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52362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上海市回民中学 石裕雄摘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即使有教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也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而没有认识到对联最能代表中国语文特性这一核心。本课题则是总结了笔者将对联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将对联运用于评价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将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很广,效用很大,潜力很强。特别在通过嵌名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作文评价,效果良好。同时,本课题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漠视对联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欠缺,试图呼吁更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握中国语文的特性,切实地为提高母语教育的

2、地位。关键字:对联 高中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引言:对联,雅称“楹联” ,俗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将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

3、。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对联从五代孟昶题写春联发端,到明朝获得空前发展,及至清朝,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历代以来,举凡文人学者、帝王将相,无不对对联情有独钟,每以对联遣兴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应用之广泛,比起诗词有过之而无不及!千百年来,上至士子大夫文人骚客,下至山野村夫下里巴人,不知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妙文趣话。可是,自“五四”以来,随着白话文新文体的兴起,随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断链,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作为最能体现汉语语言物质的这块文学瑰宝,对联却日渐式微,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每逢春节,连各级各类学校都鲜有张贴春联了。偶或有些商铺张贴了对联,还可能是不应景之作。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如

4、此,传承文明的学校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对联却一直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吉林大学文学院赵雨教授在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中提出:楹联乃一代之文学。中国楹联学会在 1998 年的“四代会”中通过的中国对联文化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在农民、战士、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是今后工作的2重点。因此,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的重任就相应地落在中学语文教师的肩上。为此,笔者提出了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一、问题的提出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支奇葩,在明清两代臻于鼎盛,白话文运动后趋于式微。但是在人们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仍有着独特的地位,比如春联,名胜古迹中的各种对联,古诗词学习中的对仗,常见的许多谚语与

5、俗语,乃至于人们日常会话中有意无意的语言对偶等。可惜,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单独的篇章来讲述汉语文学的这一支奇葩。虽说一方面高中要学习律诗,另一方面学习没有基本的对联知识,很难理解格律的要求;同时,中学语文课本涉及名胜对联和作家名联的也颇多,可是都没有能够很好地加以充分挖掘。对此,笔者觉得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适当地引入对联、渗透对联,甚至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撰写简单的对联。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今天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艺术。更重要的是,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

6、从对联中可以显见出考生语文素养的高下。对此,本课题试图从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在教学中自然地渗透有关对联知识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感、美感,提升对母语精微优美的认识,提高优雅汉语的应用能力。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有关对联的指导性案例应该说颇为众多,但是如何使对联这一文学样式成为学生学习中的自觉,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尚鲜有涉及,这也是本课题的新意所在。二、文献研究综述对于对联与语文学习的关联,最具代表性的论述当数国学大师陈寅恪。他曾经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中指出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四条检测功能:他从四个方面予以说明:一, “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二,“对

7、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三, “对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四, “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简而言之,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再次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则重点就对联的形式美、凝炼美与意蕴美指出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 ,一种提炼 ,一种结晶” ,或一种升华 。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可是最富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素材,被我们有意无意3地忽略了,从而失去了体会

8、对联文辞之精炼和精神之深邃的一个最佳文学载体。其他诸如此类关于对联特点的论述散见于各类有关对联的期刊与著述中,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对联的起源、格律、特征与创作方法上。真正对于对联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就笔者陋见,当以张志公先生在他的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一文中所述较为中肯。张先生提出:“属对(即对联) ,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 ”文史学家周劭先生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

9、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 ” 至于对联训练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到底跟现代语言学教学理论有哪些吻合之处,则可见于叶蜚声与徐通锵合著的语言学纲要中的论述。此书第 35 页中提到:“人类学习说话,是从独词句开始到双词句,语言的基本奥秘已经开始渗入这个思维过程中,独词句体现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双词句体现造句的原理,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 ” 而对联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字一音,一字一词,词类相对,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包括了显性的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隐性上其实还进行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兼具人文

10、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于对联运用于教学的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地介绍对联知识与写作技巧,多是作为一种语文教学活动或是语文拓展课;二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对联的尝试性创作,很好地达成甚至超出了教学的预期;三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某些教学环节中适当地引入了对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可是,真正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对联较为系统地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也许实践者有之,但就笔者陋见,形诸文字的著述尚未曾得见。因此,笔者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较为系统地引入对联,通过在阅读教学、口语教学与写作教学中较为系统地讲述初步的对联知识,让学生能够认知对联、品味对联,继而

11、能够简单地对对联与创对联,进而探索对联这种特殊的文体体裁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与价值。三、主要概念界定1、对联: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与散文对联。诗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而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的对联。本课题中对联所指不局限于诗对联,也包括散文对联。2、高中语文教学: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并掌握高中阶段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现代文、理解浅显文言文、并能运用较为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常见文体的语文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43、实践研究:本课题中是指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

12、并认真总结对联运用于教学中的案例,并以案例为据开展研究。四、理论依据1、中华民族喜好成双成对的民族心理。实践证明,是因为对联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体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路,那就是:文体更迭的过程内在的从属于母语架构和民族精神自我呈现的过程,母语的内在架构是对偶的,汉语本身具有声调,构词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又以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作为其书写符号。民族精神的精邃是“和合” ,对中华民族来说,凡事都要“成双成对” ,崇尚阴阳对立、辨证和谐的审美观一直保持到今天。在中华民族的观念里,总是把两个不可分割的或者自然 配对的,按情理应为一体的人、物或事融在一起,称为“双”或“对” 。最典型的就是举行婚礼时,

13、贴的“喜”字不但要红,而且要双,即“红双喜” ,写作“囍” ,这已成为中华民族婚礼的一种传统标志。人们送的新婚礼品,新郎新娘用的东西,总会以某种形式表现出“双”或“对”的观念。如被罩、枕套之类的东西都是成对地送,如绣花物品则以偶数为吉,如绣荷花,或两枝,或四枝,而不会是一枝独秀,也不会是三“枝”鼎立;如果绣鸟,如鸳鸯,必是两只戏水;如果是龙,则有凤来相配。也正是这种民族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天下无语不成对”的说法。到了清代,楹联之盛,更是达到了古典文学文体之美的最高峰。2、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是指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情况下,在全面考虑教学系统的特征

14、及其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过程(在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具体地理解为教师合理地选择能体现教养、教育和发展三者相结合的教学任务,并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在自身条件范围之内的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条件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教育教学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主要立足于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过程的效率,努力做到付出最小的代价来取得相对最好的教育教学的效果。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许多教学环节化繁为简,可以提高学生在有限教学时间中的习得与感悟。3、二期课改中关于教师要求的相关论述。首先

15、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探究)性学习。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 ,更应该授之于“渔” 。其次要给学生的创新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给学生更5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第三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6、:根据学生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综合素质、学力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情况,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在学力方面做到迁移,把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与课程体系全面整合,提高学生实践运用的能力。在学法上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观。第四要进一步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应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应重视挖掘和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努力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 ,并不断地推陈出新。在教学环境的运用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中应注重学生的学法。教师教学语言运用的改进,教学形式的变化,师生、生生交往水平的融洽程度,都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五、实践操作1、资料收集与整理收集自己以往的语文教学中(自 1998 学年至 2006 学年)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对联这个载体的教学案例,并从中梳理出典型案例加以整理。加强平时将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案例,并加以整理。认真收集各类语文和语言类教育教学期刊中关于对联教学和对联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论文和案例,并积极关注网络论坛和博客上关于对联教学的相关论文和博文。2、语文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