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27975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重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论一、绪论 1.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体系体系 答: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学科性质: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 自然的方法论,是哲学和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自然观(系统、生态),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体系结构:自然观,方法论,科学与社会体系结构:自然观,方法论,科学与社会 二、自然观 1.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辩证唯物主义

2、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p15p15 论述题)论述题) 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19 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三大特征是:唯物论与 辩证论的统一;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它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 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猜测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 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把自然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批判了机械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 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辨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

3、归到辨证思维的否定之否 定的过程。 2.2.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什么是系统,系统的本质特征 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系统的本质特征:整体性: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孤立时性质总和的效果。(P41) 开放性:开放性:与外界环境自由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动态性:动态性:即自然系统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系统及其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层次性: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有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 组成要素。 3.3.系统的

4、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 答: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功能指整 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 自然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 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内在根据,功能是结 构的外在表现外在表现。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 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 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 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自

5、然系统的结构会影响其功能,自然系统的功能也会影响其结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了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 的统一性。 4.4.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的关系演化的方向:进化,退化的关系 答:耗散理论揭示,在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中,同时存在着进化与退化两种不同的方向。所谓进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无序 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趋势和过程。退化是指物质系统演化中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趋势和过程。进化和退化 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基本形式,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进化与退化相互包含 从系统自身看,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退化过程,同样,以退化为主的过

6、程也包含着 进化过程,纯粹的进化或纯粹的退化是极其罕见的。 (2)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 系统的进化是以环境的退化为代价,进化与退化同存共生的。 (3)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进化与退化相互交替 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可转入退化过程,相反,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过程。 5.5.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P61P61) 答:自组织自组织是指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现在科学研究的诸多成果证实:开放性开放性、远远 离平衡态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机制。 概念: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的,而

7、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事实上,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自 组织是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A.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保持对外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B.“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要无序向有序进化,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C.非线性机制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 只有非线性机制才能使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导致系统失稳、旧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产生。 D.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 随机涨落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普利高津说: “在非平衡

8、过程中涨落决定全局的结果”,“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生序原理”。(涨落:扰动就会是系统 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 6.6.生态学的三大规律(论述题)生态学的三大规律(论述题) 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 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闭路循环规律: a.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 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

9、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b.在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过程中,在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便产生了能量的流动,即能量流。它是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能量流是单向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进生态系统的 发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同时运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运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源动力。 c.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规律除了体现在生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外,还表现在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 即信息流。信息流是双向的循环。 总之,宏生态与微生物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

10、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 态。态。 反馈调控规律:反馈调控规律: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a.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 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 协调;b.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

11、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 效果的回报。 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 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 d.生态系 统的自我净化。 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目的性、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 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统的目的,达

12、到生态平衡。 系统和谐规律: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 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 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 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 7.7.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P81P81) 答: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 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

13、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三、方法论 1.1.科学问题的意义(科学问题的意义(P95P95) 1、科学问题是科研的起点,确立了问题,也就确立了研究的对象和目标,因此科学问题成

14、为科学研究的动力,推动着 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2、科学问题表明了科研中的关键字,它所预示的解决方向,对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科研选题的意义科研选题的意义 答:科研选题是科研研究的起始步骤、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1、科研选题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2、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3、有创见的科研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步骤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答:在进行科研选题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原则:1、需要性原则需要性原则 (目的)科研选题应从社会需要和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2、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本质)

15、是指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依据)是指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 4、可行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条件)是指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 科研课题。 这四个原则都是限制性原则,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共同把选题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有利于研究者做 成正确的选择。 步骤:步骤:1 1 问题调研科学分析,问题调研科学分析,2 2 课题选择精心策划课题选择精心策划 3 3 课题论证集思广益课题论证集思广益 4 4 课题决策胸有成竹课题决策胸有成竹4

16、.4.观察与理论的关系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答:培根倡导“纯观察说”,把观察看作是纯粹感官的反应活动。这种纯粹的观察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 “观察中渗透理论”。(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 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辩证唯物主 义强调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 论。 5.5.科学试验的特点科学试验的特点 答:1. 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模拟研究 对象的运动过程,再现时过境迁打的现象;5.经济可靠地认识和变革自然。 6.6.如何看待机遇如何看待机遇 (一)机遇及其特点机遇及其特点 :观察实验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时间或机会,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 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即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