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748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1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专题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高考历史复习必修二第一单元一、选择题 1、(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 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 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 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2、(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 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 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

2、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3、(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 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 族“田宅逾制” 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 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主要方式 5、(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

3、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6、(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 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7、(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图 4 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 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8、(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下图是依据隋 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 用

4、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 于黄河流域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 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9、(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 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10、(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 1 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 雇工“

5、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 ,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 “夏必加 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12、(2009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 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3、(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表 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1368 1505)徽州祁 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表 2 反映了 () A 宝 钞 在 民 间 的 信 用

6、降 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1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 一在官,十九在田 , 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 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 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5、(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 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7、。过南者月无百驮, 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16、(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 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17、(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 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8、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8、(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 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二、材料阅读 19(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 (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 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 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

9、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 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 “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 ,当时士大夫对这 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是我们 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摘编自潘吉星 宋应星评传 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年)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 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

10、员,后被封为爵士, 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 学家, 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 “奉为他们的首领, 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 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 俗著作。 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 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 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 原因。 (10 分) 20

11、(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 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 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 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 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 亿之众, 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 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

12、,东三省、蒙古、新 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 , 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 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 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 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 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 加以简要评价。 (13 分) 21(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 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 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 行“求法” ,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 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 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 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 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 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

14、大洋, 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 省水师战船, 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 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 年,茶出口增 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 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 年的 490余万两增加到 1902 年的 3000余万两。 1866 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 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 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 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1885 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 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 。1904年,张謇上奏朝廷,请准各省 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 世纪 60 年代后,清政府 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 “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 500 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 及启示。 (15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