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52291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问题导学案及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树问题一导学案韶山路小学 刘萍课题植树问题一课型新授课时1目标定向1、认识植树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能探究出植树的规律来; 3、能根据植树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导学1、猜一猜,这是什么?一棵树,五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能做还会画,就是不会开口讲讲 话。 2、观察自己的手,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组合作完成(组长负责把结果记录下来) 。 用线段图画一画:在全长 20 米的小路一侧植树,每隔 5 米栽一棵树,可 以有几种不同的栽法?各有什么样的规律?两端都栽: 间隔数+1=棵数两端都不栽: 间隔数1=棵数只栽一端: 4、阅读书本第 117 页的例 1,回答下面的问题(组长把结果记录下来)

2、 。 例 1 属于哪种栽法? 一共有几个间隔?怎样列式?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怎样列式?小组合作1、问题导学中的第 3 题; 2、问题导学中的第 4 题; 3、园林工人沿公路的一侧植树,每隔 6 米栽一棵,一共栽了 36 棵。从第一 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少米?(此题是哪种栽法?一共有几个间隔?怎样 列式?问题又怎样列式?)展示检测1、一条路长 200 米,在路的一旁从头到尾每隔 5 米种一棵树,一共要种多少 棵树? 2、希望小学在一条大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栽了 28 棵树,每隔 6 米栽一棵,这 条路长多少米? 3、四年级一班同学上体育课,15 人站成一横排,每两人之间的距离是 2 米, 这一横

3、排长多少米?间隔数=棵数4、小红家住八楼,每层有台阶 18 级。她从一楼到八楼要走多少级台阶? 5、3 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 12 千米,相邻两个车站的距离是 1 千米,一共 有多少个车站?重点讲评1、线段图的画法及植树的规律; 2、小组合作中及展示检测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拓展延伸1、一条路的两旁共有 40 根电线杆,相邻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都是 20 米, 这条路有多长? 2、一根木料锯成 3 段要 6 分钟,如果每次锯的时间相同,那么锯成 7 段要几 分钟?总结反馈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没有?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教学反思教学反思韶山路小学 刘萍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

4、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我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

5、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课始我利用猜一猜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信息,明确要学习的内容,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 20 米。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 1 少 1 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 20的学生。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

6、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这节课的问题也存在不少:一、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这个规律求路长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部分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 X 间隔长”等等知识的扩散。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没有体验,建构就会显得很抽象。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线段图或者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有可以凭借的工具,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了凭借,也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