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424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知识转化研究述评论文关键词:知识转化 SECI 模型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知识社会化 论文摘要: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是近年来知识理论关注的热点领域。知识转化的实施直接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因而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知识管理战略。通过对知识转化的背景、条件、框架、环境、以及与核心能力相关性的论述,可以深刻地揭示了知识转化的特征,从而为我国企业大力实施知识转化战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知识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所共同关注的方向。知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知识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本,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将逐渐超越实物资本

2、;现代企业的竟争在本质上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而知识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是实现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手段,是核心能力培育的重要方式;在知识管理的各种形式之中,知识转化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决定现阶段企业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 1 知识转化在知识管理中的核心性地位 知识转化是知识资本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化,或者知识资本在同一种状态内部的自我转化。知识转化在知识管理中占据着核心性的地位,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知识管理实践所密切关注的对象,因此,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研究领域经久不衰的研究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知识转化完成了知识管理的主体性功能,实现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增强了知识管理的

3、效率,甚至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 2001 年 10 月,School 和 Heisig 在德菲尔研究知识管理的未来一文中对欧洲知识管理研究的状况和从事知识管理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从事2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学者,还是知识管理的实践企业,都认为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 美国学者 Holsapple 和 M.Singh(1998)提出的知识链模型中将知识管理分为五个阶段: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知识获取是指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并使之成为组织内部的知识;知识选择是指从组织内部选择有用的知识并为组织所用;知识生成是指从现有的知识中发现和分化出新的知识

4、;知识内化是指对生成的知识进行分化、储藏和整理,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知识外化是指将组织内的知识融人知识的产出中。因此,很明显地看出,知识转化是知识链中知识生成和知识内化这两个阶段的融合,在知识链中处于枢纽性位置,知识转化的缺失将导致知识链的中断和知识管理的失败。 在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转化既是初级知识管理活动的终点,也是高级知识管理活动的起点,是初级知识管理活动向高级知识管理活动跃迁的契合点。也就是说,知识转化是知识收集、知识过滤、知识分类、知识存储等初级性知识管理活动的目标,同时也是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等高级知识管理活动的平台。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组织的知识资本实现了量上的积累和质上的改

5、进,知识管理的策略在不断优化,知识管理的水平在不断提高,知识的资本性功能在不断扩张,从而使知识管理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2 知识转化研究的背景 知识管理研究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而理论界对知识转化的关注始于 1995 年日本学者提出的知识转化的螺旋模型,即著名的 SECI 模型,距今不过十余年的时间。而知识转化在我国只是近年来才引起理论界的重视,这种现象一方面源于知识转化在管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逐渐为人们所觉察,另一方面也是知3识管理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 1995 年,Nonaka 和 Takeuchi 在对大量的日本企业进行研究后总结道:旧本企业的成功来源于组织中持续不断的

6、知识转化。“Nonaka 指出,在知识转化的几个阶段运用不同的策略加速知识转化的进程就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如在社会化阶段提倡“走动”学习,在外显化阶段促进“对话”交流,在组合化阶段致力于收集、传播、编辑知识,以及在内隐化阶段进行实践交流。 知识转化活动是知识管理高级阶段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基础,同时又是知识初级管理活动的直接演化目标,所以在整个知识管理活动中具有枢纽性的地位,主导着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成败。在国内外知识管理的研究成果中,有关知识转化的研究占有至少一半的份量。 因此,在所有的知识管理活动中,知识转化具有突出性的优势地位,在知识管理的理论界和实践界逐渐受到高度重

7、视。知识转化主体实施知识转化的具体目标,是如何通过知识转化活动把知识资本转化为组织的竞争力、智力资产、创新能力、效率、质量、顾客满意度、雇员忠诚度和品牌等战略产出,这是现阶段我国企业知识管理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如果仅仅把知识管理局限于知识的获取、组织、存储、交流等活动,那么知识管理的价值和重要性就大打折扣。 3 知识转化的条件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 知识资本一般可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种形态,知识转化就是知识资本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以及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内部的转化。因此,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存在是知识转化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1958 年,科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

8、aelPolanyi)在其代表作个人知识中将知识划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ticKnowledge)。4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以正式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表达方式可以是书面陈述、数字表达、表格列举、文件报告等,因此能够在不同的场合下方便地交流。隐性知识是指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之上、并涉及各种无形因素的知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和诀窍等,二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和价值观等。 1995 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Nonaka)与竹内广隆(Takeuchi)在 Polanyi 知识分类

9、的基础上,在创造知识的公司(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一书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的概念,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可以用正式语言表达的“外显知识”和难以用正式语言表达的“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经过编码的、有序地承载于某种可见载体之上的知识,包括传统的书面文件和电子化后的档案。外显知识是客观的、理性的知识,可以在不同的个人之间快速而简单地传递,便于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分享。内隐知识是未经正式化(Formalize)的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主观信仰的观点,是属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的知识,难以用语言来沟通和表达,如经验、技术、文化和习惯等。内隐

10、知识是知识创新中最为基础的东西,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主观性。 OECD 对知识的分类目前是最权威的一种。1997 年,DECD 在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Know 一 What 知道是什么,事实知识)、Know 一 Why(知道为什么,原理知识)、Know 一 How(知道怎么做,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人力知识)。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将前两类知识成为外显知识,将后两类知识成为内隐知识。 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广隆、以及 DECD 的知识分类在概念上和内涵上与波兰尼的知识分类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实质上是对波兰尼知识分类的具体化解释,因此,显5性知识

11、隐性知识分类模式在知识研究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地位,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Polanyi0 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隐性知识方式存在的,显性知识只是冰山一角,即人们知道的比他能讲出来的要多得多。而 Leonard 和 Sen-siper 则进一步指出,通常,我们所知道的比我们所能够意识到的要多得多。一般而言,企业中的隐性知识占知识总量的 90%,而显性知识只占 10%。所以,在知识形态的研究上,隐性知识要远远高于显性知识,是知识形态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因此,在知识形态的研究成果中,隐性知识显著地超越于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研究更加深刻和广泛,成为知识形态研究的重点内容。同样,涉及到隐性知识的知

12、识转化的研究在知识转化的总体研究成果中居于主导性地位。 Polanyi 认为,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它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实现理智的控制能力。Nonaka 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根植于行为本身,根植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隐性知识包括个体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而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地接受了它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它们的巨大冲击。 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而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存在于个人头

13、脑中的经验性知识。KachraA 认为(2002),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根植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 可见,隐性知识是指高度个人化的、不容易表现出来的、难以规范化的知识。隐性知识由于难以理解、难以用文字、语言、公式等格式化形式来表达,导致交流速度较慢,转化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等特征,是企业形成核心6能力的主要源泉。隐性知识隐含于特定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程序和惯例之中在现实企业运作过程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能、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

14、价值体系、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个体的隐性知识是依附于个人的、很难被其他个体掌握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主要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式存在。集体的隐性知识则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它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组织的价值体系、组织文化、优良传统、团队潜规则等。 4 知识转化的框架SECI 模型 野中郁次郎(Nonaka)与竹内广隆(Takeuchi)认为,企业组织不仅“处理”知识,同时也“创造”知识,知识是解释公司行为的基本单位。因此,在确认了 Polanyi 所说的隐性知识的基础上,并结合日本企业管理的案例,野中与竹内在知识创造的公司一书中阐述了他们的组织知识创新动态理论(Adynami

15、ctheoryoforganizationalknowledgecreation),全面描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式,提出了著名的 SECI 知识转化模型。在 SECI 模型中,Nonaka 将知识形态之间的转化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显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隐化(Internalization)。 知识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知识转化形式,这种知识转化形式主要是通过知识转化主体双方或多方直接的、面对面地交流实现的。人们在直接的交流中领悟对方

16、的技巧、诀窍,共享各自的经验、见解,相互之间进行思维模式的启发与思维定势的重构,最终实现知识的潜移默化过程或社会化过程。传统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往往存在着知识转化的主动方和被动方,主动方将隐性知识直接传递给被动方,从而引起接受7者隐性知识系统的积累、重构和优化,而现代社会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强调知识转化主体之间的互动性,认为知识转化的效率与知识主体的主动性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特别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而言更具有现实性。 知识外显化是指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二种知识转化形式,因为这种形式的知识转化需要在文字诞生之后才能实现。在知识外显化过程中,知识主体通过隐喻、类比和模拟等方式,将隐性知识用明晰的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一方面源于知识主体为实现某项知识研究任务的主动性需要,另一方面源于知识主体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自然流露,两者均可以以格式化的形式在某种知识载体上保存下来。知识外显化过程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企业管理实践的焦点。因为如何将企业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