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5232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网络对柘荣药业发展评价截取网络评价:截取网络评价:“没想到小小柘荣县拥有在研三类以上新药 30 多种。前三季度,药业工业产值已突破 8.9 亿元,同比增幅为 51%,正向今年年底 15 亿元目标冲刺。 ”在首届海峡两岸药博会上,唯一以县级身份组团参加的柘荣县,吸引了众多目光聚焦。而这源于柘荣人大胆迈出的“三级跳” 。 一级跳:一级跳:太子参贴上太子参贴上“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标签标签柘荣县是商务部认定的“中国太子参之乡” ,今年太子参创下了单价新高。社坪村的郑兴堂是太子参老种植户,今年太子参收入近 10 万元:“1 公斤 200多元,而 1992 年才 6 元。翻了

2、 30 多倍。 ” “除今年初的天灾使太子参减产外,市场需求旺盛和柘荣太子参品质好是主要原因。 ”现任县药业办副主任的袁济端说。中国中药材资源分布一书将柘荣认定为太子参的最佳生长适宜区,国家商业部也把柘荣县定为全国太子参生产基地。柘荣种植太子参始于清朝。如今,柘荣太子参产量已占全国市场四分之三份额。2002 年,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正式颁布实施,引发柘荣太子参从产量优势到品牌优势的转变。2003 年,柘荣县成立药业发展基金,每年100 万元扶持太子参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种植研究。2005 年,柘荣太子参 GAP 基地通过国家药监局专家组认证,承担的太子参GAP 研究项目通

3、过科技部验收,柘荣太子参 GAP 生产标准成为全国太子参生产的指导标准, “柘荣太子参”获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正是有了一系列的铺垫,2006 年 10 月, “柘荣太子参”成功获得全国中药材类首件驰名商标。二级跳:二级跳:聚集能量搭建聚集能量搭建“闽东药城闽东药城”早在 1985 年,柘荣县就组建了闽东制药厂、闽东第二制药厂,对太子参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加工。此后,两家药厂改制重组后,依然保留原有太子参产品批号和继续太子参新产品的研发。 2003 年,柘荣县提出了建设“闽东药城”的构想,并着手编制“闽东药城”总体规划 。11 月,柘荣县2004-2015 年“闽东药城”总体规划问世,“闽东药城”建

4、设从理论走向实践。这一年,总投资 2000 万元、全省规模最大、品种最齐的中药材剂片专业生产企业福建天人药业有限公司落户柘荣,为“闽东药城”启动送上了一份厚礼。此后,柘荣县专门成立了县药业管理中心,组建太子参协会、地产中药材流通协会、木瓜专业合作社等,木瓜、杜仲、枸杞等 30 多种中药材得到开发利用,中药材种植面积近 6 万亩;同时,太子参交易市场配套、生物医药园区规划、药博园建设、医药物流园区立项、药业企业生产线技改和药业相关联企业的引进等也按部就班。2008 年广生堂药业的国家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研发取得成功,力捷迅药业冻干粉针生产线立项,天人药业中药材基地建设通过 GMP 论证,3 家药业

5、为“闽东药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至 2009 年底,柘荣县药业达到 10 家,主要制药生产线 30 多条,拥有在研三类以上新药 30 多种,涵盖了化学原料药、中成药、西药、保健药、动物药和药包材 6 大领域,药业工业产值突破 8 亿元,成为全省县域药业经济的龙头,“闽东药城”初具雏形。三级跳:三级跳:趁势提升构筑趁势提升构筑“海西药城海西药城”今年,柘荣县把“闽东药城”提升为“海西药城” ,出台“加快构筑海西药城”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海西中药材栽培养殖基地、海西药品研发生产基地、海西区域医药物流中心的三大目标。 各药企闻风而动,纷纷加大力度推进新药研发或生产线改造步伐。力捷迅药业经过 8 年研

6、发的“复方太子参颗粒剂”获得成功,投产上市不到一年,产值超过 1 亿元,其根据欧盟 GMP 标准设计建设的新冻干粉针生产线也开始生产运行,与台湾一条根实业社合作的以太子参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与开发项目也进入实质阶段;从事抗乙肝病毒新药研发的广生堂药业,是国内同类药业中唯一同时申报 4 个一线抗乙肝病毒产品的生产企业,国家一类新“药阿德福韦酯”投放生产两年来,单品产值已超过 6 亿元, “拉米夫定片”也已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正等待国家药监局审批, “恩替卡韦”正在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在药业龙头的带动下,全县药业与 30 多所科研院校开展合作。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柘荣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已经通过“省级

7、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专业试点园”专家组审批,投资 5400 多万元的医药物流园区也已经投入运行,而集科研、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规划建设的药博园,正在进一步调整充实中;种植基地、人才培训基地、产业化中试孵化基地“三基地”建设正在全力推进;专家顾问团和药业招商中心两个机构基本组建完成;今后还在完善项目推介、策划宣传、药品检测分析、信息项目成果储备交易、药业中介等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和市政交通、生态环保等硬件环境、优惠政策等投资环境支撑体系上下工夫。柘荣县构筑柘荣县构筑“闽东药城闽东药城”总体规划总体规划前前 言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

8、产业。历经百年的柘荣药业,在中药材种植、药材(品)加工、营销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已初步具备了“闽东药城”的基础。面对 WTO 的挑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立足现有基础,根据GAP、GMP、GSP 和加强医药文化建设的要求,提出我县药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措施,推进县委、政府提出的“以药兴县、以药富民”战略决策的实施,是本次规划的重点。我们相信,随着规划的落实和实施,药业将成为柘荣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人谈药事,处处闻药香,药兴人旺的繁荣景象和一个城中药商林立、城郊药厂集中、城外药地遍布的一座生产有序、布局合理、相互关联、互为依存,在华东以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化“药城”将在不

9、久的将来展现在世人面前。第一章第一章 “药城药城”建设依据建设依据第一节第一节 “药城药城”建设背景建设背景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与分化,全球医药的资源配置格局已经形成,化学原料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药国际化的趋势已成必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制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推动下,医药工业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 2000 年底,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2332 亿元。我省医药工业,2000 年 86 家企业共实现产值 30.33 亿元,比利税 3.76亿元,全行业 17 家 35 条生产线通过 GMP 认证。我县

10、2002 年,药业产业实现产值 2 亿元,约占全县工农业产值的 16.2 %;药业产业增加值已达 5382.8 万元,约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 6.4%,药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成为全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 2 节 “药城药城”建设条件建设条件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药材条件得天独厚一、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种植药材条件得天独厚柘荣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介于东经 119412003,北纬 27052720之间。东连福鼎,西接福安,南临霞浦,北与浙江泰顺县毗邻,南北长 26.4 公里,东西宽 33.8 公里总面积 552.78 平方公里。生态环境优美。柘荣属东南沿海地区中的近海山区县,生态环境

11、优越。太姥山脉盘亘其中,山峦起伏,群峰耸峙,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0 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有 58 座,森林覆盖率 68.4%,绿化程度达 82.9%。县内省级风景区东狮山和自然人文景观仙屿公园、青岚湖休闲区、龙井瀑布、鲤鱼溪、龙溪三级漂流、吴氏豪宅、游朴墓、袁天禄祠堂、古城墙等,可谓碧水长流、绿树常青、花香鸟语、美不胜收,是国家批准实施的国家生态示范区。气候条件优越。柘荣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凉湿润,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1318,7 月最热,极端高温 37.5;1 月最冷,极端低温为9.8,平均低于 0的天数不超过 30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12、736 小时。年降雨量 16002400 毫米,平均降雨日数 199 天,为全省多雨地区之一。春季回暖迟,秋季降温早,全年无霜期 233253 天。县城区的主导风向春夏季是西南风,秋冬季为东北风。上述气候特点十分适宜农业生产分层布局和根茎类药材的生长发育。土地资源丰富。全县土地总面积 82.92 万亩,其中,可经营面积 80.35 万亩,占总面积的 96.9%。耕地 8.02 万亩,其中水田 6.01 万亩、旱地 2.01 万亩。水田酸性占 95%,有机质含量 2.89%,全氮含量 0.13%,速效磷 8ppm,速效钾69ppm;旱地酸性占 73.3%,有机质含量 2.59%,全氮含量 0.1

13、1%,速效磷 6ppm,速效钾 85ppm。土壤有机成分高,土质肥厚,适合众多中药材种植。总之,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了十分优越的繁衍生息场所,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二、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较多二、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较多柘荣早在清代就开始种植药材,数百年来民间始终保持种药营生的传统。解放后,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中药材生产。(一)道地药材品种繁多(一)道地药材品种繁多境内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繁多。1986 年药材资源普查,全县有中药材296 种,其中植物药材 274 种,动物药材 22 种,隶属 111 科 203 属。拥有全国重点普查的 363 个品种中的

14、 124 种,占 34.2%;拥有省增列普查的 65 个品种中的 34 种,占 52.3%,一般品种 132 种,民间用药 45 种。( (二二) )开发利用价值高开发利用价值高1、草本药的开发利用。已开发利用的主要有太子参、白术、薏米、元参、丹参、瓜蒌、射干、半夏、天麻、玄参、白芍、贝母、元胡、玉竹、金银花、百合等 30 多个品种,形成以太子参、白术、薏米为主体,特色突出、品种多元的经营格局。2002 年全县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3 万多亩。太子参,别名童参、孩儿参。系常用中药。“柘荣太子参“色泽晶黄、肉质肥厚、有效成份高,据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分析测定,“柘荣太子参“含有 17 种氨

15、基酸,特别是含有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和铁、钙、猛、铜、锌、硒等 7 种微量元素,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用于病弱体虚、气短自汗、食欲不振、心悸失眠、津亏口渴、阴虚肺燥、干咳胸闷等症。“柘荣太子参有近似人参的益气生津、补益肺脾的作用,是一味清补之品“。2003 年春季我国“非典型性肺炎“疫情肆虐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组、国家卫生部已把“太子参“列入中药预防“非典型肺炎“的处方药之一。2002 年,柘荣全县太子参种植面积已达 2 万多亩,产量 2000 多吨,柘荣及周边县市太子参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柘荣太子参“一向被药材市场作为质量参照标准享有盛誉。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太子

16、参产业开发,于 1991 年建成太子参交易市场,1992 年“柘荣太子参“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同时成功举办了“中国(闽东)柘荣太子参交易暨学术交流会“。2001 年已完成“柘荣太子参“国家证明商标注册,成为全国仅有的 2 个以地名冠名的药材证明商标之一,也是目前省内 7 个以地名冠名的农副产品证明商标之一。2002 年开展太子参 GAP 专题研究,建立了太子参GAP 示范研究基地,成立了宁德市养和堂柘荣太子参开发有限公司。向国家科技部申报福建道地药材“柘荣太子参“GAP 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获立项。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之要药,为传统的补益佳品,在中药处方中应用很广,为我国重要的大宗药材。全国年用量在 1 万吨以上,出口 2000 多吨,以浙江磐安产的白术为道地药材。目前,我县白术的种植面积已达 8000 亩,产量 1400 多吨。据业内人士调查对比,我县产的白术的外观质量好、产量较高。现在县农业局正遵照 GAP 标准制定 SOP 规范,制定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