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7175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36.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单元透视本单元所选古代诗文五篇,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曹刿论战记载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邹忌讽齐王纳谏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 文章述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愚公移山是列子中一则有名的寓言故事,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篇幅短小,但结构完整,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关雎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古诗文阅读教学,有两方面的问题要注意。一是要努力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掌握文言常用词语,理解词义和句式,始终是文

2、言阅读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掌握文言的常用词语和句式,不是让学生背字典、背语法条条,而是要通过朗读一篇篇作品,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解决。朗读要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基本理解词义和句式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才能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二是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评价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能力和方法目标1.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2.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1. 诵读法2. 品读法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在对人物对话的揣摩中分析人物性格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第一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

4、变幻。二、资料助读1. 左传左传 又称春秋左氏传 或左氏春秋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 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 722 年) ,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前 454 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

5、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2.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 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 ; 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

6、后世影响很大。3. 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前此两年,齐桓公( 公子小白 ) 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 ) 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 齐地 ) ,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7、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重点字音:刿(gu) 鄙(b ) 孚(f) 间(jin) 靡(m ) 2.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8、3. 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 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1. 学生齐读第一段。2. 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3. 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实词:间、信、孚、福通假字:

9、偏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关于肉食者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4. 内容梳理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0、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5.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五、布置作业1.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牺牲玉帛小大之狱作出牺牲越狱逃跑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以情动人忠于人民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二、三段,背诵二、三段; 品评人物刻画和情节安排艺术,鉴赏左传的艺术特

11、色 ;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1. 研渎课文第二段。(1) 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2) 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 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师板书:(3)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2. 研读课文第三段。(1) 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 鼓) 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

12、分,保持句意完整。(2) 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 分两层意思, 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 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教师板书:(3) 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 曹刿问战, 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2) 关于鲁庄公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鲁

13、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 虚心听意见 ; 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 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 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3) 关于比照映衬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2. 关于详略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 战后的表现 ; 对于战争双方的

14、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四、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加点词的词义,并说出相应的成语。齐师伐我齐人二鼓望其旗靡小信未孚惧有伏焉夫大国,难测也未能远谋故克之三而竭观其辙故逐之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师:师出无名鼓:一鼓作气靡:所向披靡孚:不孚众望伏:危机四伏测:高深莫测谋:足智多谋克:攻无不克竭:殚精竭虑辙:南辕北辙逐:追亡逐北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六、布置作业1.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

15、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2. 解释下列加点的问。十年春,齐师伐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安能辨我是雌雄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2. 了解战国策 。过程和方法目标1.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1. 朗

16、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 齐读、 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2. 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 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 启发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 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 妾怕他, 客人有求于他, 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二、资料助读1. 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 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时代七雄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