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3709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关山下、汇泉湾畔的美丽校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是俞平伯先生对青岛风貌的精辟点评。掩映在郁葱深处的, 除了德占时期的各类遗迹,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也是构成这片风貌的重要拼盘。厦门航空杂志的“最美大学游”中,将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列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校园”,也许就是对这片掩映在刺槐和法桐中的美丽校园的注脚。校园环境的优劣很难客观的定量描述,“美丽校园”的定义也就更为模糊,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所形成的得天独厚、浑然天成美丽校园的文化感召力。开阔的平地、凸起的丘陵和缓坡地形,很自然的将鱼山校区校园分成三部分。再加上这三部分校园各自具备的独特历史遗迹和空间资源,使鱼山校区的

2、校园得天独厚地具备了丰富多样变化的校园景观。校园的形成过程颇显曲折,分合演进后的鱼山校区校园形成了依山分布的菱形格局。 其中的建筑遗迹是颇具异域特征的部分,每栋建筑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这些遗迹上,可以充分注意到不同建筑风格在校园里的实践与融合。校园景观、建筑等共同构成了鱼山校区成为美丽校园的文化资本和物质财富。1. 中国海洋大学校园概况中国海洋大学现有三个校区:位于鱼山路的校本部、位于浮山的麦岛校区和位于崂山市的崂山校区。麦岛校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崂山校区也于本世纪之初才开始设立,但鱼山校区的历史则可追溯到青岛建置设立之时。优美的校园需要 “大楼之谓也” ,但是更离不开时间的酝酿和植根

3、于每寸土地的发酵、衍生。可以说,中国海洋大学的校园环境能位列“十大美校” ,鱼山校区居功至伟。1.1. 海洋大学与青岛青岛繁荣的城市建设不过百年,作为最早的开放港口和被殖民城市,却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在地缘优势,如通商开埠设港等之外,还掺杂了大量敏感的政治问题,如青岛归属权的争夺等,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政治气候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变迁:军阀割据,殖民地归属、政权更迭的风云变幻;德占、日占青岛期间激起的国内救亡图存的热潮高涨,美国在青岛设军事基地期间的抗议游行不断。文化进步和革命运动也成为青岛扬名海内的重要原因:作为革命阵地的前沿,青岛是“五四”运动的导火地;在20 世纪 30 年代

4、汇集了诸多鸿学大儒、海内外名士,一时成为当时国内最重要的文化阵地之一等。青岛丰富的城市历史,相当程度上微缩了中国近代史。而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所在的位置八关山下、汇泉湾畔,就处于青岛城市风云变幻的最前沿,即现市南区沿海地带。这一区域,南面临海、气候适宜,丘陵地形起伏变化,兼之植被繁茂,具备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独特景观资源;同时历史事实也证明,在德国、日本殖民者占据青岛后,在这一区域规划建成了密集布局的诸多重要市政建筑、军事建筑和府邸等,形成了作为殖民地的历史及其附带的丰富人文历史底蕴;作为最早得到现代城市开发的地区,这一区域的市政设施完备、绿化充沛,再得益于校园环境对历史遗迹相对好的保存,鱼山校

5、区校园内仍留存有大量宝贵的历史痕迹和城市文脉。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校园发展史,即是青岛城市历史的缩影。现在的鱼山校区校园内仍留有大量的德式建筑、日占时期拟洋风建筑遗迹,可约略看出校园历史的悠久;顺着东南侧山包的石板路,隐没在草丛中、或明或暗的碉堡对着山下的汇泉湾,亦可感受到当年浓郁的军事气息。 “化干戈为玉帛”在此处得到完美展示:暗示了此处孕育的、由“兵戈相向”的兵营演变为“百年树人”的校园的不平凡。作为青岛被殖民历史的一部分,德国殖民者的军事建筑和日本中学校园建筑在此地的价值,恰恰成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历史底蕴的一部分。 1924 年 5 月 29 日,曾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总长、时任

6、青岛胶澳商埠督办的高恩洪在此地倡办私立青岛大学的一刻起,就奠定了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休戚相关的联系。1.2. 区位及校园选址优美的校园环境难以一蹴而就,远非简单的在空地上建楼植树、单独划院那么简短的开篇所能企及。虽不苛求景观、建筑大师的恣意挥毫和神未之笔,也需上应天时、因形就势的细细谋划和经年积累、大量投入。现已初步成型的美丽校园,均无一例外的诞生于热血沸腾的历史变革和大师辈出的时代背景下,独特的区位、历史背景和种种外因,共同构成了历史车轮对校园格局、环境的斧凿印迹。不论当初规划者的意图是否实现、继任者的改造是否成功,仅百年历史的积淀就已成为大学校园最宝贵的遗产。坐落于青岛市南区的中国海洋大学鱼

7、山校区校园,显然具备成为美丽校园的底蕴。有别于与城市发展、宗教变迁密切相关的欧洲大学校园“历史建筑街区”模式,和新兴大陆上新建“森林公园式”的“现代建筑大游行”的大学校园模式,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校园发展更像是城市中 “景区大院”: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历史背景造就的历史文脉,将校园的形成过程融于潜移默化的城市历史中。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鱼山路5 号,由大学路、鱼山路、福山路和红岛路四面围合。姑且不论这一地区遍布的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仅回到地图查看地形就可看出,环绕着鱼山校区的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鱼山等丘陵,共同拱卫着紧邻汇泉湾的这一区域;遗留在山顶的废弃炮台更为此地重

8、要的战略位置作了注脚。无需坟典记录青岛的百年发展史,当地人就可讲诉此地作为德占青岛时期城市建设核心的重要性。鱼山校区继承了其前身俾斯麦军营的重要位置,紧邻中山路、太平路等青岛最先经过德国殖民者规划建设的繁华商业区,德占青岛的政治中心胶澳总督府就在北侧信号山脚下,周边军政要员的别墅区环绕。发展到现在,鱼山校区所在区域更是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得天独厚。信号山公园、鱼山公园、青岛山公园和青岛中山公园位列四角,与不远处的八关山遥相呼应,共同俯瞰汇泉湾。2. 鱼山校区校园的规划与变迁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是这所高等学府百年历史变迁的见证,校园格局的演变一定程度上记录了青岛百年城市历史的

9、成长过程,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鱼山校区的校园选址于青岛自然环境最优美的地区,自从私立青岛大学植根于这片土壤之日起,异域特色始终贯穿着校园的建设中,从校园的规划、主体建筑特色到颇显历史底蕴的校园环境,都是最好的证明。2.1. 校园被移植的殖民特色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所在地块的历史由来已久,与青岛转变为近代化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明万历年间地方事宜议?海防中首次出现“青岛”之名:“本县(即墨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然无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日青、日福、日管、日白马、 日梨花、 日田横、 日颜武。”1891 年 6 月派兵驻守于胶澳,青岛的建制正式开始。1892年,登州

10、总兵章高元移防胶澳,开始建设这一区域。修建了总兵衙门、炮台、兵营等军事设施,设立电报局、整修栈桥,并从总兵衙门到海滨设立了通往黑澜兵营的驿道。据考,当时的总兵衙门建于前海天后宫附近,四营军队(豫军、湘军各两营)分两个营盘在驻扎附近。广武中营和嵩武中营营盘分别对应今海洋大学鱼山路校门和红岛路校门。1898 年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 后,青岛作为租界被分为内界青岛(即青岛湾北部地带)和外界李村两部分,华人和欧洲人居住地大致以今德县路、保定路一线分界,开始了其远东桥头堡、模范殖民地的城市建设。最初的规划强制在内界推行欧洲风格的建筑,1910 年分区居住的规定取消后,开始接纳逃亡官员和商人,出现了中西合用

11、的商住建筑,并逐步形成了青岛特色的文化遗存。以1914 年德日战争为结点,德占青岛的17 年间,将青岛建设成颇具德国本土特色的近代化城市。这一时期的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仍为两部分:原红岛路校门附近的嵩武中营被拆除,为俾斯麦兵营所取代,范围是现二校门至五校门一线以北区域;广武中营亦被夷为平地,但在未建设此区域前德军已败退,故未有大型建设。1914 年日军占领青岛,将俾斯麦兵营改为万年兵营。第二年在原总兵衙门东侧、原广武中营的位置上,也是处于小鱼山坳地的兵营正前方,创办了学制6 年的日本中学。日本中学是“服务于日本占领军和侨民子弟的规范化的中等基础教育场所”,显然是为了强化其统治、培植文化渗透的工具。

12、但其的出现,“成了城市东部的一个建筑时代的分水岭,它标志着纯正的欧洲传统的终结,开启了一个具有明显的仿效特征的混合时期到来”。这所于1944 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结束时被移交的学校,在建筑功能上未发生变化,并承载起了青岛第一个由中国人主持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由此,利用殖民者建造的兵营和中学发展起来的鱼山校区基本成型。2.2. 鱼山校区校园格局的演进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校园格局的形成与其历史传承直接关联,现在校园的北半部大体由原私立青岛大学在俾斯麦军营基础上改建,南半部则囊括了原日本中学的校址和建筑,东部靠近丘陵的区域则基本是后期新建。南北两部分被校园东部的丘陵联系,大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校园整

13、体呈不规则的梯形,由于地形和历史的原因,仍然明显的被分为两部分:北半部地势较平坦,建筑、道路的布局规整,虽非正南正北朝向,但基本延续了方格网的布局;南半部的建筑、道路顺应丘陵地形,布局很不规则、显得零散,形成相对自由的形态。得益于校园选址的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校园内部风貌也随之有较生动的布局。道路的选择在尊重历史建筑的同时,顺应地势,原有校园的轴线也被继承。校园的建设并非按照统一的规划进行,而是在各历史时期内有不同的改动。海洋大学鱼山校区最早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 年的青岛私立大学。当时学校的正门位于大学路,以海洋馆为轴线;校园最早的建筑包括改建的俾斯麦兵营在内,共有7 栋(现存 5 栋) ,其

14、后被改为水产馆、海洋馆、地质馆和档案馆(铭史楼)等。1929 年公布私立青岛大学公函第137 号, “所有校产、校舍、账册、图表暨学生名册、器具、书籍等点交于贵会(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后, 1930 年 4 月改组为国立青岛大学,1932 年 9 月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至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转移至安徽安庆市安徽大学校址开学(后迁至四川万县)前,学校建设迅速开展,相继竣工交付了科学馆(1933 年 4 月竣工, 3800 平方米)、工学馆(现为四校门内侧招待所,1935 年) 、体育馆(位于现大学路1 号楼, 1935 年建成, 1946 年冬被毁)、水利实验室(位于现在的教职工宿

15、舍红道路37 号楼处)、化学馆( 1937 年 7 月竣工, 2400 平方米)、一多楼、综合商店等建筑,料石砌筑的科学馆是其中的代表建筑。1946 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除广西路原日本第二小学未腾让,黄台路 7号被驻青岛美军强行占据外,先后接管鱼山路5 号,武定路29 号,泰山路4-9 号,德平路5 号、 40号、 42 号,绥远路18 号,大学路3 号。学校决定将鱼山路5 号为国立山东大学本部办公及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之用。1951 年华东大学与国立山东大学合并后,更名山东大学,将“日本中学(现二校门至五校门一线以南的区域)划入学校范围,学校正门也随之改到鱼山路 5 号,即现在的一校

16、门” 。至此,校园格局基本成型,并于2002 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2.3. 校园主体建筑的特征鱼山校区最初的主体建筑,包括俾斯麦军营的四座营房及礼堂、两栋日本中学校舍及若干栋公寓。同时也是这几座殖民色彩的建筑,莫定了校园主体空间和校园建筑的历史基调。四座营房现被中国海洋大学地球学院、药学院和渔业资源学院利用。两栋日本中学校舍在1946 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后作为校部及文理两院所在地,后被改名 (1950 年山东大学代校长丁西林决定改名)为“六二楼”和“胜利楼”以纪念1949 年 6 月 2 日青岛解放,作为学校的校办公楼和医学院教学楼。1959 年作为以山大海洋系为基础成立的山东海洋学院一部分,现用作大学生活动中心和校办公楼、浴室和会议室。日本中学公寓则被用作外国专家公寓。现在走进校园, 这些建筑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刺槐和法桐间,已与这座历史悠久的校园融为一体,只是在祥和幽静的校园角落里淡淡显露着那个岁月的风物。俾斯麦兵营是伊尔蒂斯兵营之后的第二个兵营,在原嵩武中营的位置上建造,位于信号山下的总督府官邸和青岛山炮台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兵营在洛塔尔 ?马尔克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