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9188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14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秋对口班《好雪片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1 页 共 10 页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 子 教 案(2012 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基础版语文上册授课班级12 秋对口班教师刘俊超教 研 组基础组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2 页 共 10 页课题好雪片片授课课程:语文授课类型理论学 时 数4 学时教学目标德育目标理解“好雪”在文中的象征意义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流浪老人的形象,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本质。2在整体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中心。能力目标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1)汉字的音、形、义; (2)怎样查字典。教学内容

2、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流浪老人的形象,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本质。2在整体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中心。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最后三段, 整体感受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结合前后文理解“好雪”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炼本文的中心。教学方法诵读法学习方法阅读法教学过程设计备注课题引入典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庞居士辞药山, 山命十人禅客, 相送至门首。 居士指空中雪云:“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 时有全禅客云: “ 落在什么处? ” 士打一掌。全云: “ 居士也不得草草。 ” 士云: “ 汝恁么称禅客,阎老子未放汝在。 ” 全

3、云: “ 居士作么生? ” 士又打一掌,云: “ 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3 页 共 10 页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生平情况,了解引文“好雪片片, 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 为感知课文扫清理解障碍。检查预习情况,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流浪老人, 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本质。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筛选法, 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描写流浪老人的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把握作者笔下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流浪老人的思想情感。一、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查询庞蕴禅师的生平情况,了解引文

4、“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出处及其原始含义,为感知课文扫清理解障碍。二、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汉字的音、形、义。汉字是音、 形、义三者相结合的文字。 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 音节的开头如果没有声母, 就是零声母音节。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成分, 可以只是一个元音,也可是元音的组合。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辩义作用。汉字作为方块形式的文字,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在汉字总体中, 独体字很少, 合体字占 90%以上,而合体字又以形声字占绝大多数。 形声字的结构是一半形旁, 一半声旁, 形旁

5、表意,声旁表音。三、检查预习情况,讲解禅师庞蕴及典故襄州(今湖北襄阳)庞蕴居士,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字道玄,衡州(今湖南衡阳)衡阳县人。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庞居士少年时,即悟尘劳苦空,遂发心探求解脱之真谛。典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庞居士辞药山, 山命十人禅客, 相送至门首。 居士指空中雪云:“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 时有全禅客云: “ 落在什么处? ” 士打一掌。全云: “ 居士也不得草草。 ” 士云: “ 汝恁么称禅客,阎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4 页 共 10 页老子未放汝在。 ” 全云: “ 居士作么生? ” 士又打一掌,云: “ 眼见如盲,口说如哑。 ”(摘自碧岩录

6、第四十二则)庞居士到药山住了一段时间, 向药山告辞, 药山派了十个弟子送至山门。当时正在下雪,庞居士指着下的雪说:“多好的雪啊,她却不落到别处!”一个叫全的学禅的弟子问道:“这么好的雪落在什么地方?”庞居士行礼不语。 全说:“庞居士也不知雪落到什么地方?” 庞说:“眼见如盲,口说如哑。”四、作家作品林清玄(1953),台湾作家,笔名秦情、 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 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 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 年开始散文创作。 1979 年起连续 6 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等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1982 年获吴三连文艺奖;

7、1983 年获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 蝴蝶无须、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报告文学集长在手上的刀、在刀口上、宇宙的游子、乡事,杂文集文化阵痛,小说散文合集山中传奇,评论集雏鸟啼、在暗夜中迎晨曦、难遣人间未了情、谁来吹醒文化、处女的号角等。(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五、课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流浪老人,把握流浪老人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本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运用信息筛选法, 从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描写流浪老人的信息, 引导学

8、生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把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5 页 共 10 页握作者笔下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流浪老人的思想情感。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说明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 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打扮及其日常生活情况,突出老人一无所有的凄惨处境, 与下文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写流浪老人, 没有浓墨重彩, 而是粗笔勾勒, 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刻画。写老人的衣着, 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 写老人的外貌, 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

9、”看来往的行人; 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本部分一、二、三、四自然段与第五自然段形成分总关系,第五自然段是对一、二、三、四自然段所写内容的总结和补充,第六自然段交代人们对流浪老人的态度,进一步说明流浪老人生存处境的恶劣。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 ) :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 “我”扣扣子的事情, 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作者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一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两件事,作者写法不一样,前者详后者略, 前者重在写流浪

10、老人的动作,后者重在写“我”的感受。作者通过写流浪老人动作“艰困”、态度“慎重” ,表现流浪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是内心善良;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这两件事充分地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和明净的善意,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本课小结:本文是一篇写人散文。 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 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从这个“大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6 页 共 10 页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

11、处涌现出来。在整体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和深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领悟本文的中心。 教学时,要把着眼点放在课文最后三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三段文字,整体感受蕴涵在其中的情感, 结合前后文理解“好雪”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提炼本文的中心。一、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二题(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略二、课文内容分析第三部分(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 到结尾) :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看法,揭示文章的中心。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 在叙述的基础上议论, 用议论点明文章的中心, 说明无论处境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学会给别人以温暖的做人行事的道理。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庞蕴禅师

12、的话,用 “好雪”象征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用 “当下即是”暗指随时给别人的内心深处送去温暖,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三、表达技巧1先抑后扬的手法。作者写流浪老人, 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 “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 , 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 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作者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写出了老人坦然自如的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7 页 共 10 页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 作者写老人卖奖券, 抓住老人动作

13、的迟缓,写出了老人的执着和善良。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作者用描写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表现老人的言和行,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四、作者说: “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请问“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 “好雪”最终落在什么地方? (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三题)“好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好雪”落在人们的心田上, 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受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联系“望梅止渴”、 “心诚则灵”、 “心有多远,思想就能走多远”的典故

14、和名言, 认识美好的心灵、 积极的人生态度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自信和无穷的力量。五、课堂延伸,名著推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故事情节、人物介绍及艺术特点:巴黎圣母院 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它格局非凡, 故事情节惊心动魄。雨果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鲜明而异乎寻常的人物,描绘出一幅光明与黑暗殊死抗争的画面。事件发生在15 世纪的巴黎,一个贫穷妓女巴格特的私生女爱斯梅拉达从小被吉卜赛女人偷走, 长大后来到巴黎卖艺。 她的美貌与歌舞给劳苦大众带来欢乐, 也激起了圣母院克罗德 孚罗洛副主教的占有欲。他疯狂地追逐爱斯梅拉达, 不能如愿就横加迫害。 尽管乞丐们竭力相救, 爱斯梅拉达最后仍惨死在绞刑架

15、下。卡西莫多看透了义父孚罗洛的淫邪和凶残,将他摔死,自己抱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自尽。爱斯梅拉达是善和美的化身, 她如天仙般美丽动人, 如圣母柞水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教案第 8 页 共 10 页般仁爱善良。 她用迷人的舞蹈、 和谐的歌声驱散人们的忧愁,抚慰人们的心灵。 她酷爱自由, 具有吉卜赛民族热情奔放的浪漫气质。她是雨果按其人性理想创造出来的一朵质朴天然的人性之花。她对爱情忠贞不渝,至死呼唤着情人的名字。不过,她过于单纯,过于看重容貌,她把所有的爱奉献给一个浪荡子费比斯。却对卡西莫多的爱情视而不见。 雨果在此表现了人类的外观直觉审美和伦理道德审美上的差异。卡西莫多也是善的代表。 他在世上

16、所得的幸福甚少, 除了敲钟以外,他没有任何乐趣。他奇丑的外表遭到世人的歧视与凌辱,他来到世上没享受过丝毫的快乐,只能忍下满腔的屈辱和痛苦,因而他对世人充满了仇恨, 以仇恨的态度对待世人。 但爱斯梅拉达的宽恕与仁爱深深地感动了他, 他情不自禁的喊出了“美, 美” ,爱的种子在他的心头发芽,以至于他愿用整个生命报答滴水之恩。最终的殉情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他的转变体现了人性的复归。 他爱憎分明, 具有正义感。 他曾对浮罗洛感激涕零,但当他发现浮罗洛是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残忍冷酷的迫害狂时,就毫不犹豫地将他推下钟楼。 对纯洁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他竭尽全力加以保护, 直至孤身一人抵抗浩浩荡荡的大军,体现出一种能压倒一切的神奇的爱,表现出赤胆忠诚和勇敢无畏。小说是运用美丑对照原则的杰作。 爱斯梅达拉与卡西莫多同时孤儿,一个奇美,一个奇丑,但两个人的心灵都很高尚。卡西莫多与浪荡子费比斯, 一个容貌丑陋心灵美好, 一个容貌漂亮心灵卑琐,卡西莫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