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898254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一般人格权及其民法保护对于一般人格权,在我国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没有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这与我国加强社会主法治,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的迫切要求,颇不相宜。对此,作者拟对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功能、内容及其民法保护,提出以下探讨意见。一、一般人格权的历史发展(一)一般人格权概念的萌芽一般人格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一般人格权概念产生之前,古代习惯法和古代成文法早期的法律承认某些具体人格权,但没有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也没有类似于一般人格权的概念。一般人格权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有些学者认为一般人格权概念产生于 1907 年的瑞士民法典。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一般人格权的概念有

2、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仅仅认为一般人格权产生于本世纪初叶,难说其准确,未免有割断历史之嫌。我们认为,一般人格权萌芽于罗马法时期。马克思指出,罗马法最先制定了“抽象人格的权利。“所谓抽象人格的权利,即具有一般人格权的涵义。罗马法上的这种抽象人格的权利,首先是自由。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关于人的法律“一节开宗明义,规定“自由人得名于自由一词。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为的自然能力。“意大利罗马法学家彼德罗。彭2梵得认为,自由“这个定义是指法律意义上的自由,因而那些受到强力阻碍而无法支配自己的人身和行为的人同样被正确地视为自由人;那些被控制在强盗手中的人并不因此而是不自

3、由的,他仍然具有权利能力。这个定义也是指私法和实在法意义上的自由,而不是公法上的自由,也不同于自由的哲学概念。“可见,罗马法的自由概念不是指具体的权利概念,而是指权利能力的概念,是人格的概念。正因为如此,具体自由权受限制的人仍然是自由人,仍然具有自由人格。自由还表明它是人的法律地位,自由地位的丧失,与死亡相等,发生同样的法律后果。既然罗马法上的自由表示主体的人格和地位,因而它具有一般人格权的涵义。罗马法中还有两个概念与一般人格权概念有相近之处。一是市民权,二是名誉。其中市民权丧失,导致人格中减等,不具有完全的人格。名誉也标志着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完善,不名誉虽然不构成人格减等的后果,但可以导致权利

4、能力的削减。这两个概念也是指人的人格和地位,也具有抽象权利的意义。罗马法中的自由、市民权和名誉这三个概念,包含了现代一般人格权的一些基本内容,是一般人格权概念的萌芽。(二)一般人格权概念的产生和完善在欧洲墨暗的中世纪,罗马法关于一般人格权概念的萌芽被扼杀、窒息了。在欧洲文艺复兴中,罗马法得到复兴,这一概念的萌芽又开始复苏。至近代,民法发展突飞猛进,立法确认了诸多的具体人格权。人们发现,在这些众多的具体人格权中,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权利概念,它统帅着、指导着、包容着所有的具体人格权。 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者还没有发现这个一般的权利概念。在瑞士民法3典的起草中,起草人胡贝尔()等人提出了一般人

5、格权概念,提出了一般人格权受到侵害时应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主张,并在立法中得到确认,在民法典中,单设了“人格的保护“这一专题,规定人格不得让与,人格受到侵害时,可以诉请排除妨害,诉请损害赔偿或给付一定数额的抚慰金。其立法旨趣在于承认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对人格保护树立原则性规定。瑞士民事立法的这一举措,正式诞生了现代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并产生了一般人格权的民法保护制度,对世界各国民事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德国民法典没有规定一般人格权。“二战“以后,德国基本法规定:“人类尊严不得侵犯。尊重并保护人类尊严,系所有国家权力(机关)的义务。“这一宪法条文明显规定的是一般人格权。对于宪法对一般人格权的原则规定和

6、民法典对此没有明文规定的矛盾,德国法院以宪法确立的原则为依据,创设对一般人格权民法保护的判例法。如通过“读者投书案“和“犯罪纪录片案“,援引联邦基本法的上述规定,确认对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在日本,民法原无人格权的一般规定。战后修宪,宪法第 13 条规定:“凡国民之人格,均受尊重。“提出了一般人格权的宪法原则。为了使民法和宪法相协调,当局立即于 1947 年 4 月 19 日制定日本国宪法施行后民法应急措置之法律,与宪法同日实施,以应急需。该法第一条规定:“本法律之目的,在于新宪法施行后,就民法方面,以个人之尊严,与两性之本质的平等为基础,为应急的措施。“明确规定民法确认一般人格权。次年 1

7、月 1 日正式施行改正民法一部分之法律,在民法设置第 1 条之二:“本法,应以个人之尊严,与两性之本质的平等为本旨,而解释。“将宪法的原则在民法中予以落实,确认了一般人格权,并进行民法保护。4中华民国政府在制定民法时,接受世界民法立法的最新潮流,于其第 18 条明文规定一般人格权,明定:“人格权受侵害时,得请求法院除去其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时,得请求防止之。前项情形,以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得请求损害赔偿或慰抚金。“这里的人格权,即指一般人格权。俄罗斯联邦 1991 年 11 月 22 日通过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宣言,在序言中的第一句话就指出:“确认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人格和尊严是社会和国家的最高价值

8、。“在这一宣言的最显著地位,规定了公民的一般人格权。在目前,世界各国民事立法通过民法本身,或者通过特别立法,或者通过修改民法,或者通过判例,均已确认一般人格权。关于一般人格权的立法已经成为立法的通例。二、我国关于一般人格权的立法关于我国立法是否有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学者看法颇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目前尚无一般人格权的立法。这种观点值得斟酌。我们认为,我国立法中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就是确认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依据。确立一般人格权的法律依据有以下具体的法律规定:(1)宪法第 38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这一条文的前段,与德国基

9、本法、日本宪法确认一般人格权的条文内容是一致的,是确立一般人格权的宪法依据。5(2)民法通则第 101 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从该条的立法本旨看,条文中的人格尊严似乎是指名誉权的客体,但人格尊严并非名誉权的客体,而是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对于这种立法,可以按照客观解释原则,将其确认为一般人格权的民法立法依据,更为有利。(3)残疾人保障法第 3 条第 2 款规定:“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 49 条规定:“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0、。“(4)未成年人保护法第 4 条第(2)项规定:“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在第 15条和第 40 条,分别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政法机关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第 47 条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5)妇女权益保障法第 39 条规定:“妇女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在这一规定中,立法者已经将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严格地区分开了,体现了立法者确认人格尊严为一般人格权的明显意图。(6)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一般人格权的规定作出了更进一步的努力。该法首先在第 14 条规定:“

11、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第 43 条专门对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规定6了民事救济规范:“经营者违反本法第 25 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至此,立法者规定一般人格权的立法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在上述立法中,对人格尊严分为 3 种立法形式,一是宪法的原则规定,二是民法通则的原则规定,三是单行法的具宪法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没有任何缺陷,因为宪法是根本大法,它只能就某项基本权利作原则的规定,确立宪法原则,再由基本法去作具体规定。宪法确立人格尊严作为一般人

12、格权立法的宪法依据,与各国宪法的规定基本相同。民法通则关于人格尊严的规定,是有重大缺陷的。首先是没有专门规定一般人格权的条文,其次是将人格尊严规定在名誉权的条文之内,再次是在民事责任一章中没有规定对一般人格权的保护条文。应当指出的是,民法通则本来就不是一部完备的民法,缺漏、不足并不鲜见,在适用中,应当发挥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功能,对其进行完善。好在该法的条文毕竟设了“人格尊严“保护的内容,可以依此为基础作出一般人格权法律保护的扩大解释。因此,不能绝对地说我国民法没有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定,而是有一条不完善的,有缺陷的规定。在各单行法关于人格尊严的立法中,立法者在着力对民法通则的上述缺陷进行修补。

13、从残疾人保障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上述规定中,开始特别强调对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在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这种努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程度,真正在立法上把人格尊严和名誉权彻底分开,分别进行保护,确认其为不同的人格权。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人格尊严的立法,已经确立了一般人格权及其法律保7护制度。学者认为,销售者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的行为,正是侵害一般人格权。例如,倪某、王某系女青年,去国贸中心惠康超级市场购物,遭惠康超级市场二名男服务员的怀疑、拘禁、搜查,人格尊严受到侮辱。学者认为,此案被告的行为侵害的不是原告的名誉权,而是一般人格权中的人格尊严。这一观点受到各方支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上述规定,正是基

14、于这样的学说制定的,不仅规定了授权性规范,而且还规定了禁止、保护性规范。这些关于一般人格权的规范中,具备全部的假定、处理、制裁的法律规范逻辑因素,是立法者通过特别民事立法设立的一般人格权的法律规范。上述 4 部单行法关于人格尊严的立法是否属于民事立法范畴,能否作为民法保护一般人格权的一般适用原则,我们的看法是:第一,我国的立法体系是一个整体,在这一整体中,有宪法原则作指导,各部门法和单行法的规定又符合宪法的原则规定,就构成了个完整的系统。在宪法关于人格尊严保护的原则指导下,民法通则和各单行法对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规定,有相互修补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尊严法律保护体系。第二,上述单行法律的基本立

15、法宗旨,是保护公民的权利,其中虽有政治权利、公民权利的规定,但其绝大部分是对民事权利的规定。这些单行法关于民事权利的规定,就是民法特别法,本来就属于民法整体的一部分。这些法律关于人格尊严即一般人格权的规定,理所当然的是民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上述单行法是就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的立法,其全部内容加起来,仍不能概括全体公民这一一般主体,但所遗漏不多。有宪法和民法通则关于人格尊严民8法保护的一般原则指导,应当说已经确立了我国一般人格权及其法律保护制度是有充分根据的。三、一般人格权的基本内容(一)一般人格权的概念和特征关于一般人格权的法律概念,我国台湾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母权,也是一种发展中的概念,立法者

16、由之析出若干人格利益,具体化为个别人格权;大陆学者认为一般人格权作为相对于具体人格权而言的概念,龙指公民或法人享有的并且决定具体人格权的一般人格利益。这些界定尚不尽完善。 我们认为,一般人格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概括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并由此产生和规定具体人格权的个人基本权利。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相比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主体普遍性。一般人格权的主体,是普遍主体,包括所有的公民和法人,为全体公民和法人平等享有,不加任何区别,并与个人的属性终生相随,直至死亡或消灭。具体人格权则区分种类,有的由公民、法人享有,但有的只由法人享有,或者只由公民享有。(2)权利客体具有高度概括性。一般人格权的客体是一般人格利益,而不是具体人格利益。一般人格利益是高度概括的人格利益,包括两重涵义:一是一般人格利益本身的概括性,不能化为具体的人格利益,不能成为具体人格权的客体;二是一般人格利益是对所有具体人格权的客体的概括,任何一种具体的人格利益,都能够概括在一般人格利益之中。因此,一般人格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