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市场转型问题

nbwa****ajie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65.86KB
约14页
文档ID:37867874
市场转型问题_第1页
1/14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 刘 欣* 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市场转型与分层机制变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分层机制在市场转型中是否持续发挥作用的问题上; 与之相应的问题是, 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尤其是精英阶层,是循环的还是再生的 “市场转型/精英再生论”者认为, 市场经济转型导致了以再分配经济为基础的精英地位的衰落, 产生了新的分层机制和新的精英阶层,而这一阶层的成员并非来自旧体制下的精英; “权力持续/精英循环论”者则认为, 再分配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分层机制具有延续性, 昔日的精英在市场转型中将继续处于优势阶层地位① 市场转型/精英再生论的观点主要以伊万·泽兰尼(Ivan Szelenyi)和倪志伟(Victor Nee)的理论为代表,而权力持续/精英循环论的主张则见诸简·奥伊(Jean Oi) 、阿科斯· 罗纳塔斯(Akos Rona-Tas)、 魏昂德(Andrew Walder)、 边燕杰和约翰· 罗根 (Yanjie Bian & John Longan) 、白威廉和麦谊生(William Parish & Ethan Mechilson) 等人的论述中。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国际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有关文献的回顾, 梳理一下争论的理论脉络,突现出争辩的焦点,剖析不同观点的内在逻辑,同时也指出这些研究的盲点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 市场转型与精英再生 一、从波兰尼和泽兰尼说开去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② 将分层机制置于社会经济的制度背景中来考察,认为与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相联系的是两种不同的分层机制, 而中国由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导致了分层机制的转换,产生了新的分层机制从理论发展的承续关系来看,倪志伟的基本观点直接引申自卡尔·波兰尼(Karl Polanyi)和泽兰尼的有关论述 波兰尼认为,市场经济是一个自律性的市场制度,即一个由价格,而且只有市场价格来导向的经济, 它不依赖外部的帮助或干涉而自行组织整个经济生活 其特点在于生产者与消*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候选人 ① 参见 I. Szelenyi & S. Szelenyi, Circulation or Reproduction of Elites during the Postcommunist Transformation of East Europe, Theory and Society, 1995, vol. 24, pp. 615-638。

② 参见 V. Nee,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 vol. 54, pp.663-81; 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vol. 55, pp. 267-82;The Emergence of A Market Society: Changing Mechanisms of Stratification in China,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6, vol. 101, pp. 908-49 1费者之间直接通过市场交易而发生横向联系① 与市场经济不同,再分配过程表现为一种政治权力的行使,成了政权的一部分,不论政权的形式是部落、城邦、专制王国或其它形式的国家,在这些社会里,虽然政治权力的基础有所不同,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都是由集中、储藏和再分配这样一个有机过程构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直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缺乏横向的联系, 产品和生产盈余都要上交中央, 中央将这些集中起来的物资和劳务, 按照习俗、 法律、习惯、意识形态以及掌握再分配权的社会群体的决策进行再分配② 波兰尼还认为,在不存在市场的情形下,也可以存在贸易,他称之为“非市场贸易”(nonmarket trade)在分析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的贸易时,波兰尼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虽然巴比伦的贸易发达并在贸易中广泛使用货币,但并不表明当时已经存在市场经济这是因为,当时贸易品的价格并非由市场决定,而是由皇室限定的在这种情形下,贸易者的收入并非产品买卖的差价,而是由国王决定和保障的如果说在市场经济下,物资和服务循环过程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交易性的(transactive)话,那么,在非市场贸易中,贸易者与王室之间的关系则具有指令的(dispositive)性质波兰尼区分人类社会经济类型的概念对泽兰尼和倪志伟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③ 泽兰尼接受了波兰尼的“再分配经济” 、 “市场经济”和“非市场贸易”概念,并进一步分析了“再分配经济”与“市场经济”这两种制度条件下分层机制的差异④ 他认为,无论是再分配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里,或在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形成都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社会平等并非再分配经济的固有属性, 而不平等也非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里, 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再分配制度造成的, 而具有市场性质的交易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再分配所带来的不平等, 有利于下层阶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不平等主要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制度产生的,国家干预或再分配则有助于抵消市场导致的不平等 在泽兰尼看来,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里,如果单单从工资上来看,人们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但是,当直接生产者的经济剩余被集中和纳入政府预算,并根据中央的目标和价格进行再分配时,各种以住房、福利、价格补贴等方式表现出来的非工资性收益,却在技术官僚和工人之间表现出很大的不平等 泽兰尼认为, 国家社会主义的再分配制度在分配稀有物资和服务时,所偏爱的是社会上层,而导致这种不平等的原因,在于建立在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经济基础上的独特分层机制 泽兰尼进一步分析认为,在政治和行政权力的限制下,国家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一种“非① 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1944, p. 44 ② 参见Karl Polanyi,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1944; The Economy as Instituted Process, in K. Polanyi, C. Arensberg, and H. Pearson (eds.),Trade and Market in Early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7,pp. 243-270。

③ 参见 Karl Polanyi, Marketless Trading in Hammurabi’s Time,in K. Polanyi, C. Arensberg, and H. Pearson (eds.), Trade and Market in Early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57,pp. 12-26 ④ 参见 I. Szelenyi, 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8, Vol. 1-2, pp. 63-87 2市场贸易” , 再分配者以政治和行政的方式限定而非由市场议价来决定劳动力的价格 (工资) ,生产者不可以直接出卖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力也没有市场交易自由 “再分配经济”因而是同“非市场贸易”结合在一起的,这与“市场”同“交易”的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非市场贸易条件下,再分配者获得了对劳动剩余的支配权。

而在公共剩余的再分配上,再分配者是自私的,总是以福利、价格补贴的方式,使自己在使用、租用、购买国家供给的公共物资和消费品上处于有利地位, 从工资之外获得大量的好处 比如, 在住房、 高等教育机会、某些商品的补贴、 保健和退休金等非工资待遇上, 掌握再分配权的技术官僚总会为自己谋取利益再分配者以“非市场贸易”的方式从直接生产者手中获得生产剩余,并通过再分配过程偏向自己而形成社会的不平等,这就是基于再分配经济制度的独特分层机制 因此,在国家社会主义社会里,掌握再分配权便成了获得精英阶层地位的先决条件,而那些不具有再分配权的一般工人则会被抛弃在精英阶层之外 在这种情形下, 如果允许直接生产者以议价方式交换自己的产品和劳动力, 显然劳动者的产品和劳动力的价格就会以市场供求关系的方式来确定,而不是被再分配者通过“非市场贸易”的方式以成本价或更低的价格拿走 “那些无权无势者可以通过经济体制中不断增加的交易 (以及由此而来的类市场的)关系而最大程度地获益”①在国家再分配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情形下,市场的存在显然对直接生产者有益 二、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 倪志伟将波兰尼和泽兰尼的理论扩展用于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分析,尤其是发挥了泽兰尼的市场在国家社会主义再分配制度下具有降低不平等的效应的观点, 提出了“市场转型论” 。

他认为,泽兰尼虽然阐述了再分配机制在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对阶层分化发挥作用的基本过程, 但他并没有对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什么会对直接生产者有利做出解释而他的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论题组成: (1)市场权力论题: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会引发权力的转移,而这种转移是有利于直接生产者的这是因为,当生产剩余不再由再分配部门垄断, 而是由类市场的交换来进行分配时, 控制资源的权力会更多的存在于类市场的交易中,而较少地存在于再分配经济中;同时,当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通过买卖双方的议价来决定而非由行政手段来确定时, 直接生产者便有更多的权力来决定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2) 市场激励论题: 市场比再分配经济为直接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激励这是因为,再分配经济通过行政手段对劳动力及其产品实行的定价缺乏对劳动绩效的敏感,而在市场交易中, 生产者则有权搁置其产品或劳务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议价才出卖 报酬与个人的劳动绩效挂钩, 从而激励了个人更努力地工作 又由于教育是反映生产率的最有效指标,因此,市场激励机制会表现在对教育的回报上 (3)市场机会论题:向市场经济的转型① Szelenyi, Social Inequalities in State Socialist Redistributiv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arative Sociology, 1978, Vol. 1-2, p. 77。

3会带来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新的机会结构, 开辟了新的社会流动渠道, 一条不同于权力精英所走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大批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通过市场走向社会上层① 要而言之, 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指出了由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导致的权力资源、激励机制以及机会结构的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了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 市场开辟了不为国家控制的新的通向社会上层的渠道, 使新的经济精英能够获得比行政精英更多的权力和财富, 同时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出现, 也使直接生产者从再分配者那里赢得权力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对而言, 行政精英的权力和特权则受到了来自市场的挑战, 随着市场比重的增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