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怎样读书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4470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们应当怎样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我们应当怎样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们应当怎样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们应当怎样读书(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们应当怎样读书我们应当怎样读书华罗庚青年同学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读书已经十多年了,而我现在还提出“要学会读书“ 的问题岂不奇怪?其实,并不怪。学会读书,并非易事。我自己在这方面也还在不断摸索 改进。切不要以为“会背会默,滚瓜烂熟“便是会读书了。如果不逐步提高,不深入领会, 那与和尚念经有何不同呢?我认为,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和学得必要的专业知 识是同等重要的。学会读书不但保证我们在校学习好,而且保证我们将来能够不断地提高。 我们的一生从事工作的时间总是比在校的时间长,而且长得多。一个青年既使没有大学毕 业,但如果他有了自学的本领,他将来在工作上的成就不一定比大学毕业的人差。反之,

2、 一个青年即使大学毕业,甚至出过洋,拜过名师,得过博士学位,如果他没有学会自己学 习,自己钻研,则一定还是在老师所划定的圈子里团团转,知识领域不能扩大,更不用说 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发明了。怎样才能学会读书呢? 我觉得,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侯,首先, 不仅要看到书面上的东西,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就是说,不仅应该记住问题的 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 少关 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可以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做出结论,我自己应该 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所需要的,与其说是赤裸裸的结果、不如说 是

3、研究;如果离开引向这个结果的发展来把握结果,那就等于没有结果。要了解结论是怎 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问题有透彻 的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再钻研 一天;第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这样学得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我在 年轻时,就 犯过急躁的毛病,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开始似乎有些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 生饭,不能运用自如。好在那时只有很少的几本书,我接受了教训,又将看过的书进行深 入地学习,才真正有所收益。如果说前几步的工作可以叫做“支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作“综合“的工作。

4、这就是说,在对书本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 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 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和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我常常 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未读之前,你 会感到它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加添注释, 补充参 考材料,就会觉得“更“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理解,抓住了全书的 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厚本变“薄“了。懂得越透彻,就越觉得“薄“。当然这并不是学的知 识变少了,而是把知

5、识消化了。青年同学读书要学会消化。我常见有的同学在考试前要求 老师 指出重点,还没有消化。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方法,应当靠自己。“薄厚互变”法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是由薄到厚。这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扎扎实实,每一个概念都 要彻底地搞清楚。例如,一条定理,已知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证明中是否涉及到 另外的概念和结论等,都要一一弄明白。如果遇到了别的概念和结论,就应该把它的来龙 去脉搞 清楚。不懂就追,追根求源,不搞清楚,决不收兵。这样一来,本来一本不太厚的书,追到后来,内容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可能就变得相当厚了。这就是由薄到厚。第二阶段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这仅是读书的第一步,

6、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步,那 就是再由厚到薄。读一本书,不是仅仅把个别的概念、个别的定理弄明白就可以了,还要 能够进行分析归纳,抓住主要的本质东西,做到融会贯通。通过自己的深入分析之后,就 会感到 ,真正要记住的东西并不多,原先很厚的一本书,到这时候,就像变得相当薄了。譬如读 了高中以后,再回过头去想想以前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虽然也有那么几本,但现 在经过一归纳,还有那么厚吗?没有了。这就是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这两者并非不相关涉,而是相辅相承的。没有由薄到厚这一步, 就不可能有由厚到薄的进一步。反过来,如果只做到由薄到厚,而不能做到由厚到薄,那 么书读得越多就会越麻烦,就会坠入书堆的

7、烟海之中而茫茫然毫无头绪,同样不可能真正 把书读 懂读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样不断地“薄厚互变”着读书,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一点?不错, 这么读开头也许要慢一点,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真练就一套由薄到厚再由厚到 薄的硬工夫,那么看同类书时,在认真攻读一本之后,再读其余的几本,就会发现,这部 分原来自己已经十分明白了,那部分实际和第一本书上读到的完全一样,其中真正新的、 需要学的东西就剩下那么一点点了。这么去读,不就快得多了么?所以,用这种“薄厚互变 ”法读书,乃是先慢后快,慢中藏快,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PS: 茅于轼在价格的产生过程一文中提到,第一关由薄到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 过程。我们不可能不通过这个过程直接去掌握最后的那点“薄”。如果可能的话,学问就成 了再简单不过的事,只要背诵那点精华,就可以了。从经济学来说,恐怕犹为如此。它的 主要结论是很简单的,然而简单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不经过冥思苦想,很难达到那 点“薄”。有意思的是,当一个人掌握了学问的精髓之后,再去观察现实世界,会觉得触类 旁通,学习可以应用的地方非常广博。那时候又会有第二轮的“由薄到厚”。但这一轮已经 不是学习,而是应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