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7721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季良针药并用治疗痛证验案举隅(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季良針藥並用治療痛証驗案舉隅張向宇 1王季良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部,天津,300193)王季良副主任醫師出身於中醫名門,自幼習道,勤學苦讀,深得其父天津市名老中醫王雲翮真傳。從醫30餘載,選穴用方獨有創新,針藥並舉治療各種疑難雜症,臨証選穴精當,遣藥精妙,善用經方,頗多治驗。筆者跟隨王季良學習期間,親睹針藥並用治療痛証驗案數則,收獲頗多。今不揣疏陋,整理數則,並試析之,以供針灸同道參考。1 枕大神經痛枕大神經痛是枕骨下和後頭部枕大神經痛分佈區的疼痛,常有局限性體征。現代醫學認為枕大神經痛常由於一些感染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體炎、帶狀疱疹等,刺激枕大神經而發生本病。

2、典型病例患者劉某,男性,58歲,天津港第一港埠公司幹部,就診日期2008年8月15日。主訴:左頭項部疼痛10年。患者於1997年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痛,主要表現以左頸項部至側頭、眼眶等部位的疼痛,疼時難以忍受,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劉某為治療左側偏頭疼,曾在港口醫院和市內幾家大醫院就診,找到多位名醫診治,經CT、MR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頸椎MR :椎管狹窄,曾服用多種中西藥物治療,均未奏效。刻診:患者左頭痛及項背,風池穴處有明顯壓痛,牽及面部,發作時難以忍受,遇寒加重,舌淡紅少苔,脈弦滑。BP: 140/90mmHg。診斷:枕大神經痛。取穴:頸椎夾脊刺、風池、百會、頭維、太陽、外關、陽陵泉、昆侖、

3、合谷、太沖。操作:患者右側臥位,常規消毒,先針風池穴,取0.30mm40mm毫針向對側 內眼角方向進針約25mm,行捻轉補法,患者感覺酸脹感向同側頂骨結節放射。頸夾脊以毫針呈內八字形斜向頸椎緣刺入 0.81.2寸,施捻轉補法,以針下酸麻得氣為度。百會平補平瀉法,餘穴常規刺法,均施捻轉瀉法,留針30min ,每日1次。首次治療,風池和頸椎夾脊刺施捻轉補法1分鐘,留針30分鐘,痛止。如上法連續治療3次後,症狀明顯減輕。同時配合中藥處方如下:柴胡 10g,黃芩10g,半夏10g,白芷10g,蒺藜 10g,炒梔子10g,生石膏 15g,炒白朮10g,細辛3g,赤芍10g,地龍15g,川芎6g,薄荷 6

4、g(後下),甘草6g,四付,水煎服。經如上針灸及口服湯劑10次治療後症狀緩解,已不用服藥及治療。可正常工作生活。10年頭痛之苦,10次治療得以解決。按:中醫學認為本病屬頭痛範疇,病變涉及太陽、少陽經脈。太陽主一身之表,其經脈上行於巔頂,循項背;少陽居表裏之間,亦循經達後頭及項部,風寒侵襲於表,阻遏太陽經氣,或邪居少陽,致氣血不和,經脈受阻而發為本病。而丹溪心法亦有頭痛甚者火多 之說。王主任認為其基本病機為邪阻脈絡,清竅不利,治療以調其太陽、少陽經氣為主,治療原則重在活血化瘀,清熱散風。在治療上遵循靈樞經筋以痛為腧的取穴原則,局部取穴配合循經取穴,主穴取頸椎夾脊刺、風池,風池是足太陽、陽維之會,

5、是治療頭項強痛的要穴,且風池為枕大神經穿出之處,針刺治療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頸夾脊為經外奇穴,位於頸部夾督脈伴足太陽經而行,是督脈和足太陽經經氣重迭覆蓋之處,依據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理論,針刺頸夾脊具有調控督脈和足太陽經二脈重要作用,可直達病所,疏通經絡、氣血,而使頭痛得以治癒。百會穴為百脈之會,總督一身陽經,針刺此穴可通過調和陽氣來糾正失調的陰陽。太陽為局部止痛要穴,有清熱散風,解痙止痛功能。頭維穴屬足陽明經,當額角之際,與足少陽、陽維脈相交,亦為治療頭部疾病的局部常用穴。此外,在頭面部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王主任非常重視遠道配穴,正如標幽賦所說:瀉絡遠刺,頭有病而腳上針,此乃 上病下取之精華

6、所在。太沖、合谷合用以開四關,兩者相配可達到上病下取的目的,有疏風理血之功效。昆侖、陽陵泉分別為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胆經之穴,是典型的具有循經主治作用的穴位。臨床實踐證明其對經脈走行線上出現的疼痛性疾病,有很好的止痛作用。以上諸穴,在針灸大成頭面門中早有記載,皆是治療頭痛病証之要穴。諸穴配合,手法準確,以達疏通少陽、太陽之經氣,使風寒之邪從太陽而解,和解少陽氣血使其上注於腦,以達通絡止痛。選用此組穴治療枕大神經痛針對性強,優於其它腧穴,取穴少,效果佳。2 偏頭痛偏頭痛是一間斷性反復發作,以一側頭痛為主的搏動性頭痛疾病。發作持續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但也有持續數天的。典型病例患者,女,65歲,

7、就診日期2008年6月10日。主訴:左側偏頭痛2天。患者 2天前出現左側頭痛,疼痛呈搏動性,疼痛劇烈,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刻診:左側偏頭痛,呈搏動性,發作時難以忍受,經經CT、 MR等檢查均未發現異常,納呆,口乾不欲飲,大便乾,曾服用多種止痛藥物治療,均未奏效。舌質紅無苔有津液,脈弦細。BP: 140/85mmHg。診斷:偏頭痛。治以疏解少陽,通絡止痛。取穴:風池,頭維,太陽,率谷,陽陵泉,太沖,足臨泣,外關,合谷,上星,百會。操作:患者右側臥位,常規消毒,風池穴操作同上。先針患側足臨泣,取0.30mm40mm毫針,針身稍向踝關節傾斜,進針約0.4寸,行呼吸瀉法。繼針率谷,沿皮平刺朝向絲竹空方

8、向約1寸,得氣後施以捻轉瀉法,上星,百會平刺約0.5寸,施平補平瀉法,餘穴常規刺法,均施捻轉瀉法。留針30min,每日1次。患者首次治療,風池施捻轉補法1分鐘,足臨泣行呼吸瀉法 1分鐘,留針30分鐘,痛止。如上法連續治療2次後,症狀明顯減輕。同時配合中藥處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白芷10g,桔梗 10g,川朴10g,桃紅10g,赤芍15g,川芎6g,地龍 10g,蒺藜15g,葛根10g,木香 6g,天冬10g,細辛 2g,炒梔子10g,六一散 6g,薄荷6g(後下),四付,水煎服。一診後,疼痛程度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明顯減少,自述大便困難。二診,加全蝎10g,竹茹10g,郁李

9、仁20g,去掉半夏10g,赤芍 15g,木香6g。前後共針刺 12次,中藥湯劑8付後,偏頭痛痊癒。按:偏頭痛屬於傳統醫學頭風、 腦風、 偏頭風範疇,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王主任認為針灸對偏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在偏頭痛急性發作期,針之可迅速控制疼痛或緩解疼痛。緩解期不間斷的施以針灸治療,能夠抑制或減少發作,最終達到治癒的目的。本病關鍵在於以下三點,第一根據偏頭痛發病部位,少陽經經脈循行與該病密切相關。正如靈樞經脈云:三焦手少陽之脈 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絀,胆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上抵頭角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後。第二從發病病機看,多為足少陽胆經經氣運行不暢,或胆經釀

10、熱化火,火熱之氣隨經上沖所致。第三其發病原因雖說與肝、脾、腎三臟有關,其因於肝者比較多見,因此,在治療上,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的治療原則,取穴以足少陽胆經,手少陽三焦經為主,從解剖學分析,風池穴處穿出的神經分佈於頭及面部,針刺可調整局部神經血管代謝,廣泛運用於臨床偏正頭痛。率谷是足少陽、足太陽二經的會穴,具有疏散少陽風熱的作用。風池、率谷常為治療本病的主穴。上星穴是治療頭痛的傳統選穴,古代針灸學專著中載述甚多。外關為手少陽之絡穴,對手少陽三焦經所轄部位的一些疾病,如偏頭痛,可借其疏通經絡功能,達到治療目的。在本病的針灸治療中,重在足臨泣行呼吸瀉法。足臨泣為足少陽之輸,是胆經所注之處,具有清

11、熱瀉火、調暢氣血、止痛的作用。穴居足部,遠離病所,根據上病下取 的原則,取之能引熱下行。在本病的診療過程中,局部取穴有利於加速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遠部取穴,調其氣血,使筋脈得氣血濡養而頭痛自止。諸穴合用,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使阻滯的脈絡恢復通暢,達到通則不痛的治療效果。3 肋間神經痛肋間神經痛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患者疼痛沿受累神經分佈區皮膚和皮下表淺部位呈節段性分佈,多為針刺樣、刀割樣、燒灼樣,彎腰、咳嗽、深呼吸可誘發或加重。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5歲,某外企負責人,咳嗽五個月餘,3個月前右脅肋部始感疼痛、時作時止,與情緒變化和工作壓力有關。曾於西醫院服過去痛片及維生素B片效

12、果不明顯,近一個月疼痛加劇,為持續性刺痛,歷時數秒鐘,夜間尤甚,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睡眠。服過利眠寧、安乃近等仍未見效。刻診:咳嗽,少痰,右脅肋部刺痛,夜間尤甚,神疲,乏力,睡眠差,納呆,二便可,舌暗,苔黃膩,脈細滑。診斷:肋間神經痛。取穴:支溝(雙)、與肋間神經分佈區相對應的華佗夾脊穴、阿是穴。操作:患者左側臥位,常規消毒,取0.30mm40mm毫針,先針阿是穴,沿肋骨下緣平刺,針尖觸及肋骨,進針約0.5-1 寸,施以捻轉瀉法,繼針支溝,直刺進針約1.5寸,用提插瀉法,囑患者深呼吸以誘發疼痛加劇,可收迅速止痛之效,之後靜置留針。針刺夾脊穴呈7080角進針,深度為11.5寸,施捻轉瀉法,留

13、針30分鐘,期間行針1-2 次。同時配合中藥處方如下:柴胡10g,黃芩10g,地膚子15g,木香6g,川棟子10g,元胡15g ,前胡 15g,赤芍10g,白前10g,桔梗 10g,冬瓜子15g,川芎 5g,紫苑 10g,甘草6g ,魚腥草25g,白豆蔻10g,佩蘭10g,胆星10g,竹茹10g。前後共針刺 8次,中藥湯劑8付後,咳嗽減輕,已不用服藥,疼痛痊癒。按:肋間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屬中醫脅痛範疇。肝脈布脅肋,胆脈循脅裏,過季脅,所以脅痛多與肝、胆經脈氣機不利,氣血運行受阻有關。如素問繆刺論曰:邪客於少陽之絡,令人脅痛不得息。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王主任認為針灸對原發性肋間神經痛有效,繼發性肋間神經痛一定要在治療原發病的基礎上進行針刺治療,取穴以疼痛部位相應夾脊穴、阿是穴為主,配合遠端支溝穴,針用瀉法,能收很快止痛的效果。支溝為手少陽之穴,為治療脅肋痛的效穴。類經圖翼中總結該穴主治為凡三焦相火盛及大便不通,脅肋疼痛者,俱宜瀉之。取疼痛部位相應夾脊配合阿是穴以痛為俞 ,三者共奏疏導少陽氣機,調肝止痛之效。夾脊穴為根據現代醫學肋間神經分佈取穴,是治療部分脊神經疾病的首選要穴。針藥結合,藥証相符,共奏活血化瘀,疏肝利胆,理氣止痛之功,而使肋間神經痛得以迅速緩解。(編委:莫飛智審校2010.9.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