比不

8、上近代用机器制造出来的洋糖。 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洞开,外来的用新式工业制造出来的农产品,立即使中国传统加工技术制造出来的产品相形见绌。广东的蔗糖从来都是被冠以“土糖”,在名称上就显示出它的危机。近代中国的农业危机,集中表现为农产品的危机,无论在茶4叶、棉业,还是蚕丝业、糖业都是如此。农产品的危机同时表现为加工技术的落后和加工原料质量的低下,前者与工业有关,后者与农产品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有关。所以近代中国的农业危机,又同时表现为工业危机。近代广东的蔗糖业具有这种特征。在三十年代以前,如果没有资金、技术、制度安排等方面的投入,很难指望广东这一产业会有内生的变革动力并且会对农业有推动作用。 二、30 年

9、代广东糖业复兴运动的前提条件 自晚清以来,有过不少的论述,指出如何提升广东本地的糖业加工的水平合和发展甘蔗栽培业的路径.在清末已经有人指出国内糖业与洋糖在技术水平方面的差异,而提出要对甘蔗栽培和加工技术进行改造7。1916 年广东农业界的青年学者邵尧年发表了广东亟宜讲求蔗糖政策论8,具体提出了加快发展广东蔗糖业的建议。他分析了世界蔗糖业的基本形势,说明发展这一行业对广东经济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在当时是发展糖业的最好时机。并以各国发展蔗糖业的措施和经验作为广东发展这一行业的借鉴:以无息贷款鼓励新式蔗糖加工企业的建立,实现糖业企业和蔗糖种植的一体化,他的观点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但却是颇为新颖的观点。

10、同时也有张石朋的爪哇农业论,介绍爪哇的蔗糖业,作为广东发展蔗糖业的借鉴9。在民国初期,农学家黄遵庚就任场长时所作的广东农林试验场第三次报告中,其绪言中将外国的糖业与中国的糖业做了对比,认为中国糖业落后的原因在于“机械未精,制品未良,生产费未减,不足与外国抗衡。 ”10。其后土壤学家邓植仪就任广东农林实验场场长和广东农林所长,主张从调查入手,摸清广东发展糖业的经济条件,他安排了邵尧年在番禺、增城、东莞、中山四个主要的蔗糖产区进行调查。1925 年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发表了这四个县的蔗糖业调查报告。在这个报告中,邵尧年描述了甘蔗栽培和蔗糖加工的传统技术,指出了广东甘蔗栽培和5蔗糖加工的落后情况。这一报

11、告在后来成为广东地方政府了解广东主要产糖区情况的重要资料。邓植仪在这个报告的序言中,表达了发展广东蔗糖业的观点:“予向以为要发展吾粤农业,蚕桑而外,当以蔗糖为最有希望而易发展”, “惟是要图斯业之发展,非先详改其旧日种植榨制之法。 ”邓植仪的设想不仅是使广东糖业供应国内,还要利用广东出口口岸的优势,在质量、数量上要赶上台湾的“洋糖”,冲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邓植仪将他的设想寄予政府:“希望于政府之有以奖励而诱掖之也”11。邓植仪是最早明确提出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广东蔗糖业产业转型的学者。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邓植仪更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论点12。从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关于广东蔗糖业改良的论述

12、就更多了。广东农业界还进行了对广东主要蔗糖产区的调查、农业概况调查,并且对蔗糖加工和甘蔗栽培技术做了不少研究工作。在 19321933 年广东的糖业政策的形成不能不受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影响。 1932 年,已经牢牢掌握了广东军、政、经济大权的陈济棠向西南政务委员会抛出了他的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13,其中并没有糖业发展的内容14307。这就是说,在此之前,陈济棠并不完全了解广东农业经济的实际情况。后来,对陈济棠经济思想形成有重要影响的省政府主席林云陔,向陈济棠推荐了农业经济专家、私立岭南大学农学院教授冯锐。冯锐对“三年施政计划”做了重要修正,他起草了复兴广东糖业三年计划。这是一个在糖业经济领域牵涉到

13、工业加工、甘蔗栽培、商业流通、金融、政府作用的庞大计划。后来在实行过程中有若干修正。其主要内容是:在广东的主要蔗区建立大规模的糖厂,以农业推广来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和先进技术的进步,以农业贷款解决农民的生产资金问题;通过糖业统制政策实现政府在糖业流通中的垄断;通过法令限制民营资本在糖业领域的投资以保证政府在糖业领域的垄断,总目的是将广东建成一个糖业大省,以获得丰厚的利润1561。冯锐本不是一个糖业专家,但他是一个有经济理论和对中国当时经济状况有独特见解和有解决方案的学者,而且颇有抱负, “只欲寻一机会以实行此种制度”163。广东糖业复兴的思想早就出现。但他善于将同时代的经经济思想汇集起来并形成政

14、策,是他的高明之处。他策划的广东糖业复兴运动,是吸收了在此之前广东农业界有关发展糖业的前驱性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参考了台湾和爪洼等国家和地区发展糖业的经验。至于陈济棠,虽是一军事强人,但他深受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与陈济棠共事的省政府主席林云陔是孙中山实业计划英文版的中译者之一,对经济建设颇有认识。林与陈济棠能合作共事,并且与陈济棠多次“熟商”广东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计14304,向陈济棠灌输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所以陈济棠立即就接受了冯锐的建议。并且任命他为广东建设厅农林局局长,作为发展糖业的决策人和执行人。 这一时期广东发展糖业的外部条件也已经具备。在 30 年代初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加强国家

15、的地位,实行了关税自主的重要步骤。这一政策造就了国内发展民族工业的良机。在糖业方面,由于颁布一系列的糖税则修改案,对糖产品的走私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有利于广东这个糖业大省发展糖业。广东地方政府也不失时机地在 1933 年起将发展糖业作为本省工业政策、农业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广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关于这一点,本文下面还会谈到)。但是工业和农业之间还必须要有一定的介体,才能使发展起来的工业在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农业。在当时这一条件也具备了。在陈济棠治粤时期的建设厅,就有这样的机制。省内其他的工业实体属于建设厅管理,但是和农业有关的工业企业归建设厅下属的农林局

16、管理。任广东农林局长的冯锐教授,同时又兼任广州第一蔗糖营造场和设在顺德的第二蔗糖营造场经理。蔗糖营造场其实是大7型糖厂,同时又自设规模很大的甘蔗繁育场,管理甘蔗良种和栽培技术的试验表证、推广工作和原材料的购买。对蔗农的贷款,虽然由银行发放,但营造场也负责制定向农民发放贷款的数量、办法,以及决定怎样在收购甘蔗原料的过程中向农民回收贷款。所以甘蔗营造场是一个所谓“公营事业”性质的类似农工一体化的实体。还应该注意到,三十年代广东蔗糖业的农业推广是与农业科研力量紧密结合的。在糖业复兴运动开始时,就调动了岭南农科、中大农学院的科研力量。对于甘蔗品种和新的栽培技术,两间大学各有出色的研究。岭南农科对甘蔗病害的研究为突出172,而中大农学院以甘蔗品种繁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为突出18。两间大学在各自的校园里都有自己的甘蔗园作为科研的试验基地。糖业复兴运动在起步时就在良种繁育试验和技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