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795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劳工阶级联合的思想。1919 年 4 月,在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同创办的每周评论第 16 号上登载了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结束部分,在所加的按语中指出:“这个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先最重大的意见。, 其要旨在主张阶级战争,要求各劳工的联合,是表示新时代的文书。 ”早期共产主义者在理解劳工联合思想的时候,总是与阶级、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的。李达在社会革命底商榷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劳动界为了增加阶级斗争的速度起见,应该结合一种团体和资产阶级对抗,要从速组织工会,“工会组织之后, 然后开始和工会以外的无产阶级极力结合,等候时机到来, 好和资产阶级开战” 。关于“民众大联合”的思想。1

2、919 年 78 月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连续刊登了民众的大联合的著名论文,阐述了民众大联合的思想。第一,指出了民众大联合的重要意义。民众的大联合开篇直言:“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补救的方法, 改造的方法, 教育, 兴业, 努力。 猛进,破坏,建设,固然是不错,有为这几样根本的一个方法,就是民众的大联合。”纵观“历史上的运动 , 无不是出于一些人的联合。较大的运动,必有较大的联合。最大的运动,必有最大的联合。 , 胜负所分,则看他们联合的坚脆,和为这种联合基础主义的新旧或真妄为断。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都是民众大联合所取得的胜利。同时他还指出,

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就是缺少这种大联合,“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无关系”所致。第二,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基础和方法。如何实现民众的大联合呢?各行各业的民众,靠什么联合起来了呢?毛泽东直截了当地指出: “所以要有群,要有社会,要有联合,是因为想要求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因为我们的境遇和职业不同,其范围也就有大小的不同。共同利益有大小的不同,于是求到共同利益的方法(联合 ),也就有大小的不同。 ”毛泽东认为,被压迫者有共同的利益,这种共同的利益又由于社会职业的不同而相别。因此,要实现民众的大联合,首先要组成行业协会,实现行业的小联合,然后“由许多小的联合,进为一个大的联合。由许多大的联合,进为一个

4、最大的联合。”第三,分析了民众大联合的形势和前景。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明广大民众已空前觉醒,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大联合。“最近因政治的纷乱、外患的压迫,更增加了觉悟,于是竟有了大联合的动机。”他满怀信心地指出: “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民族而先告成功。”毛泽东关于民众大联合的思想,在统一战线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的民众大联合思想,同他后来把统一战线作为“救国良方” 和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作为统一战线根本任务的思想以及统一战线是建立在一定的共同利益的基础

5、之上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这里应特别指出的是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的思想是建立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初步的联合基础之上的。因此我们说, 毛泽东的民众大联合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二、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的提出1921 年 7 月 23 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讨论了对当时存在的各政党的态度问题。会议决议指出:“对李达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55 页。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38页。毛

6、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73页。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77页。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 年版,第 392-394 页。现有其他政党, 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在政治斗争中, 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当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 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现状还缺乏深刻的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还不会融会贯通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但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和共产国际的具体帮助下,这一错误认识很快得到了纠正。1922 年

7、6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公开发表的第一个重要的政治声明,也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文件。文件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明确指出:“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 ,目前中国无产阶级“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文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政党” ,认为“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因而建议“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 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19

8、22 年 7 月 16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工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这是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奋斗目标,即最低纲领。为了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大会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议决案指明了民

9、主联合战线的任务。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之下,在中国的无产阶级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决议案特别强调了保持无产阶级独立性的重要性。“无产阶级一方面固然应该联合民主派,援助民主派,然亦只是联合与援助,决不是投降附属与合并,因为民主派不是代表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一方面应当集合在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旗帜之下,独立做自己阶级的运动。”决议案还确定了建立联合战线的实施计划和步骤。即先行邀请国民党和社会主义

10、青年团召开代表会议,商讨建立联合战线的具体问题;运动倾向共产主义的议员,在国会中联络真正民主派的议员,结成“民主主义左派联盟”;在全国各城市中,集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教职员联合会、学生会、妇女参政同盟团体、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中共二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的提出,突破了一大“不准备与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主张”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为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三、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方针的确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虽然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原则,但并没有解决合作的形式问题。 1922 年 8 月

11、,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召开了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阅读文件选编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 年版,第 115 页。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 先驱第9 号, 1922 年 6 月 20 日。 “二大”和“三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66 页。 “二大”和“三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67 页。专门讨论了同国民党合作的组织形式问题。会议接受了共产国际的建议,决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合作。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正式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1923 年 6 月 12 日至 23 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

12、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先生的民主主义立场,科学地分析了将国民党改造成为工人、农民、 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的可能性,认为应该同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密切合作,可以用国民党作为统-战线的组织形式。大会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竞问题的决议案,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决议案指出,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应该以国民运动为中心工作,以解除内外压迫” 。 “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宜有一个势力集中的党为

13、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 “因此,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 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决议。” 决议案 还强调指出:“我们加人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把马克思列宁圭义的策略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枧结合,正确地确定了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形式,把中共二大提出的民主联合战线的原则和西湖会议提出

14、的党内合作形式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迅速形成。但是, 中共三大决议对国民党的力量估价过高,认为“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确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而对工人、农民的力量和作用估计不足,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应该充当民主革命的领导者,这给以后的统一战线工作带来了不良后果。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在大革命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一、中共四大对统-战线实践经验的初步总结中共三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为促进国共合作进行了巨大的努力,加快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步伐。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 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大钊、毛泽东

15、、林伯渠、瞿秋白等共产党员和苏联顾问鲍罗廷参加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相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通过了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的决定,并选举出有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革命形势得到了迅速发展。统一战线的发展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总结国共合

16、作以来的经验,纠正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偏差,中共中央于1924 年 5 月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 重点讨论了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会议针对国共合作以来党内存在的右倾危险, 强调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工作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绝不能因加入国民党而削弱党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 年版,第 116 页。工作。 会议批评了那种只注意国民运动,而忽视职工运动的错误倾向。会议通过的 工会运动问题的议决案指出:“我们的党应当竭力介绍同志到国民党的工人部里去工作,以便经过这种国民党的工人部影响到阶级斗争的发展而筑成统一的工人战线。”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工人阶级内部统一战线的思想。1925 年 1 月 11 日至”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同国民党合作的历史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无产阶级要争取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 强调和农民结成同盟的重要性;确定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