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842646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心灵被新信仰扭曲的诗人米沃什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在年轻时代和许多青年诗人一样, “素来不热衷政治,而且恨不 得同现实的生活不发生任何关联。 ”那个时候,他的诗歌通常以法国诗歌为榜样,带有明显 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但是正如米沃什在被禁锢的头脑一书英文版序言里所说:“现实 永远不会让我长时间脱离一切。 ”20 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欧洲的一系列残酷事实深刻影响到 米沃什的诗歌创作,使他断然放弃早期的过于形式化的诗风,转而“以不妥协的敏锐洞察 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世界中的暴露状况”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并最终在 1980 年为 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果说米沃什在诗中还是以较为

2、间接的方式去触及政治、社会和意识形态的话,那么被 禁锢的头脑则完全是在思辨的层面,展开对极权政治的探讨和批判。当然反过来我们也 可以说,诗人的身份和敏锐赋予这种社会观察以抽丝剥茧般的细致,而这种细致则立刻为 这种观察赢得更接近于真理的复杂性。但它并不讨好,因为“羡慕苏联共产主义的人认为 这本书极尽侮辱之能事,而分子们指责该书缺乏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怀疑作者骨子 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没有易于让人辨识的标签,没有气势汹汹颇具蛊惑力的狂热,但 悖论的是所有有识之士都会一眼看出其中秘藏着珍宝,难怪书一经出版即获得加缪和雅斯 贝尔斯这两位重量级作家和学者的赞赏,后者还为本书的德文版撰写了序言,在序

3、言中, 雅斯贝尔斯准确地将被禁锢的头脑概括为“一个带着大问题深入事实并意识到自身思 想的人士的言论” , “他是作为一个深受触动的人,通过对于在恐怖中发生的事实的分析来 发言的,这同样也显示出他具有追求正义、追求并非伪造的真理的精神。 ”“深受触动”说明米沃什仍然是以诗人特有的敏感为武器,介入到对极权社会的观察和批 判中,按照米沃什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写这本书,目的在导引读者走入波兰、捷克、罗 马尼亚和匈牙利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去。 ”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人更复杂的事物, 而借由对人的复杂性的剖析,我们也许可以一窥思想演变的复杂历程。自然,米沃什拥有 利用这一写作路径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他本

4、身就是那些残酷事件的亲历者,而且他和他在 书中重点剖析的四位作家要么是朋友要么至少曾经很熟络。这使他可以如愿深入到波兰各 类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并以他们为镜子反观自身。也是因为以“深受触动”为基础,本书的思辨深度固然毋庸置疑,但是我们通读完全书, 马上记住的仍然是那些活生生的画面,它们像冰冷的斧头不断敲打着人们陷入道德困境中 的思想。在第四章阿尔法,道德家中,米沃什描述了 1945 年 4 月,在苏联红军赶走德 国人之后,他和阿尔法回到华沙所看到的情景:“我们迷失在乱石堆中,在那曾经是城市 街道的地方堆积着一座座瓦砾山。我们数小时踯躅在曾经熟悉的城市一隅。此刻我们已经 完全认不出它来了。我们顺

5、着一个红砖的坡面往上爬,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幻想中的月球 景观。这里是一片沉寂。 ”在第七章戴尔塔,行吟诗人中,米沃什描述了在华沙犹太人 隔离区看到的一幕,这个场景有如梦魇经常在他的脑海里萦回:“(这位有太姑娘)大约 二十出头,身材高大丰满,看上去很活泼。她双手举过头,挺胸在大街上狂奔,同时大声 尖叫着:不!不!不!她无法理解她必须死这一事实:死亡是由外力强加给她的,她 热爱生命,她还年轻,她还没有任何准备,她不想去死!在她尖声大叫反抗之际,党卫军 用自动手枪射中她的躯体,出现了她的躯体惊愕的瞬间,生与死在这一瞬间交会,这一姑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娘满身是血,还在马路上痛苦挣扎,党卫军用皮靴狠

6、狠地踢了她一脚。 ”在第九章波罗的 海三国中,米沃什描述了他在乌克兰某大城市火车站看到的一个波兰普通农民的家庭; “丈夫、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们坐在篮子和一捆包袱上面,妻子在给较小的孩子喂奶,皮 肤黝黑、满面皱纹的丈夫则把茶壶中的水倒进一只带把的杯子里递给大儿子。 ”在整本书中 都小心翼翼克制着自己情感的米沃什这一刻倒是袒露心扉:“我久久望着他们,突然惊觉 两行泪水正顺着我的脸颊滑落下来。 ”像上述这些让人感触深刻的场景在书中出现的并不多,米沃什在几处都说到,他无法平静 地叙述他所看到的种种惨象,在他看来流畅地珠圆玉润地呈现痛苦本身就是令人怀疑的事 情,他宁愿把那些悲惨的事件埋入内心,让它们成为

7、追求真理的种子它们要为自己悲 惨的命运寻找原因,而这正是这本沉痛的书所要做的事情,米沃什自己说得好:“废墟和 痛苦是社会思想的学校。 ”思想由于得到苦难的滋养而不再变得轻浮,这也可以解释,米沃 什的文字并不煽情但却感人至深的原因。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分别以阿尔法、贝塔、伽玛、戴尔塔代称的四位和米沃什同时代的波兰 作家(他们是安德热耶夫斯基、博罗夫斯基、普特拉门特、加乌琴斯基)的剖析通过 他们的经历也通过他们的作品。相较而言,对于伽玛的刻画稍嫌脸谱化,米沃什的文字在 这里稍稍失去了节制,但是米沃什肯定会立刻为自己辩护:对于这样一位把“灵魂出卖给 了魔鬼”的人,他说能做的只能是鞭挞和尖刻的嘲讽。正是这

8、样的文化官僚构成了极权背 景下的波兰文化主流,并日益败坏着文学趣味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名,同时也就是 在侵蚀和摧毁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换句话说,没有健康的社会气氛,真正的文学趣味 和水准是无从谈起的。阿尔法的形象就要丰满得多,这是一位追求道德纯洁性的作家,这一点也使他很自然地追 求格调上的纯洁, “他像将水蒸馏那样提炼自己的语句” ,因而在二战之前出版的小说里, 他就在关注悲剧性的道德冲突,更为可贵的是,他是一位知行合一的人,这使他的一切行 为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被视作作家公民的楷模。他以微笑面对一切苦难,他关心刚刚 起步的作家,他在公众场合拒绝跟一个在华沙与德国人合作的作家握手。他的立场具有

9、真 正的人道主义特点。他坚决反对民族主义,但同时并没有共产主义的倾向,也就是说他既 憎恶德国人也不喜欢苏联。和当时许多波兰作家一样,他也对波兰当时的现状不满,他迫 切希望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并拥有一个人民的政府。这样一位在人格上令人尊敬的作家,二战后转向来自东方的新信仰,的确引人深思,至少 不能简单地从单一的功利角度对此进行考察。从大的方面来看,德国法西斯的野蛮奴役是 主要诱因人们在逃避一种恶时慌不择路而陷身于另一种恶。在被禁锢的头脑英文 版序言里,米沃什写到苏联红军 1945 年某天下午的“莅临”:“我正站在一个农民家的门 口;几颗小口径的炮弹刚在这小村庄的街道上爆裂。然后,从盖满白雪的小山中

10、间的平地 上,我看见一列人慢慢地向前推进。他们就是红军的先遣队部队,走在最前面的赫然是一 位年轻女郎,脚上穿着毡靴,手里拿着轻机关枪。 ”这样的时刻总是令人难忘,皆捷克作家 伊凡克里玛也曾在他的文章中描述过类似的情景:“我站在那里(集中营)望着无穷无 尽的红军士兵,疲惫不堪的马匹,精疲力竭的人,肮脏的坦克、汽车和大炮。意识到我自 由了,我控制不住地哭泣。 ”在那样的时刻,克里玛说得明白,苏联红军体现着善的力量,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很长时间后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 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争斗” 。对于米沃什何尝不是如此?波兰人民被解放了,只是在后

11、来 他才知道这里的解放有个同义词奴役。而两者之间的时间差则可以解释像阿尔法这样 的作家何以转向东方的新信仰,而且是诚心实意地。在历数了阿尔法的转向东方集团的种种表现之后,米沃什以他一贯的警醒立刻补充道: “对我来说,过于严厉地谴责阿尔法是很难做到的。 ”米沃什也有过一段和当时的波兰政府 合作的经历,从 1945 年到 1951 年,米沃什曾经先后做过波兰政府驻华盛顿和巴黎大使馆 的文化参赞,当有人问他是否是为了钱才这样做时,他的回答直率而坦诚:“我甘愿为他 们服务,并不是物质上的理由,而是为了信仰。 ”看到信仰这个词我颇感吃惊,但很快又折 服于米沃什的诚实。当然促成一些文人和当时的波兰政府合作

12、还包括以下几项客观条件: 二战后,波兰政府为了拉拢更多观望的人,所采取的政策比较温和,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创作信条还没有被提出;另一方面,作为作家和诗人,母语的环境实在太重要了,不到 万不得已,他们不会放弃这样, “一个诗人连自己的语言文字都没有之后,还能算诗人吗? 这一切仍可为我所有,只要我愿意付出代价,这代价就是服从。 ”但是几年之后,米沃什依 然和东方集团决裂了,当米沃什说其原因实则是由各种动机促成的,其中有些动机说起来 并不冠冕堂皇,我们不会感到不屑,而是为他坦诚的自我剖析所打动。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是和强权妥协的程度依然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善恶有关,当米沃什在驻 外使馆做文化参赞时,

13、一旦他感到弦绷得太紧时,他就会寄回去点足以令人相信他这个人 还是可以皈依斯大林主义的作品,当然米沃什最终和东方集团的决裂,挽救了之前的那些 迫于生计做出的小小妥协,否则这些小小的妥协的裂隙就会逐渐扩大变为鸿沟,最终将他 完整隔绝在恶的彼岸。在米沃什看来,阿尔法的问题就是在于他的妥协正日益扩大,米沃 什敏锐地发现阿尔法可以迅速利用那些苦难做文章,而且处理得如此流畅。继而,米沃什 指责阿尔法“允许将自己的同情置于书报检查所规定的安全框架之内,迎合党的期望简化 了他所描绘的事件的画面,同时也赢得了党的认可” 。可是按照古希腊戏剧家的信条,人只要没死他的命运就是难以预测的,我注意到在阿尔 法,道德家这

14、一章后面附录的阿尔法原型安德热耶夫斯基的简历中有这样一句话:“20 世纪 50 年代初他是波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倡导者,1956 年后成为激烈的持不 同政见者就在被禁锢的头脑出版四年之后。 ”阿尔法又一次转向了,对此作为读者 我们也不会过于吃惊,因为米沃什以诚实的笔触描绘出阿尔法战前和战时的表现时,他的 最终转向几乎是必然的,而米沃什对于他的批评则在这种转向中变为苛责之词。在米沃什 所描绘的四个作家肖像中,阿尔法是和米沃什本人最像的,其肖像中包含着挣扎与困惑, 小小的苟且和最终的英勇,我们不会为其中的瑕疵而叹息,这瑕疵只会更映衬出勇气的可 叹可敬。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那并不是人们走向堕落

15、的借口,追求真理的精神依然可以将 有罪的人类拯救。从米沃什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贝塔是一位杰出作家,对于贝塔的文学成就,米沃什在文章 中不止一次加以强调, “当我拿到这本诗集(贝塔的第一本诗集)并费力地翻开黏糊糊的油 印封面朝里看时,我立即意识到是在和一位真正的诗人打交道” 。在谈到贝塔的短篇小说时, 米沃什这样评论道:“我读过许多描写集中营的小说,但没有任何一本像贝塔的这本书那北京人才市场 北京找工作样令我感到毛骨悚然。 ” “他既没有伪造任何东西,也没有刻意取悦任何人。 ”米沃什甚至仍 不住引用了好几段贝塔小说中的片段,因为这样“会比干巴巴的叙述贝塔写作手法更能使 人产生丰富的想象” 。这是一

16、些极端克制冷静客观的集中营生活场景的描写,米沃什准确地 看到小说里表面流露的虚无主义是出于强烈的伦理情感,而“这种情感又来自于贝塔对世 界和人性的被辜负的爱” 。越是强调贝塔文学作品的冷峻和杰出,他在战后沦为政治宣传员这一事实就越是令人唏嘘。 一棵政治的罂粟将他的所有文字都败坏了,可是米沃什立刻警醒道:“事情并不是这么简 单,许多杰出作家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政治激情,像斯威夫特、司汤达和托尔斯泰, 甚至可以说,由于他们的政治激情,由于他们希望告诉读者的某些重要寄语,他们的作品 获得了力量。 ”米沃什在书中对于政治因素在文学中造成的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的分析稍 嫌简单前者是因为他们绝不因袭苟且,而贝塔的堕落则是因为想听到党内同志的掌声 当他写作的时候。但是随后对于贝塔这种转向的内在分析则更显深度:“(贝塔)强 调简化,去掉一切幻想,赤裸裸地去表现一切。 ”最终,词汇成了斗争的口号,同时也成了 行动的一种不完善的替代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