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53156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复习作者:李卫东文章来源:转载自中国历史课程网 复习指要 1 准确掌握并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正确认识各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突出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观点。2 正确认识各民族间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战争冲突是阶级社会不可避免的、暂时的,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3 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民族融合的概况,使学生明确民族融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现象,是进步的。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探讨民族融合的规律。4 掌握我国古代人口迁移和民族构成的演变过程,正确认识政治、 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关系。5 准确掌握并分析古代

2、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其成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闭关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归纳分析 本专题包括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还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1 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民族构成的演变经历了五个时期:(1) 先秦时期: 这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的时期。其内容包括华夏族的产生、华夏族与蛮夷戎狄的混融。秦统一中国后, 中国境内各民族被包容进来,“秦人”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代名词。(2) 秦汉时期: 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汉人

3、”成为中华民族的代名词。(3)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也是民族构成剧烈变动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不断涌进中原,冲垮胡汉界限,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4) 宋辽夏金时期:民族构成变动的步伐相对缓慢。民族政权对峙,民族战争不断,民族偏见强烈,民族隔阂严重。(5) 元明清时期: 元朝以后, 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虽然元朝曾把女真、契丹称为“汉人”,但只是暂时的和局部的。元朝建立以后,民分四等,实行严厉的民族分化和民族歧视政策。明朝推行大汉族主义政策,民族关系颇为紧张, 清兵入关初满汉民族矛盾尖锐。2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 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4、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中原汉族成为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周边少数民族成为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2) 由于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一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各民族间除正常的经济交流外,因民族、地域、语育、文化等隔阂,特别是私有制、社会性质的制约,常常不能用平等交换物资的贸易形式达到目的,于是便诉诸武力, 以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要求。民族间的矛盾、战争由此产生。(3) 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而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

5、,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进行征服。3 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融合,是历史上进步的和经常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上古神话中黄帝蚩尤的传说与华夏族的形成,实际上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秦汉时期, 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充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其中北魏更为突出。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

6、大加快,民族融合得到新的发展。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清朝时期,各民族的融合与文化交流达到了新的高度。民族融合是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融合是受经济规律支配的。落后民族在先进地区建立政权,终要适应相对发展的经济基础,引起本民族的改造,为被统治民族所同化。4古代人口迁移古代人口流向有两类:一是由人口稀少的北方草原迁向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二是由人口稠密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以南。(1) 第一种流动的主体是少数民族。主要原因是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和黄河流域

7、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特点是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武装入侵进行。情况:战国到东汉时的匈奴,西晋后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唐初的突厥,五代至宋的契丹,宋元时的女真、蒙古,明代蒙古瓦刺与满洲都先后南下中原。(2) 第二种流动: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期是政治中心,成为争夺政权和异族入侵的主要目标,造成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终于导致北人南迁。情况: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祸纷纷南迁。唐朝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致使北民南迁, 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后期。北宋靖康之乱使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入东南地区。(3) 人口迁移具有重大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

8、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情况,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 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5 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 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两汉在西北设西域都护;在云贵川设郡县。唐朝在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在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 台湾 ) ,在边疆设云南、辽阳、岭北等行省。明朝在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清设将军、办事大臣管辖边疆,在台湾设台湾府。6 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匈奴:我国北部蒙古高原的古老少数民族。战国时建奴隶制政权

9、,秦汉时与中原政权处于和或战的状态。东汉初,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北匈奴雄踞北方,并控制西域。后经东汉的反击,匈奴或降于鲜卑、或南投汉朝大漠南北不见踪迹。西晋时,居住于山西中、南部。304 年,贵族刘渊建汉,后灭西晋。十六国时,建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越族:散布于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派兵攻打越族,设置郡县,移民。汉武帝时,继续建立郡县,加强同越族的联系和管辖。三国时的山越人与汉人共同开发江南。羯族:西晋时内迁,后建后赵。氐族和羌族:西晋时内迁,居西北及北部。十六国时,氐族建前秦、后凉、成汉。后一度统一黄河流域。淝水之战后,统治瓦解,羌族在十六国时建后秦。其一支党项族在北宋时建立西夏,

10、后被蒙古所灭。鲜卑和契丹:十六国时,鲜卑建前蒸、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五个政权。其拓跋部建北魏, 后分裂为东西魏。契丹是鲜卑族的一支,唐末开始农耕和定居。后建立契丹国,改为辽,与北宋对立,后被金所灭。突厥:六世纪中期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兴安岭至里海广大地区,隋时分裂。唐时,大败厥,唐在其旧地设都督府。后西突厥也受唐管辖。回纥:维吾尔族的祖先。8 世纪强大起来。唐时,其首领接受册封,改名为回鹘。9 世纪,其政权瓦解,大部西行迁入甘肃、新疆。南诏: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时分布于云南西北洱海一带,称六诏。后由南诏统一。唐玄宗时被册封。五代十国时,南诏改名为大理,统治云南、四川等地。南宋末年,被蒙

11、古所灭。吐蕃:藏族的祖先。7 世纪时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唐时,与唐和亲会盟。蒙古:北方古老民族。12 世纪时,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政权,先后灭吐蕃、畏兀尔、金,建立元朝,灭南宋后统一全国。后被明所灭,入北方大漠,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明末清初,又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人关后,先后臣服清。康熙时,准噶尔部发生过叛乱。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满族:其祖先是靺鞨,7 世纪时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8 世纪时,唐设黑水都督府,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五代时,黑水发展为女真。北宋时建立金,后与南宋对峙。 1234 年被蒙古所灭。明时,居于辽东的建州女真强大起来,统一各部,于1616 年建立金

12、。后皇太极称帝改称清。1644 年灭明入关统一全国。7 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西汉:我国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欧洲。东汉:我国铸铜、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名马等特产运到中国;我国铸铜、制铁技术传到日本。唐朝: 朝鲜的人参等输人我国,我国的茶叶等输入朝鲜;波斯的胡椒等输入我国,我国的瓷器等输入波斯;纺织等技术传人大食。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我国的丝绸、瓷器深受西洋各国欢迎。8 中外文化交流,取长补短(1) 西汉:印度的佛教传到我国。(2) 唐朝:我国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大食、北非和欧洲;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人日本;高丽乐、中亚舞

13、蹈、西亚宗教传人我国。(3) 南来:我国指南针传到阿拉伯、欧洲等。(4) 元朝:我国的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欧洲。(5) 明朝:本草纲目天工开物流传国外,欧洲水利技术传人我国。9睦邻友好,友谊长存(1) 东汉:日本倭奴国王、大秦王派使臣来我国;甘英出使大豢未果。(2) 唐朝:日本、大食、天竺派使者来华;我国派使臣去天竺。(3) 元朝:亚洲、东欧、非洲等地区派使者访问大都。(4) 明朝:郑和访问亚非许多国家,亚非一些国家国王和使臣访问我国。10 西方殖民者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明清时期,我国开始遭到殖民者侵略。明朝中后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澳门, 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滑军入关时,

14、 沙俄乘机侵占我国东北地区的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中国爱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如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率军取得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的胜利,都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 重点问题辨析 1 对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的认识(1) “汉法”是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旧俗”是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古代鲜卑、 契丹, 蒙古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

15、力发展的体现。(2) 西晋时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 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原来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惯和部落组织,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少数民族逐渐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后,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金世宗进行改革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 蒙古贵族攻占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后来才”退牧还耕”,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这势必会促进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

16、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洲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 我国古代落后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马克思说: “野蛮的征服者属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1 日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例 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1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外,非有城郭之制。, 及取中原,大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 世祖即位,立朝仪,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材料 2 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材料 3 世祖即位初, 首诏天下: “国以民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