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734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34 大小:58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详细、全面、丰富、(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34 页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 01 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一)概况1、采集经济种植业(1)传说:神农氏(2)产生:黄河流域,粟麦,半坡长江流域,水稻,河姆渡(3)影响:定居,五谷2、狩猎家畜饲养业(1)六畜和十二生肖(二)特点:1、地理分布:长江黄河流域,南稻北粟2、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的发展及影响 (一)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项目原始农业商周春秋西汉唐朝材料木石骨木石骨蚌少量青铜铁农具铁农具铁农具形状耒耜耒耜犁犁壁(推广)曲辕犁,筒车动力人力人力牛(畜力)曹魏翻车人力水力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千耦齐耘大规模简单协作铁犁牛耕个体农

2、耕铁犁牛耕个体农耕铁犁牛耕个体农耕生产模式简单粗放简单粗放精耕细作精耕细作精耕细作(二)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水利灌溉(一)发展概况1、上古传说:大禹治水2、商周:井田沟洫纵横3、春秋:(1)楚相孙叔敖修芍陂(2)吴王夫差开邗沟(3)中原使用桔槔4、战国:(1)秦国李冰,都江堰,成都平原(2)秦国郑国,郑国渠,关中平原5、西汉:(1)西域:坎儿井(2)漕渠、白渠,大规模治河工程(王景治理黄河)6、曹魏:翻车7:唐朝:筒车 四、耕作方式1、商周: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齐耘”2、春秋:个体农耕,铁犁农耕( 1)原因:生产工具(铁犁)和耕作技术(牛耕)进步私有土地出现(2)特点

3、: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评价:是什么?特点+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积极: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稳定生活,有积极性;社会稳定的基础。局限: A.封闭性,自给自足,狭隘B.分散性,个体小农,难以扩大生产C.落后性,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D. 脆弱性,过度剥削容易使其破产第 2 页 共 34 页第 02 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土地所有制(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1、商朝:出现2、西周:最鼎盛(1)概念:(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作用:存进农业的发展巩固分封

4、制3、春秋:开始崩溃(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2)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4、战国:商鞅废除(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三)春秋战国后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2、私有制:(1)君主,(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3)自耕农3、土地兼并:(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

5、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1、商周:井田制2、春秋战国(1)自耕农,男耕女织(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3)租佃:含义P9 概况: A.战国产生B.汉代比较普遍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 影响: A.人身控制减弱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C.促进农业商品化第 3 页 共 34 页第 03 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汉代的四大经济区1、概况: 1

6、)山东:崤山以东,中原,最发达的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2)山西:崤山以西,关中+河西、巴蜀,传统的农业区3)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差距大4)龙门碣石以北: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以长城为界分塞内、塞外2、特点: 1)战国到东汉,全国经济区域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乱、五逃(天、官、军、钱、愚)2、概况: 1)两晋:八王之乱2)中唐:安史之乱3)两宋之际:靖康之变3、影响: 1)劳动力、生产工具、技术向江南传播2)民族融合3)文化融合4)丰富人民生活5)北方生态改善,但是农业

7、生态环境恶化 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 1)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生产水平“量”变2)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生产水平“质”变3)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4)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巨大潜力5)统治者重视6)民族融合,人民辛勤劳动2、概况: 1)六朝:南方开始赶上北方,南北趋于平衡2)中唐:开始南移3)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明清:南方不仅是农业重心,也是工商业重心3、影响: 1)江南经济发展2)南方人口大量增加3)文化重心南移4)南北方之间交通运输业更快发展(隋唐大运河)5)南方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破坏(唐朝)4、启示: 1)合理利用外来劳动力2)引进先进工具和技术3)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8、4)领导者要重视发展经济5)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第 4 页 共 34 页第 04 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术 1、石器时代:旧石器是打制的,新石器是磨制的,大约对应原始社会2、青铜时代:夏代的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时期,大约对应的是奴隶社会3、铁器时代:1)春秋:冶炼生铁、钢,世界奇迹2)西汉:开始使用煤冶铁3)北宋:普遍使用煤冶铁4)南宋:开始使用焦炭冶铁5)明代:流行使用焦炭冶铁4、工业机器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关注煤铁,第二次关注钢、塑料,第三次新材料二、纺织业1、麻纺织:西安半坡文化2、丝纺织:1)上古:大汶口文化,发明养蚕缫丝技术, 世界最早2)西周:突飞猛进,刺绣3)汉代:远销欧洲,

9、开辟丝绸之路4)唐代:缂丝技术3、棉纺织:1)宋末元初:产生,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车2)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3)明代后期:棉成为主要衣被原料4、近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化纤,的确良 三、陶瓷业1、陶器:1)新石器时代:半坡:彩陶;大汶口:黑陶、白陶2)秦汉:兵马俑3)唐代:唐三彩2、瓷器:1)商代:产生原始瓷器2)东汉:产生青瓷3)南北朝:产生白瓷4)隋唐:陶瓷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南青北白5)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6)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青花瓷,釉里红7)明清: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雍正时期的粉彩注释: 15C 瓷器在欧洲是稀世珍宝,17C 风靡欧洲贵于黄金, 18C

10、遍销世界深入普通人家四、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比较项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专业私营手工业经营方式个体小农的副业官府管理征役制 雇募制家庭小作坊、唐代时商品化大大加深,明中后期雇佣劳动产品特点自给、交税水平高不计成本,不进市场水平高,商品生产生产规模小,生产能力有限分工细,规模大,效率低集中,分工协作,规模大,效率高发展情况一 直 存在 于 社 会经济中西周到明前期居于主导地位春秋产生明中叶居于主导作用稳定小农 妨 碍市 场 和 商品经济有利于提高技艺缺乏竞争工匠不满有利于技艺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冲击自然经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产生资芽五、古代中国手工业特点1、生产部门不断地增加,分工越来越细2、生

11、产技术不断地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芽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手工业以农业为基础,受农业生产制约6、手工业布局与经济重心南移形成相应变化第 5 页 共 34 页第 05 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解题】农耕时代,是整个古代社会,直到鸦片战争;这一时期的商业和城市是从属于自然经济的。【解题】 1、农业是基础,为手工业提供原料;2、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产品;3、交通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4、城市则是农业、手工业、交通发达、商业繁荣的最集中最真实的写照 一、商业的发展1、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工)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2、商代:产生

12、职业商人、最早的货币贝3、西周:工商食官4、春秋战国:1)商业冲破官府束缚,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2)出现许多著名都会5、秦汉:秦代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五铢钱,西汉开辟丝绸之路6、隋唐蓬勃:1)原因: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2)表现:外商和胡商众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空前繁荣,开元通宝,柜坊7、北宋:纸币(交子,最早,四川),集镇,草市,夜市8、元代:纸币全国,禁止使用金银9、明清: 1)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2)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高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租佃,货币地租)3)白银广泛使用,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聚集4)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

13、人)5)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特点】1)起源较早,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2)货币:贝铜钱纸币明代银钱并用3)工商食官私商为主,但是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二、城市的繁荣1、功能和格局的变化西周唐朝宋代县治以上置市乡村,集镇、草市市长市令管理不受官府控制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坊市制坊市界限不存在定时开启时间不受限制,晓市,夜市同类商店集中在一起,称为“行”娱乐场所瓦子,也叫瓦肆2、城市分布的变化:1)最初:北方(长安、洛阳),作为政治中心,2)唐宋:海上贸易兴盛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3)明清:传统大都会:南京、北京工商业发达地区、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江南3、特

14、点: 1)功能: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增强2)商业市场多样3)分布:北方江南4)商业繁荣与城市、交通联系在一起第 6 页 共 34 页三、重农抑商政策1、概况: 1)商周:重视,鼓励(因为商业在社会经济,财政税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战国:法家,商鞅重农抑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原因: A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B 农业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C 可以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D 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统治需要矛盾E 维护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的需要3)汉代:降低商人地位,严禁其购地4)中唐:鼓励海贸,实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提高5)明清:官

15、府:不鼓励,盘剥抑商、海禁民间:黄宗羲“工商皆本”影响: A 不能完全遏制商品经济;B 阻碍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2、特点: 1)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统治地位2)明以前,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4)商业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官府控制 四、影响商业的因素1、政治:统一,稳定,政府的政策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市场扩大,交通3、文化:开明还是专制4、民族:民族融合5、对外:开放还是闭关自守6、统治者:重视还是抑制7、人民:利益追逐第 7 页 共 34 页第 06 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解题】 1、近代前夜是讲鸦片战争前的明清时期2、发展

16、,指的是传统经济达到高度繁荣,并产生了资芽3、迟滞,指的是重农抑商和海禁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发育成长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 1)技术领先世界, 天工开物2)粮食产量提高(原因:双季稻,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影响:养活更多的人口,有利于发展经济作物,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传统农业生产结构有所突破3)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2、手工业:明中叶,官营私营(主导),资芽产生(最能体现经济发展的趋势)3、商业: 1)内容白银大量使用,商业资本活跃,工商业市镇产生(江南河运河沿岸)2)调整:明中后期“一条鞭法”,清雍正“摊丁入亩”4、明清国力强盛:1)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2)19C 初,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领先 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 1)概况:明中叶,江南,手工工场2)原因: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3)条件:充足资金的作坊主,商人资本家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