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88227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30年的刑事诉讼法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改革开放 30 年的刑事诉讼法学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学;回顾;经验;展望 内容提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在理论研究、立法服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回顾、盘点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取得成绩的同时,总结其间的经验得失,有利确定今后几年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重点。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 30 年,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绩的 30 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取得显著成绩的 30 年,也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和刑事诉讼法制建设在互动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的 30 年。现就刑事诉讼法学研究 3

2、0 年的成就作一概括性的回顾。 一、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成果丰硕改革开放以来,刑事诉讼法学领域出版了一大批框架比较定型、内容比较成熟的教材。据粗略统计,1978 年以后公开出版的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教材达 200 多个版本,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张子培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程、严端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程、王国枢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程荣斌主编的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徐静村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陈光中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樊崇义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崔敏主编的刑事诉讼法教程等1。除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教材以外,外国刑事诉讼法教材也多有问世,其中王以真主编的外国刑事诉讼法学、程味秋主编的外国刑事诉讼法概论、卞建林和刘玫所著的外国刑

3、事诉讼法以及宋英辉、孙长永、刘新魁等著的外国刑事诉讼法较具代表性。2在证据法学教材2方面,先后出版逾 60 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巫宇甦主编的证据学、陈一云主编的证据学、卞建林主编的证据法学、樊崇义主编的证据法学、裴苍龄所著的新证据学论纲、刘金友主编的证据法学新编、何家弘和刘品新所著的证据法学。3从内容上来看,刑事诉讼法学教材经历了从单一性到多元化,从偏重法条注释到强调学理阐述的逐步发展过程。在形式上,刑事诉讼、证据方面的教材版本众多、风格各异,既有集体合作完成的,也有个人独立完成的;既有结合实际案例的,也有图文并茂的。这些教材不仅很好地满足了高等院校的教学之需,而且对理论及司法实务部门的研

4、究工作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专著方面,改革开放 30 年来出版的刑事诉讼法学专著呈逐年递增之势,从一开始的每年出版几部、十几部逐渐发展到现在每年出版几十部专著,其中不乏具有一定质量、一定深度的学术精品。据粗略统计,2005 年、2006 年和 2007 年出版的刑事诉讼法学专著数量均达到了 90 部以上。从内容来看,这些专著题材丰富、涉猎广泛,其中代表性专著包括:张子培等著刑事证据理论,陈光中、沈国峰著中国古代司法制度,陈光中主编外国刑事诉讼程序比较研究,程荣斌主编检察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王桂五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制度研究,李建明著冤假错案,崔敏、张文清主编刑事证据的理论与实践,李心鉴著刑事

5、诉讼构造论,卞建林著刑事起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左卫民著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宋英辉著刑事诉讼目的论,陶髦等著律师制度比较研究,沈德咏著司法精要,陈瑞华著刑事审判原理论,熊秋红著刑事辩护论,张慜、蒋惠玲著法院独立审判问题研究,龙宗智著相对合理主义,王敏远著刑事司法理论与实践检讨,孙长永著侦查程序与人权比较法考察,孙谦著逮捕论,谢佑平、万毅著刑事诉讼法原则程序正义的基石,陈光中主编公民权利3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批准与实施问题研究,锁正杰著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杨宇冠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徐静村著21 世纪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改革研究,沈德咏著司法改革精要,樊崇义主编诉讼原理,谭世贵著中国司法原

6、理,顾永忠著刑事上诉程序研究,叶青著刑事诉讼证据问题研究,卞建林主编刑事证明理论,朱孝清著职务犯罪侦查学,陈瑞华著程序性制裁理论,杨宇冠、吴高庆主编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汪海燕著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张毅著刑事诉讼中的禁止双重危险规则论,陈卫东著程序正义之路,张建伟著司法竞技主义,姚莉著反思与重构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审判组织改革研究,宋世杰著刑事审判制度研究,汪建成著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崔敏、陈存仪主编毒品犯罪证据研究等。4在论文方面,发表数量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等近 40 种有代表性的学术刊物在 1978 年至 1988 年共刊载

7、刑事诉讼法学论文近 900 篇;1989 年至 1998 年共刊载刑事诉讼法学论文 3000余篇;1999 年至 2008 年 9 月共刊载刑事诉讼法学论文超过 4100 篇。5在内容上,这些论文既有专门论述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主题的,也有涉及检察学、律师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在形式上,除了公开发行的法学期刊外,一些学术单位还定期出版“以书代刊”的刊物,用以专门登载诉讼法学乃至刑事诉讼法学、证据制度方面的研究成果,例如诉讼法论丛、 诉讼法学研究、 证据学论坛、 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 刑事诉讼前沿研究、 刑事司法论坛等,这些刊物为刑事诉讼法学者交流学术观点、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提供了更为广阔

8、的平台。二、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理论成就突出4(一)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突破创新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研究逐渐得到恢复,并不断取得突破和创新。学界对刑事诉讼法学诸多基本理论范畴进行了大胆而富有成效的研究,视野不断扩展,探索日益深入,理念不断更新,对立法、司法实务界的影响也日益彰显。30 年来,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研究集中于目的论、构造论、公正论、真实论、效率论以及刑事和解理论等范畴。关于刑事诉讼目的,学界最初根据刑事诉讼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规定,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就是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事实,打击罪犯。随着人权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一些学者提出了刑事诉讼应具有

9、“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双重目的的新论断,并在如何阐释“人权保障”的内涵方面进行了探索,也有学者主张刑事诉讼目的就是或主要是保障人权。总体而言,刑事诉讼双重目的性理论被学界和实务界多数人接受,单纯的犯罪惩治论已经无人主张。不过,人权保障的对象主要指被追诉人,抑或被追诉人与被害人并重,认识并不一致。关于刑事诉讼构造,多数学者对我国过去采用所谓“超职权主义”诉讼构造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应当同时吸收职权主义和对抗主义的合理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筑适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构造。学者们还认为,在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构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精华,例如马锡五审判方式,也要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这样

10、才能形成既具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潮流的刑事诉讼构造。司法公正,是刑事诉讼法学界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通过不断的探索、反思、争鸣,过去“重实体、轻程序”的主张在理论上已不复存在,而代之以“实体公正5与程序公正并重”、 “程序优先”、 “程序本位”等不同学说,其中“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已被政法领导机关文件所确认。通过对公正问题的讨论, “程序公正的价值不仅仅限于保障实体公正、为实体公正服务,同时还具有独立的价值”以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在观念上更加重视程序公正”等观点,已经成为学界共识。同时,为了确保诉讼程序公正,学界进一步开展了对程序性违法、程序性裁判和程序性制裁等新课题的研究,从而推

11、进了正当程序理论的研究深度。围绕诉讼真实问题,刑事诉讼法学界掀起了参与人数众多、各派观点林立的热烈争鸣。传统的“客观真实论”受到了广泛质疑和挑战,形成了“客观真实论”、 “法律真实论”、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结合论”、 “相对真实论”等多家学说。随着讨论的深入,在理论上逐步深入到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基础理论范畴,在制度规则上直接涉及证明标准的改革。在争鸣中,刑事证明标准具有层次性的观点逐渐得到多数学者认同。关于“诉讼效率”,多数观点认为诉讼效率是诉讼中投入的司法资源与所取得成果之间的比例,而有别于“诉讼效益”(包括对结果社会效益的追求)。在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的关系上,则形成了“公正优先说

12、”和“两者并重说”等不同观点。在如何提高诉讼效率的问题上,学者们就刑事简易程序、辩诉交易、普通程序简化审等程序完善与建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索。虽然在具体问题上观点不一,但通过讨论,当代刑事诉讼要重视效率价值的追求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刑事和解理论近年来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在多个地区进行了刑事和解的实证性试点研究工作。学者们一致认为,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刑事案件进行和解是实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具6体体现,有利于平衡刑事诉讼多元价值,也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学界已提出从立法上将刑事和解作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予以明确规定的观点。刑事诉讼法学者们围绕“目的论

13、”、 “构造论”、 “公正论”、 “真实论”、 “效率论”以及“刑事和解理论”等范畴展开的深入研究,很大程度上丰富、发展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同时对立法和司法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提高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特别是程序公正的意识,有助于促进在刑事司法改革和刑事诉讼法修改中进一步合理改革诉讼构造,正确处理“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也积极顺应了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制朝更加符合和谐社会构建目标推进的时代要求。(二)刑事诉讼制度民主化、法治化研究日益深入改革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刑事诉讼制度,使之进一步民主化、法治化,一直是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审判程序、

14、辩护制度、证据制度等是研究较为深入、成果较为集中的几个领域。在我国,侦查程序不仅对案件终局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其中追究犯罪与人权保障的关系也体现得最集中、最尖锐,而且我国侦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侦查程序中的授权与限权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学者们普遍认为,一方面应当通过立法授权的方式进一步完善侦查机关的侦查手段,如明确规定特殊侦查手段的适用;另一方面,更应当强调对侦查权行使的规范与制约,特别是对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遏制。起诉方式和起诉裁量权是起诉程序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学界多数观点认为应当对我国目前采用的移送有限证据资料的起诉方式予以改革,并提出了实行起诉书7一本主义、卷宗移送等诸

15、多改革路径。在起诉裁量问题上,多数学者主张扩大检察机关的起诉裁量权,提出了放宽酌定不起诉的条件、建立附条件起诉制度等建议。此外,学者们也围绕公诉审查方式、警检关系等其他有关起诉程序完善的热点问题展开了广泛探讨。这些研究,不仅为立法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也直接推动了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起诉实践中的贯彻与落实。刑事审判程序在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居于核心地位,刑事审判程序的改革与完善是刑事诉讼法学界长期关注的焦点,刑事一审程序与死刑复核程序是其中研究较为深入、成果较为突出的重要领域。其中,证人出庭难这一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学者们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许多具体主张。

16、在有关死刑复核程序的研究中,如何通过程序来控制死刑以落实我国“慎杀”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广大刑事诉讼法学者研究的重点,由此形成的诸多研究成果,为我国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提供了理论导向。刑事辩护制度的发达与完善程度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仍然存在不小差距。针对刑事辩护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学者们通过著书立说、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必须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的共识。在理论研究的指导、推动下,我国 1996 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及 2007 年律师法修改都对刑事辩护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而刑事辩护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也成为目前正在进行的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证据规则对于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