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41648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大气大气环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预测方法、步方法、步骤骤和内容和内容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步骤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每个步骤主要内容备 注1、确定预测因子1、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2、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3、区别正常和非正常排放的污染因子;4、评价区域污染物浓度已经超标的物质,拟建项目也排放,应列入预测因子。根据评价因子而定2、确定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包括整个评价范围,覆盖所有关心的敏感点,同时考虑污染源排放高度、评价范围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进行调整。使用 AERMOD、CALPUFF 模 式时,预测范围要略大于 评价范围3、确定计算点计算点包括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

2、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1、选择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为计算点;2、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应覆盖整个评价区域作为计算点;3、区域内高浓度分布区网格计算点间距不大于 50 米。4、临近污染源的高层住宅楼,应考虑不同代表高度上的预测受体。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设 置方法:网格等间距或近 密远疏法,距源中心不大于 1000 米,网格距 50- 100 米;大于 1000 米, 100-500 米。4、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1、给出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面源、线源、体源源强计算清单。2、颗粒物污染源调查包括颗粒物粒径分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各级颗粒

3、物的质量比。颗粒物粒径15 微米,按 气态污染物考虑;100微米,由于沉降快,不考 虑该污染物。2按不同粒径分布计算相应的沉降速度。5、确定气象条件1、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和逐次计算,同时注意典型小时气象条件要求;2、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同时注意典型日气象条件要求;注:一定时限:一级评价需要近 5 年内的至少连续 3 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二级评价需要近 3 年内的至少连续1 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数据。长期气象条件是指达到 一定时限和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观测频次:每日地面气象 观测时次应至少 4 次或 以上,高空气象数据对应每日至少

4、 1 次探空数据。6、确定地形数据地形数据的来源应予以说明,地形数据的精度应结合评价范围及预测网格点的设置进行合理选择。具体为:评价范围 5-10 公里,地形数据网格距100 米;10-30 公里,网格距250 米;30-50 公里,网格距500 米; 50 公里,网格距 500-1000 米。7、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预测方案的设计,关键因素是合理选择污染源的组合方案。一、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级五项、二级四项);预测情景关键预测内容确定,一般考虑五个方面内容: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气象条件、计算点;1、污染源类别分为: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削减污染源、被取

5、代污染源、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2、排放方案:分现有排放方案和环评推荐排放方案。排放方案内容根据项目选址、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污染控制措施进行选择。38、选择预测模式推荐模式有:1、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的确定,对于小于 1 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该模式预测。2、进一步预测模式:(1)AERMOD 模式;(2)ADMS 模式; (3)CALPUFF 模式(1)AERMOD 模式:是一种稳态烟羽扩散模式,适用于点、面、体源,考虑了烟羽下洗,有 AERMET 和 AERMAP 预处理模式;(2)ADMS 模式:适用于点、面、线、体源,包括街道窄谷模式,考虑了烟羽下洗、化学转化、

6、沉降参数等;(3)CALPUFF 模式:是一个烟团扩散模式,具有“无所不能”的预测功能。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是基于估算模式开发的计算模式,适用于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一般 不超过 2000 米,超过 2000 米则建议削减源强 后重新计算大气环境防 护距离。大气大气环环境防境防护护距距 离离计计算参数算参数:面源有效高 度、面源长度、面源宽度、 污染物排放速率、小时评 价标准。9、确定模式中的 相关参数1、对预测模式中的相关参数予以说明;2、注意化学转化:二氧化硫:1 小时平均浓度不考虑;日平均和年平均浓度要考虑,二氧化硫半衰期为 4 小时。氮氧化物:计

7、算小时和日平均浓度二氧化氮:氮氧化物为 0.9,计算年平均浓度为 0.75;3、重力沉降:颗粒物浓度计算要考虑重力沉降(计算 TSP长期平均浓度时,注意合理选择重力沉降和干、湿沉降参数)。参数类型有:地表参数(如:地表粗糙度、最小 M-O 长度、地表反照率、 BOWEN 率、土地使用类 型、植被代码)、干、湿沉 降参数)、化学反应参数 (如:半衰期、氮氧化物转 化系数、臭氧浓度)1、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值+同点位处现410、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和评价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最大地面浓度点影响分析:预测值+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2、对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分析:新增

8、污染源预测值+在建、拟建项目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3、分别分析典型小时、典型日和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绘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4、对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从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评价方案优劣,提出解决方案;5、对解决方案进一步预测评价,并给出最终推荐方案。大气大气环环境影响境影响评评价与价与结论结论1、项目选址和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和方案;2、比较污染源不同的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对区域

9、环境的影响,给出优化调整建议;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分析: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计划的建议,给出优化调整控制措施的建议和方案;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分析:结合厂区平面布置,确定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对区域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时,提出5搬迁或优化调整布局的建议;5、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落实情况分析: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指出能否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6、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承载力分析;7、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结论。注意:一、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二氧化氮的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由 0.04 改为 0.08,日

10、平均浓度限值由 0.08mg/l 改为 0.12mg/l,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0.12mg/l 改为 0.24mg/l;3、臭氧的一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0.12mg/l 改为 0.16mg/l,,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由 0.16mg/l 改为 0.20mg/l。4、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要求,排放氯气、氰化氢、光气的排气筒高度不低于 25 米。二、估算模式所需二、估算模式所需输输入的基本参数如下:入的基本参数如下:1、点源参数(5 项):排气筒几何高度、排气筒出口内径、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排气筒出口处排放速度、点源排放速率;2、面源参数(4 项):面源排放高度、面源长度、面

11、源宽度、面源排放速率【g/(s.m2)】;3、体源参数(4 项):体源排放高度、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初始垂直扩散参数、体源排放速率(g/s);4、复杂地形参数(2 项):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基底的相对高度、主导风向下风向的计算点与源中心的距离;65、建筑物参数(3 项):建筑物长度、宽度、高度;6、项目污染源位于海岸或宽阔水体岸边可能导致岸边熏烟的,提供排放源到岸边的最近距离;7、其他参数:计算点的离地高度、风速仪的测风高度。三、附三、附图图、附表、附件要求:、附表、附件要求:(一)附(一)附图图: :1、 、污污染源点位和染源点位和环环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境空气敏感区分布图图: :包括评价范

12、围底图、评价范围、项目污染源、评价范围内其他污染源、主要环境空气敏感区、地面气象站、探空气象站、环境监测点;2、基本气象分析、基本气象分析图图: :年、季风向玫瑰图;3、常、常规规气象气象资资料分析料分析图图: :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温廓线;年平均风速月变化曲线图、季小时平均风速日变化曲线图、风廓线;4、复、复杂杂地形的地形示意地形的地形示意图图: :5、 、污污染物染物浓浓度等度等值线值线分布分布图图: :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浓度最大值(小时平均和日平均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长期气象条件下浓度等值线分布图。(二)附表:(二)附表:1、采用估算模式、采用估算模式计计算算结结果表

13、:果表:2、 、污污染源染源调查调查清清单单表:表:包括周期性排放系数统计表,点、面、体、线源参数调查清单,颗粒物粒径调查清单;3、 、环环境境质质量量现现状状监测监测分析分析结结果:果:4、常、常规规气象气象资资料分析表:料分析表:包括包括年平均温度月变化,年平均风速月变化、季小时平7均风速日变化,年平均风频月变化、年平均风频季变化及年均风频;5、 、环环境影响境影响预测结预测结果及达果及达标标分析。分析。(三)附件:(三)附件:1、 、环环境境质质量量现现状状监测监测原始数据文件:原始数据文件:2、气象、气象观测资观测资料文件:料文件:注明观测资料来源和气象观测站类别;3、 、预测预测模式所有模式所有输输入文件及入文件及输输出文件出文件: :气象输入文件、地形输入文件、程序主控文件、预测浓度输出文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