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886746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青少年犯罪 特点成因及预防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此类犯罪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大幅度上升,虽然经过多年“严打”,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各种犯罪率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但未成年犯罪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而且蔓延快,作案手段凶狠,危害严重,未成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团伙作案突出,反复性强,重新犯罪率高,在社会上已造成严重危害,对当前社会的稳定构成了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党和政府关心的重大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党中央就多次提醒全党要重视和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并制定一系列

2、的政策和措施,对预防和遏制青少年犯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未成年人将是二十一世纪希望所在,也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兴衰、事业成败、危及千秋的重大问题。从生理上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

3、料的举动。因此,研究和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努力探究其犯罪形成原因,寻求矫治谋略就愈来愈显的重要。【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对策2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

4、呈上升趋势,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青少年犯罪初始年龄与七十年代相比提前了两至三岁,14 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上升,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例已由 1999 年的 1.3%上升到 2000 年的 1.9%,而且还表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成人化、智能化、凶残化等新的犯罪特点,而我市的未成年犯罪情况也不容乐观,据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未成年犯罪案件一直攀升,刑事案件有 2001年的 553 起上升到 2003 年的 860 多起。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实施

5、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第一部以法律形式规定禁止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这部法律,对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保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产生深远的影响。一、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一) 年龄小,文化程度偏低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 14 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 57%左右,而初次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 14-18 岁,比例占 42%左右,据统计三年来均是不满 14 岁3以下的人数多于 14-18 岁之间的人数。在他们当中,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

6、文盲、半文盲占 90%以上。所以说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第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过早地受到感染,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加之教育挽救措施的缺失,以及自身无法判断是非对错等原因,使其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二) 暴力性犯罪日益严重 抢劫、强奸、杀人、伤害四类暴力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约占 43.5%。暴力性犯罪为何在青少年中占如此大的比例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所谓暴力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为何造成未成年人发生暴力倾向的原因很多。而笔者认为:首先,电子游戏渗透于未成年人以暴力思想。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

7、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和休闲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载体、电子游戏中的色情、暴力内容以及痴迷上瘾对未成年人产生可怕的暴力思想。据调查,80%以上的“网络少年”在玩暴力游戏,诸如反恐精英、 英雄无敌、 星际争霸等血腥游戏。然后将这种虚拟的暴力转化为现实的暴力,在遇到血性的暴力场面时,不再是恐慌而是麻木,甚至是兴奋。例如:张某(男,14 岁,初二学生)抢劫案,笔录中问道:你说想把她打晕,那么在她倒在地上不动以后你为什么还用瓶子砸她的头部?嫌疑人说我当时看她流了好多血,所以我的心理有一种兴奋感,我想让她流更多血,我看着高兴。流的越多越好,直到把体内的血流完。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暴力游戏的出现确实值得我们

8、的深思和重视。其次:色情“文化”根植于未成年人以暴力倾向。色情制品的强大需求成为商家最4大的卖点,其具体表现为形式的多样性和获取的便捷性。主要有录像、录音、小报小刊、电影文学等色情制品,而且随处可以购置。这样未成年人就能够多方面、多渠道的涉猎色性制品,刺激着人性最原始的暴力冲动,从而进行性犯罪。从李某等人强奸案中显示:4 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因黄色画报,产生想试试的念头,遂将一女中学生强奸。这就更值得有关部门的重视。严查色情录音、录像、电影制品的力度。再次,主流文化误导于未成年人以暴力价值。一直以来,主流文化体现为“限黄不限暴”,家长学校基本上放任未成年人观看恐怖械斗等影视作品,甚至有时鼓励未成

9、年人去观看正义的战争影片,而未成年人并不见得能从作品中理解什么是正义,相反,可能学到的只是其中的“以暴制暴”行为,甚至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典型一例如香港械斗片蛊惑仔中所宣扬的“以暴力求生存”, “以暴力求发展”的价值取向,深深地误导了新时期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三) 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成年化、智能化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杀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由愚昧型向智能化、成人化转变。在作案方式上由本地作案向流窜作案方向发展,并在作案上注意伪装、破坏现场,转移赃物

10、,利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联络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例如:一犯罪团伙,10 人组成,在辖区内流窜作案进行盗窃,团伙人员分工协作,形成一条龙偷盗、销售渠道,但该团伙人员分工复杂,流动性大,所以对辖区百性影响极坏,为此,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对其犯罪团伙进行踩点、跟踪一举侦破。从上述例子来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在未成年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是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加之社会阅历5不多,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气,更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因此全社会要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关心未成年的教育问题。(四) 团伙犯

11、罪现象日趋严重未成年人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心理和生理都很脆弱。他们自我意识增强,具有成人感和独立意向,什么都感新鲜,但由于知识面有很大的局限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缺乏正确的是非观、法制观和审美观,再加上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压力因素,极易产生逆返心理,开始放任自流,很容易受坏人的腐蚀、拉拢和引诱走上歧途。如:2003 年 2 月我区库房后被人挖一大洞,库内丢失大量物品,接警后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进行勘查、调查,根据大量走访资料显示,认定为未成年人所为,并在某修理铺中发现了赃物,并将犯罪嫌疑人抓获。据查,这些人

12、均为中学生,年龄最大的为 16 岁,最小的为 13 岁,共计 8 人,平时他们在一闲置的地下室聚居,一般白天逃学,夜间上网,午夜时便出来进行盗窃。从他们的犯罪经历看,都有一个形成错误认识的开始,到养成不良习惯和出现劣迹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发展演变过程.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一)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及不良的主观心理因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较成年人更易因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滑入犯罪深渊。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目前,我国 18 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 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

13、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6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当代中国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

14、。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有待加强的薄弱环节。有些部门领导对这项

15、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应当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重要性和紧迫性,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积极应对挑战,加强薄弱环节,切实切断犯罪根源。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7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子女成长影响力最大。一个人的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都与他从小受父母

16、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有关。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并对孩子的思想品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气氛,能够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性格气质、人生观和道德观,较有效地预防和制止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的发生。特别是对于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要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不断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沾染上违反道德的坏意识、坏习惯、坏毛病,使青少年安全地度过人生的“危险期”。以及建立家长与学校沟通制度。即家长定期向学校通报子女在家里的表现,学校也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校表现,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切实切断传染源,做好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工作,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道德的多层次化,使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面临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这就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三)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抓得不紧目前,我们的教育仍采取传统的“应试教育”,少数学生学习之间盲目攀比分数,自私狭隘,嫉妒心强,使多数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导致两极分化,青少年身心畸形发展;一些学生在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