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4166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47.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对应学生用书第 9095 页)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1 年山东文综,10)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 解析:本题运用图片的形式,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关键信息“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说 明了汉代铁制工具的改进。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A 项排除;C、D 两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故可排除;精耕细 作指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故正确答案为 B。 答案:B 2.(2011 年福建文综,14)如图所示坎儿井(井渠

2、)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 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在汉代就已出现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井深随地势坡降 而改变 A.B. C.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坎儿井不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它起源于西汉时 期,故不符合史实。 答案:C3.(2011 全国大纲文综,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 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 A.商业的发

3、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后期佃户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能力。要抓住“银钱自用”、 “劣质米交租”、“拖欠地租”、“田主病”等有效信息,据此可知,佃户地位的提高,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故 B 项正确。 答案:B 4.(2010 年天津文综,1)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生产工具的发展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图一汉代耕作画 像石中出现的是“二牛一人”

4、的犁耕法,图二是唐代的曲辕犁。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纵观 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耕犁技术在变化中成熟,故选 B 项。铁犁牛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时就已出现,故 A 项 错;伴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精耕细作就已经开始了,故 C 项错;单位亩产量提高在图中无从体现,故 D 项错。 答案:B 5.(2010 年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下面两图,其中图一所示的耕作 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 C.西汉D.东汉 解析:本题考查农耕技术的发展,同时考查识图能力。抓住关键“图一”,图一所示的耕作技术是一牛挽犁,出现 于东汉时期。 答案:D 6.(2010 年

5、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 中错误的是( )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 项正 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 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了小 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 项正确。材料中不体现土地问题。 答案:B7.(2009 年辽宁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

6、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项是奴隶社会井田制下的奴隶劳 动方式;B 项是土地兼并下田庄的生产模式;D 项是屯田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在均田制下,政府把 土地按户或人口分给农民使用,因此均田制下的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个体 农户耕作。 答案:C 8.(2009 年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

7、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这是区 别于主流农耕文明的突出特点。 答案:C 9.(2009 年天津文综,2)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状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明朝政府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在全国丈量土地,登记 每块土地的面积、地形、四至和田主姓名,并绘制图册,因其挨次排列、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册”。 答案:D10.(2009 年宁夏辽宁文综,2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

8、“禾”。卜辞中常见“有年” 、“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解析:从图片中可知,甲骨文“年”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面是“禾”,下面是“人”,人在负禾,说明禾谷成熟。“有 年”可以理解为有人负禾,即庄稼收获之意。 答案:C 11.(2011 年安徽文综,35)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 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

9、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后汉 书卷七十六、卷三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 20 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 5 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年代各种机器 和工具(A)农机具(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材料三 2011 年初,“十一五”、“十二五”交替之际,农业部发布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201

10、0 年,我国农作物耕 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 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告别了以人畜力作业为主的时代,进入了机械化作业 为主的新时代。 加速中国农机化进程的强大推力,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七年记, 农民日报2011 年 4 月 2 日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8 分) (2)指出材料二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10 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中国当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分析农业生产力发 展的基本趋势。(12 分)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农具的改进。 (2)深层信息:生产工具的

11、改进对农业的推动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农业发展演变的趋势及影响因素。第(1)问注意关键词“牛耕”“大旱”等,多角度思考问 题;第(2)问注意全面表述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不要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第(3)问注意关键要求:“概括”、“直 接原因”;其中基本趋势的归纳注意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史实的整体出发。 答案:(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8 分) (2)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民国政府 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10

12、分) (3)政府重视“三农”问题,予以政策扶持;综合国力增强,农民购买力提升。劳动者素质逐渐提高;古代、近代劳 动者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当代形成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古代主要使用 人畜力;近代开始引进和使用农业机器;当代普遍使用农机具,广泛运用农业科技。(12 分)视角视角剖析考查 角度对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易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农业的耕作方式、自然经济的特点、 土地制度的内容等角度命题。如 2010 年天津文综试题第 1 题和 2010 年浙江文综试题第 14 题,考查 了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专题 链接要把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封建制度的建立进

13、行联系,同时要注意把古代中国以小农经 济为代表的自然经济的发展表现进行专题的复习,了解其发展的基本线索现实 链接历年中央的一号文件是围绕三农问题的,2011 年的一号文件是关于水利建设的,本质上仍然是三农 问题,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把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二、手工业的发展1.(2011 年浙江文综,13)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如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 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B. 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宋代五大名窑地理分布的再认再现。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定窑位于河北曲阳,景德镇位 于江西,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故与其相符的排列顺序应为。 答案:

14、D 2.(2011 年浙江文综,14)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 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 578 万,炭 585 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史学研究的基本素养。由材料一中“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

15、柴) 者”、材料二中“赐在京官员柴炭”的多少可知,两者所描述内容相互矛盾,但不能由此推断两者都不能成 立,故 A 项错误;而 B 项表述符合逻辑,孤证不立,符合题意。由两则材料描述内容来看,都无法得到考古学实 物发现的支持,C 项错误;材料一表述没有提及只指民众,D 项错误, 答案:B 【阅卷名师点评】近年来史学基本素养的考查在高考中屡见不鲜,因其内容教材中无直接表述,故学生多出错, 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史学研究的一些基本常识。 3.(2011 年江苏,1)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 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

16、的经济主张是( )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信息“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 为农资”,意思是农工比重适当,发展手工业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故正确答案为 C 项。A、B、D 三项都不符合材 料中所体现的经济主张。 答案:C 4.(2010 年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 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抓住关键词“杂炼生(生铁)鍒(熟铁)”,实际上是指 灌钢法。 答案:C 5.(2010 年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 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下图所列物品 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题干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