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42187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析与复习(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题分析与复习指导蔡 权近几年来,新课标地区的高考历史卷纷纷出现小论文写作题,它是以材料中的一种或 几种观点组织论证或展开评论的新题型。这种新题型着眼于学科方法与能力的考查,既要 求考生具备阅读、理解、推理等方面的能力,又要有一定史学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历史知 识,还要有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语言、形成文字表达的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进一步认 识和解答这类试题?在今后的复习过程中又如何训练我们的答题能力?本文试以今年江苏 卷第 22 题为例,谈谈历史小论文写作题的解题分析和复习策略。 一、解析高考例题,认识试题特性一、解析高考例题,认识试题特性 江苏卷2014年第22题: 1885

2、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 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 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

3、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 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 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 (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 在哪里? (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 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 字左右) 这是一道材料类论证题。试题以早期维新人士王韬主掌的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题目(涉 及“格致

4、” “教育” “治术”等三方面)为学生阅读材料,新颖的考点和活泼的材料不仅体现 了创设新情境、说明新问题的命题特色,而且体现了小切口深分析、以小见大的命题思想。 试题第(1)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王韬课士的传统性,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阅读 材料提取信息和说明观点的能力,突出了对学生探究问题过程的审视。第(2)题就“王韬 课士的近代性”进行论证。该题集中地聚焦和折射了 19 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全貌,全面 考查学生认识材料反映的时代特征,理解材料孕含的主题思想,综合材料信息阐释和论证作者观点的能力。考生在答题时需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 “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

5、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 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突出了对学生论证能力和方法的审视。关于第(2) 题的解答,命题者并没有提供具体参考答案,阅卷时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阅卷老师 依据评分标准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从思维和论述两个方面按层次给分,这说明历史高考 试题已实现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的转变,注重考量学生的思维过程。本题也很 巧妙地切入了关乎教育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所特有的史鉴功能, 并见微识著,从上海格致书院的课士变革中管窥出当时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旧杂糅的社 会全貌,这种命题的巧妙立意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 通过对本题的分析可见,

6、小论文写作类试题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材料的新颖性、 过程的探究性、答案的开放性和命题主题的时代性。 二、掌握解题步骤,熟悉解答技巧二、掌握解题步骤,熟悉解答技巧 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分数,建议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题。 1认真审题,明确观点,把握方向。审题是解题中最关键的一步,审题的最主要目的 就是确立试题的主题,主题错了,方向就偏了。主题是试题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十九世纪 末历史发展特征的认识,结合对试题的引言、设问特别是材料的阅读,我们可归纳出本题 的主题是“王韬选拨人才的近代性” 。在论证的过程中也要准确把握这个主题,虽然试题设 问点明了论点,如果考生不能把握主题,就容易答

7、“跑题” ,误答成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 化、思想理性化等“近代化”的三个表现,或把主题理解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思想文化 应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2围绕论点,把握史实,解读材料。我们应在理解试题主题的基础上从论点出发,根 据考点理解教材中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史实的时代背景。在十九世纪末,维新运动逐渐兴 起,这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它呈现出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这 种特征也反映到我国教育领域。然后通过阅读材料将材料进行分解,材料包括上海格致书 院考试内容的类别(分为格致、教育和治术三类) 、考核者的身份、试题的内容和考生答题 的情况以及考核的积极作用。通过分解阅读遴选出能说明观点的材

8、料。 3谋篇布局,注意角度,梳理结构。在小论文写作之前,我们必须以观点为轴心,以 材料为基础,科学设计行文结构。历史小论文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具体是指提出 论点,分层论述和预设结论。关键是分层论述,即从哪些角度或按哪几个层次说明论点。 这里没有固定的结构,我们应结合题目和材料本身所反映的角度,构建行文体系。根据试 题的引言我们可从主考人员的身份洋务派的主要成员,考试的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类、中西 书院教育类和实现富强之术类三个方面。将中国古代的科举和格致书院的的课士进行比较 时又可从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目的三个方面着手。最后结合材料二分析王韬改革选拨人才 方式的效果。 4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

9、文。首先是写好开头,开头要简洁,紧扣主题,亮明 论点,指出王韬选拨人才具有近代性的特征,并从维新运动的兴起说明王韬选拨人才具有 近代性的时代背景。然后围绕布局选择论据进行论证。选择的论据要紧扣材料,以课士的 试题内容为重点。论证既要注意完整性,又要层次分明,具有逻辑性,写作前可先列好论 证提纲。最后是结论,对王韬选拨人才的特征进行规律分析,说明其具有新旧杂糅的时代 特点。行文要注意论文化,用历史语言表述,不要用政治或文学语言,更不要用文艺性的 修饰语。如把王韬选拨人才的意义答成有利于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增强国家实力就带有 明显的口号色彩,失去试题的“历史”特征。三、研究复习策略,提高解答能力三

10、、研究复习策略,提高解答能力 在今后的复习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探讨问题和论证观点的能力。1培养解读史料的能力与方法。论文写作题源于传统的史料解析题,解题的关键还是 对材料的解析。而不少考生由于对材料的理解不到位,而不能正确认识试题的主题和观点, 也不能充分围绕材料选择典型的论据论证。所以在课堂学习中应重视对史料的研习。对材 料的解读关键是否理解透彻,我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解析材料的方法。在研习材料时 要以课文知识点为依托,把握时代背景;研习的材料应注意多样化,包括文字类、地图类、 图片类和数据图表类等;注重对史料的分析推理,弄清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解读史料的 关键信息,得出史料所反映

11、的核心观点等。 2注重过程的体验与方法的把握。小论文写作题重在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 类试题的普遍失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历史复习中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 程的问题,要知道对学习过程的关注比对结论的掌握更有价值。因此,我们要改变复习方 式,摒弃那种死记硬背课文的学法,注重对学习材料的分析思考,注重对提出问题的互动 讨论,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创新性;要养成用多维视角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习惯, 如用不同的史学范式分析同一历史事物。同时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要注意 运用史学理论深度分析一些历史事物的前因后果。 3加强对典型试题的训练。我们可专门针对小论文题进行专题复习。

12、可选择历年高考 小论文题,分析其命题思路与特点,揣摩答题的要领与流程,特别是通过对答题标准的解 读及部分考生答卷与得分情况的分析,借鉴历年考生答卷的范文,反思自己答题中的存在 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适度的仿真演练,通过训练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训练的关 键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对答题情况及时分析与总结,通过不断纠偏见提高解题水平。 在模拟训练中,不能只看看题目,简单构思,而要把平时的训练当作高考看待,包括遣词 造句都要深思熟虑,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才能将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附:训练题 纵观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即公元 14-18 世纪明清政府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 经济制度,已出现带

13、动整个国家向市场机制转换的倾向。在几乎封闭的专制统治下,其法 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发展趋势基本不同中国的社会转型和近代化进 程严重滞后。直到鸦片战争中隆隆炮声才能把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由此开始 缓慢的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选自郝均、周边春明清时期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 “法律制度与经济的系统结构与西方国家的 发展趋势基本不同” 。 (2)有学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产生与世界历史是紧密联系着的。所以,没有近代西 方的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就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就没有天朝梦想的破灭,没有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提出。 ”结合史实论证该观点。作者:蔡 权 单位:南通大学附属中学 地址:南通市崇川区星明路 300 号 邮编:226019 电话:15206299875 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