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过渡小升初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61861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然过渡小升初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安然过渡小升初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安然过渡小升初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安然过渡小升初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安然过渡小升初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然过渡小升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然过渡小升初(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转帖自邱泓又博客安然过渡小升初转帖自邱泓又博客安然过渡小升初(2011-05-10 08:07:32) 转载 标签: 杂谈小升初是一道比高考都还要难迈过的坎儿,几乎所有在小升初获得巨大成功的孩子,其本人和家庭都经过多年的准备。因为家长未雨绸缪的坚守,因为家长对教育和成长务实的作为,因为家长激励和教育孩子的方法到位,孩子才有可能在小升初这场战争中昂然胜出。但孩子小升初了,并不意味着家长的心态、教育价值观、教育方法就小升初了。也不意味着孩子的学习方法、知识观和精神品质也就小升初了。有个朋友的孩子小升初以特等奖身份考入初中,举家欢庆,家长在朋友面前也觉得光彩,在中国社会,孩子的成功往往比我们自己的

2、成功都令人高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孩子的成功,就意味着良好家风的延续,意味着事业后继有人,意味着孩子将可能走上一条幸福的人生路。但这位朋友的高兴劲儿还没有过去,孩子就已经变成为了令老师甚至同学都头痛的学生了。教育是最怕在既有的光环中度日的事情,教育是最最危机四伏的事情,孩子的成长是最需要精心呵护的事情。于是想起陶渊明的一个故事。有少年向陶渊明求教如何学习,陶渊明带着少年来到农田边,问少年说:“你看这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看了半天,茫然摇头。陶渊明又说:“那春天的禾苗是怎么变得这么高的呢?”一边说话,一边把少年拉到磨石跟前问少年说说:“这磨石为什么会凹下去呢?”少年说:“那是磨的。”陶

3、渊明又问:“你可曾见过是哪一下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一脸茫然。这时候,陶渊明对少年说:“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磨石磨损成凹也非一日之功。读书学习便是这个道理,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虽然不易察觉,持之以恒,就能积少成多。”少年大悟,叩首拜师,陶渊明挥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习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品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古话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个退,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习惯和品德。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一个坎儿,这个坎儿如果走得不顺,孩子将失去学习成绩的优势,甚至失去自信,失去自

4、我。下面,请允许我们从传统文化,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与朋友们做一个交流。一、学习方法的过渡(一)国学中的成功学习之道:1、“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经典启示:日新月异。2、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译文】从最基本的事物延伸开去,用最普通的原则去解释发挥,这样,天地间一切变化都可以概括无遗了。原文反映了从阴阳

5、两爻发展为八卦,再从八卦发展为六十四卦,象微天地万物及其变化。心得:我们常说的“触类旁通”,即是由这里的“触类”一词,和“干”卦中的“六爻发挥,旁通情也”里的“旁通”一词连缀合成,也就是说接触了某一事物或知识后,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类似的事物或知识。孔子曾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何举一反三呢,那也就是触类旁通了。经典启示:触类旁通。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倦怠而无所得。”心得: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成长,而一个没有学会思想的人,是悲哀的。经典启示:学思结合。(二)结合现实的思考:从学习

6、内容看,小学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科目少,一般以数学、语文为主,学习内容浅显、容量小、难度低,教学注重直观形象思维模式的训练,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许能轻而易举地拿出理想的成绩。初中一开始就面临语、数、英、政、史、地、生七门学科,明显地存在“七多一少”。“七多”指的是书多、课多、自习多、实验多、活动多、老师多、教学方法多。“一少”指的“老师盯得少。”教学重点注重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能力、记忆能力等综合能力。思维方法则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记忆方法从机械记忆转向理解记忆。解题方法更

7、是提倡“一题多解”。一个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有独到的见解更值得称赞。一些同学适应不了其间的跨度,跟不上老师的进度,不知所云,茫然应对,结果第一次考试成绩叫学生家长大吃一惊,紧接着惶惶不安。这种现象一点也不足为奇,关健是我们要做好迎接这一挑战的心理准备。不要着急,也不能乱了阵脚,静心反省,学会学习。无数事实证明,只要同学们学会听课,学会课前预习、学会课后复习、学会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能跟上中学的学习步伐。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学思结合、触类旁通、日新月异。二、自我管理的过渡(一)国学中的成功学习之道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

8、孔子说:“君子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小人在别人身上找问题。”经典的启示:要自新就要学会自我反省。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第一)【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我自己:替人家做事是否忠诚?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和学问是否做到了经常温习?”经典的启示:自新应似长江水,日夜奔流无歇时。反省自己、检点自己、控制自己,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合符环境和自身信念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我们就把它叫做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又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

9、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关于自我教育,魏书生表达得更形象一些:“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漫长的人生道路的每一步,都要经常鞭策自警,万不可以为有过一两次抽打就可以沿途平安了。自我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是日新月异的不竭动力。3、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第十九)【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曾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经典的启示:知道自己的不足,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不是要你一味地否定自己,而是要你不断地盘点自己,记住:盘点自己!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10、”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第六)【译文】鲁哀公问:“你学生中,哪一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迁怒于他人,不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啦,没有听说哪个学生好学了。”经典的启示:“不迁怒,不贰过”很难做到,但不这样去做就没有办法摆正自己的位置。(二)结合现实的思考:同学们在小学得到的往往是“保姆”式的管理,在校期间的大小事情均有老师过问,犯点小错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都会及时指出,督促改正。进入初中,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我们各方面才能的全面发展。但是,对于缺少自觉性的同学来说,这相对宽

11、松的环境使他们在学什么不学什么、学多学少、学深学浅方面有机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而一旦发现自己没有有同学做得好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在小学期间,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能在同学们学习的时候“陪读”,满足同学们的一般性要求,能够做到有求必应,有应必能。进入初中,学科多了,每个学科的知识更新换代又很快,多数家长的“老皇历”已经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实需求了,当不了“陪读”了,辅导更是谈不上了。这从好处说,给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从坏处说,这“自主”二字又让同学们面临考验,只有那种能够充分利用边角时间,能够拒绝诱惑,能够有序地去学习的人,才可能是真正的成功者。其实反省自己盘点自己的方法,最简单最便捷

12、的就是两记:一是听课笔记,你必须学会做笔记,习惯做笔记,笔记是学习成绩的半壁江山。二是学会写成长日记,每天能够拿起笔盘点一下自己的一天,能够为自己写几句属于自己的话,这是最好的“三省吾身”手段。一个会记日记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善和反省自己的人。自我管理的重要方法:作好“二记”。三、生活能力的过渡(一)国学里的学习成功之道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经典的启示:学习也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我们需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2、刚健之气(坤)(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译文】像天体不断刚健地运行

13、一样,君子一直奋发图强,永不休止。(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 【译文】像大地敞开广阔的胸怀一样,君子用深厚的德泽把一切可以包容的东西都吸收进来。经典的启示:奋发刚健者方能有为,厚德载物者方能伟岸。自强之精神,载物之德行,乃是我们成就人生的精神指南。3、清代书画大师郑板桥临终前给儿子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二)结合现实的思考:小升初了,父母和孩子都面临着精神的断奶。父母要对孩子放手,需要心理上的自我调试。我们要知道,孩子是要长大的,学习的过程就是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的过程,你不是让孩子学习的吗?让孩子自立不正是你所追求的吗?所以要

14、舍得放,要学会尊重和“围观”,现在“围观”已经成为一种美德了。其次是“孩子呀你要大胆地往前走,莫回头。”迈入中学校园,正是我们初一新同学逐渐离开父母保护而取得个人自立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从小学迈入中学的初一新同学,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校的同学将离开父母,“思亲恋家”之情不可避免地产生。巧渡这一关,最好的办法是把全部精力用到学习生活中去。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初一新同学就能很快很好地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了。如果不住校,你也得渐渐脱离父母的关照,从早晨起床开始,尽快地学会自己料理自己。四、青春期的过渡(一

15、)国学里的成功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译文】能够清楚地认识他人的人是智慧的,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能超过他人的人是有力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古希腊的戴尔菲神殿)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译文】孟子说:“促尼是一个不做过份的事情的人。”三句经典的启示:分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无比重要的。(二)结合成长现实的思考:1、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青春期也就是“人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

16、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幼儿断乳意味着与母亲身体的完全脱离联系。由于急剧而彻底地断绝母乳喂养,儿童陷入欲求而得不到满足的不安。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断乳”,也同样会给我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波动,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经过“第二次危机”之后,人们就可以逐渐步入脱离父母的监护,走向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因此我们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说,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我们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我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于以反抗、冷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我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此我们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人的第二次诞生”、“人的第二次危机”、“反抗期”这些提法都叫人心惊胆战的。对于孩子本人,对于家长,这都是考验!2、看清了就不用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