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03246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 防内容词:当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贫富分化现象逐渐加剧,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过多的关注了文化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再加上这个变化极快的时代,从而造成部分人的心理失衡,空虚、迷茫,没有信仰,找不到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最终充分的暴露出人性自身的弱点贪婪、欲望、妒忌最终走向犯罪,这其中很多人是因为长期的压抑无法排解,一时冲动作出了一些不明智的行为,有些甚至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其结果是令人痛心的,我们不能每次在灾难发生以后才来反思和补救,社会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从制度上、教育上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尽量给予犯了错误的人重新改过的机会,防止没有

2、犯错的人再犯错,无论什么时候,一般预防的效果总是好过特殊预防。 曾经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大学学子,是社会改变他们还是他们在改变着社会?然而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让人心痛和心酸的现实,是家庭,是社会,是金钱还是其他的客观原因导致了现在大学生犯罪居高不下。可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的国家会发生让人痛心的事实,一个可怕的字眼“大学生犯罪”,究其原因只能说有几大客观因素影响了他们,其实现在的大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了,有的女大学生为了出国可以出卖一切,有的可以被大款保养。而家庭条件不好的男同学为了满足女朋友的要求,在没有金钱的条件下盲目的走上犯罪之路。其实有好多大学生在犯罪之后,都说不知道这样那样做是犯法的,其实这只

3、能说明,学校在平时的法律教育上,没有足够的引导和进行法律的普及学习,这也说明,这是我们当今大学校园里应该关注的问题。其实事情出来了大家都惋惜,其实我们旁观者不是最大的惋惜者,而是那些犯罪的大学生,其2实他们才是最为自己惋惜的人!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现象 犯罪特征 犯罪原因 犯罪预防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可是不经意的疏忽却使一些人触犯法律,身陷囹圄,不仅使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已逐渐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着手,较系统地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和

4、原因,从而探寻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的确令人痛心,这些高校学子违法犯罪现象趋势,不能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 1999 年起开始上升。2004 年比 2003年增加了 54.5,2005 年较之 2004 年又增加了 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

5、高危害性。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3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 51 名大学生中有 16 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 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 2001 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 28 件 34 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 2 件 2 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 年 67

6、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 11 人,其中盗窃 10 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 (一) 市场经济冲击、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上世纪 90 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这种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当然当代大学生也是被影响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由它带来的无序性引发了人们思想上的错位扭曲。 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成败得失的尺度。而许多检察官在办理“校园犯罪”案件时也发现,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

7、位。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来自河南农村的朱某 2001 年考取上海一所大学后,看到同寝室同学穿着时髦、生活用品奢侈,而自己仅有家里每月寄来的零花钱,起先只是羡慕,后来发展为失落,便趁寝室无人或学校放假,盗窃同学的银行存折、信用卡等,提取现金后购买手机、手表等,后被法院判处拘役 6 个月。 4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

8、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9、。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今年年初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浙大学生凶杀公务员案了。今年 22 岁的周一超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2003 年 1月,周一超报名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 9 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笔试排名第三,面试后总成绩排名第五。4 月未

10、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周购买了菜刀和水果刀,来到区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 511 办公室。他询问经办人干某后得知自己体检结果为“小三阳”,不合格,而另一位手指残疾考生则属合格类,认为别人动用了关系,录5取不公平,一怒之下用水果刀将干某刺成重伤,并在激愤中将干某同办公室的张某刺死。结果,因造成一死一重伤的严重后果、杀人手段残忍及受害者并无过错,被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

11、,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 “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 而据前两年对

12、全国 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 20.23。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法律藐视的心态。 法官在调查中发现,不懂法不是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犯罪的大学生大多对法律条文的规定有大致的了解,有的甚至攻读法律专业。在犯罪大学生中,有的学生明明晓得那样做是违法的,但心存侥幸,认为自己手段比较高超,不会被查获,所以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这是一种藐视法律的心态。 64、性心理不健康。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

13、。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据反映,在体招妓的现象。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也是走向犯罪的一个开端。 (三) 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随着

14、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 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

15、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7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的输入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 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 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

16、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据专家分析,处于溺爱型家庭、打骂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是缺乏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所以社会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三、减少大学生犯罪的途径 (一)处罚 大学生犯罪后受到相应的处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减少犯罪的最直接的途径。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方面通过罚款或者监禁等处罚大大减少和控制了犯罪大学生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其他的大学生也起到了一定警示和预防犯罪的作用。8但对于这一办法的实施和效果,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