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4854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茶文化形成过程研究王东明,张苏丹(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 438002 )摘 要: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从茶树的起源,中国茶文化的孕育及茶文化的形成,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形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基本形成于经济和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唐代。关键词:茶文化;形成茶文化, 中国茶叶大字典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茶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茶树的原产地,

2、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自西汉王褒 僮约中有“武阳买茶”记载以来,距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唐代陆羽(733-804 )走遍中国茶区,穷尽毕生经历,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一、中国茶文化的萌芽1茶树原产于中国茶树属山茶科植物,根据植物学家论证,茶树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的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至今已经有6000 万 7000 万年的历史。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依据有:一、中国是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最早的国家,唐代陆羽茶经记载,茶树在“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二、近代国际组织先后组织的国际国内知名茶叶工作者在中国10 个产茶省区进行考察,发现野

3、生大茶树在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茶树类型及变异最多。在我国近 200 处发现了野生大茶树群落,如云南思茅地区镇源古县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就发现了野生大茶树群落千余亩,其中一棵约有2700 年。三、大部分茶树亲缘植物原产中国。2. 茶文化的孕育陆羽茶经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神农是中国5000 年前发明农业的传说人物,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茶是中国原始先民在寻求各种可食之物,治病之药的采集过程中被发现的,先为药用,以后发展为食用和饮用。因此,中国发现与利用茶的历史已有5000 多年了。中国关于茶的记载,始于“茶”字。在我国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在公

4、元前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 ;在神农本草经 (约成于汉朝)中,称茶为“荼草”或“选”;东汉的桐君录 (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 、 “奼” 、 “茗”等称谓。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总结为“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中国关于茶事记载,始于公元前11 世纪商末周初。东晋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称:周武王灭纣后,巴族地方出产的 “, 丹、漆、茶、蜜, 皆纳贡之,”其地“园有 , 香茗”。华阳国志 . 蜀志载:“什邡县,山出好茶”;又载:

5、“南安、武阳, 皆出名茶”。此后,陆续出现了三国志. 吴书 . 韦曜传中以茶代酒;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荀楼诗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西晋的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茚剧,吹嘘对鼎历”;东晋晋 . 桓温列传中以茶为食;南北朝时吴兴记中“乌程县(浙江长兴县古称)西北二十里温山出御用”等的记载。以上“茶”字的演变和茶事的记载说明中国茶文化在3000 年前就已经进入了萌芽状态。二、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一种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形成,与经济的发展速度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 是中国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和发达的时代,同样, 唐代也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其表现有以下方面:1、产茶区域辽阔唐代, 茶叶生产迅速发展,

6、陆羽茶经记载有43 个州生产茶, 另据其它史料补充记载还有 30 多个州产茶,因此,据统计唐代已有73 个州产茶。产茶区域遍及现今四川,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云南等省区。唐代的茶叶产地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大约相当的局面。2 、饮茶习俗迅速普及唐代中期成书的膳夫经手录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茶粥。至开元年,天宝之间,稍稍有茶,至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盛矣。”唐代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下嫁到吐蕃,带去了茶叶,也传去了饮茶技艺,从此,西藏也开始普及饮茶。在唐代中期,茶叶生产与饮茶习俗都已经全面扩大了。3、茶书,茶画,

7、茶诗等茶文化作品显著增加唐代以前没有专门的茶书,自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著书者日渐增多。陆羽本人著有茶记和顾诸山记,张又新著有煎茶水记,温庭筠著有采茶录。唐代的诗词作品很多,不少诗人饮茶作诗,创作出了不少美妙的诗句。据统计,唐代以茶作诗的诗人有113 人,作诗 391 首。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李白的仙人掌茶诗 ,卢全的七碗茶歌 ,白居易的山泉煎茶诗,袁高的茶山诗 , 都是茶文化的精彩篇章。唐代以茶为题材或有茶内容的书画作品也不少。无名氏的 宫乐图 反映了宫廷中妇人的饮茶乐趣,肥胖的身段是唐代称美的真实写照;周昉的 调琴啜茗图卷描绘了宫廷妇女品茗听琴的悠闲生活。其他还有张萱的煎茶图,周昉的

8、烹茶图等,都是唐代饮茶风俗的真实写照。4 、开始了茶叶贸易,饮茶风尚和茶种向国外传播随着唐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饮茶习俗的迅速普及,与外界的交流增多,开始了茶叶贸易,饮茶风尚和茶种也开始向国外传播。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开始征收茶税,唐德宗贞元年间( 785-804 )茶骊互市,即以茶换马的茶马交易开始实施。据记载,在世纪下半世纪, 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中国茶叶文化传播到朝鲜半岛。在公元年,即日本圣武天皇于天平元年四月八日,召集僧侣百名赐茶(又称行茶)。至于从中国带回茶籽在日本种植, 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境内)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唐

9、永贞元年(公元年),从天台国清寺师满回国时带回去茶种,种植于日本近江(即贺滋县),这是中国茶种向外传播的最早记载。5、茶叶名品和贡茶开始发展唐代茶叶生产地都涌现出一批品质精良的名品。唐代李肇国史补就列举了21 种当时著名的茶叶,有剑南的蒙顶石花茶,小方茶,散花茶,湖州的顾渚笋茶,东川的神泉小团茶,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茶,明目茶等,还有一些史料和诗篇记载了其它当时的名茶。据统计,唐代生产的主要茶叶产品有150 多种。唐代的贡茶产地有四川蒙山,江苏宜兴, 浙江长兴, 陕西安康等。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开始在顾渚山建立贡茶院,每年春分至清明节,官府派出要员上山督造南茶,“役工三万,累月方毕”

10、,生产专供皇室饮用的“顾渚紫笋”贡茶,而且要求首批贡茶必须在清明节前制造好并快马加鞭送达长安,以便皇室每年清明宴时举办品尝新茶聚会。6、中国茶道的创建与发展茶文化的形成与饮茶的普及是分不开的。唐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茶叶已成为“比屋之饮” 。各阶层人士的茶会和以茶会友的习俗形成了文人茶道,寺院茶道,宫廷茶道和平民茶道。其中最能反映宫廷茶道奢华至极的是1987 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出土的唐懿宗咸通十四至十五年(873874)供奉佛骨的一些金钱茶具。这套茶具有烘茶的笼子、 碾茶的碾子、 筛茶的茶箩、 储存茶叶的龟盒、储盐的盐台、 调饮的坛子、 火夹、 果盘、秘色茶碗、 琉璃茶碗等。

11、 这套茶具制造之精妙,用料之考究,充分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威严。“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句中:“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茶道烹饮技艺的主流是“煮茶法”。 陆羽茶经中总结的煮茶法包括:准备烹饮器具和材料,经烤饼茶,碾茶,筛茶,煮水,放盐,投茶,旋搅,育成泡沫的茶汤, 分茶汤, 奉茶饮茶。 唐代茶道除以陆羽为代表的技艺型茶道外,还有以常伯熊为代表的风雅茶道和以皎然、卢全、赵州和尚为代表的修行茶道。陆羽茶道,讲究的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式煮好茶, 类似现今的工夫茶艺;常伯熊是在陆羽的基础上把煮茶饮茶过程各方面广为润色, 使煮茶活动富含艺术情趣和文化口味,富于观

12、赏性和艺术美感,类似现今的茶道表演;修行类茶道是借助于煮茶,使思想升华或达到参禅修行的美妙理想境界,如卢全七碗茶歌中所说的六碗茶饮后就到达“通仙灵“的境界,类似现今的“佛茶”。三、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形成陆羽( 733-804 ) ,字鸿渐,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走遍多省茶区,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 ,礼为“茶神” 。陆羽茶经 ,全书三卷十章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茶经成书于公元年前后。“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

13、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采制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指出采茶的重要性和采茶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个等级。“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种烹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

14、好坏及使用规则。“五之煮”写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 煮茶的燃料, 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 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叙说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

15、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如到深山茶地采制茶叶,随采随制,可简化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在陆羽撰写茶经前,对茶的提法不下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茶经 是陆羽详细搜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其科学性, 历史性, 思想哲理性都十分

16、显突的,同时, 陆羽还首先提出了“精行俭德” 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人们为了纪念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杰出贡献,在他的家乡,保存有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在他当年考察茶情,传授茶风,探寻泉水所到之处,人们也大都保存,留作纪念:现存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传为陆羽品题;苏州虎丘有陆羽井; 陆文学自传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肃宗年号,即公元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说的是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这一带人民饮茶仍保持陆羽遗风。古籍双溪十景记载:“苧翁泉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苧翁,著有茶经传世,隐居将军山麓之泉畔。”此井虽历经余年,今天当地老人仍叫其为苧翁泉或陆家井。综上所述,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陆羽茶经代表着中国茶文化形成。四、结语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