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81187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1 【学习目标】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中心。3领会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及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习重点】: (1)积累“棹”“傎”“圮”等文言词语,掌握其意义和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中心。 【学习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且背诵全文。 2阅读课文,分清层次,

2、概括大意,明白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3通过分析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4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目,并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5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与交流】 【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纪昀,字晓岚,又字春帆,晚号石云,清代学者、文学家。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 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乾隆十九年(1754)24 岁便中进士, 31 岁成为翰林院大 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释放回京后,成为卷帙(zh)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编定

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 目录学上贡献很大。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人事异闻、名物典 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他的作 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死后谥 文达。 【新课导入语】 :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 他的话,果然捞出了

4、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 找出答案。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注意停顿和语气节奏;(2)标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3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1)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并标出重点词句,提出疑难字词句。 (2)小组内解决疑难,同桌互相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疏通文意。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河干(g n)圮(p)于河募(m )金棹(zh o)小舟木杮( f ai )湮(y n)没啮(nia)沙溯( s)流欤(y)曳(ya)铁钯(p)臆(y)断。掷(zh)5结合

5、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一寺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助词,无义)阅(经过)十余岁(年)僧募(募集)金重求 (寻找) 二石兽于(到) 水中竟(最终, 居然)不可得以为顺流下(往下游去) 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数小舟,曳(牵引,拖着)铁钯(通“耙”,整地的农具)寻十余里无迹(踪迹)一讲学家设帐(开馆执教)寺中,闻之(这件事)笑曰“尔辈(你们这些人)不能究(推究,推理)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这不是)木杮 (木片)岂能为(被)暴涨(凶猛的河水)携(带)之去乃(是)石性(特性)坚重(坚硬而沉重),沙

6、性松浮(松散而轻浮),湮(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耳,助词,表示肯定)沿(顺流而下)河求之,不亦颠(荒唐)乎 ?”一老河25. 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2 兵闻之(学究的话)众服(信服)为(认为是)确论(正确的论断)凡(凡是)河中失(失落)石,当(应该)求之(它)于(到)上流。盖(表原因的发语词)石性坚重,其反激(反冲)之(的)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沙为(形成)坎穴(洞坑)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摔倒)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转转不已(停),遂(于是,就)反溯(逆流而上)流逆上矣。求之下流(下去的当地),固(固然)颠(颠倒)如(按照)其(老水手)言果(果然)得于数

7、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判断)欤?6疏通文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 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有个学究在庙里

8、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众服为确论。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水不能冲石

9、,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 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

10、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 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2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概括文章的中心)?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 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3按照故事的发展变化,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写石兽落河中,数十年后寺僧

11、打捞,在水中和下游都没有找到。 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的观点及众人盲从的心理。 第三层:具体叙述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道理,按照他的方法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写两个石兽掉于河中十余年后,在下游和石兽落地的深处都找不到,却在上游找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 个深刻的道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25. 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通假字:曳铁钯“_钯_”通“ _耙

12、_” , _ 平整土地用的农具。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颠_”通“癫”,“疯狂” 2词类活用:棹:船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3一词多义。区别“为”意思。 为暴涨携之去( 被 )众服为确论 ( 认为 ) 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 ) 4古今异义。 (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 _一起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杮古义: _代词,这 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 _经历 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 _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 _只,仅仅 _ 今义

13、:表转折,但是,却。5翻译句子: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完成表格。 (用原文)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理由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落入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下游以为顺流下矣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 沙下,渐沉渐深耳。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遂反溯流逆上矣。果得于 数里外 2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 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

14、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半的时候,石头就会倒 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 到上游去找。 3分析前三种寻找石兽的方法错在哪里?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办法?(温馨提 示:从流水、泥沙、石兽的关系考虑。 ) 第一种:寺僧只考虑石兽落下去,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三种:讲学家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第四种:老河兵从实际出发,根据他几十年的

15、实际经验,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 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所以他提出了正 确的办法,找到了石兽。这说明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 “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25. 河中石兽导学案(教师用)4 讲学家:空谈事理,脱离实际,代表据理臆断的态度,“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 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代表实事求是的态度。有实际经验, 沾沾自喜。 5文中两次写道了笑: “讲学家闻之笑之” 、 “老河兵闻之又笑之” ,这两次“笑”各有什 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嘲笑庙僧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是“不能究物理”。 他所认 为的“物理”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说明讲学家自以 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众人的反应是:“众服为确论”。也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嘲笑讲学家的错误认识, 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断;众人轻信讲学 家的糊涂。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指出: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说明老河兵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