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27464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对于地球内部的研究,通常采用的是地球物理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变化进行研究。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它在传播时只引起物质的疏密变化,不要求物质有固定的内部结构,因此可以通过固体和流体,并且传播的速度比较快;横波的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垂直,传递的速度比较慢,只能通过固体。这是由于固体可以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当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不一致时,晶格内紧邻的、有序排列的质点可以将振动传播开去。而在液态或气态物质中,质点位置不固定,并且质点之间间距较大,不能传递剪切变形,横波就无法传递。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着

2、所通过介质的刚性和密度的变化而改变。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 35 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 65 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 510 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17 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 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

3、岗岩层(岩浆岩) ,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 100米温度升高 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 3 公里以上时,每深入 100 米温度升高2.5,到 11 公里深处温度已达 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 20 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 39 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 46 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 ,厚度约 2865 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

4、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 3400 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 2080 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 140 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 1250 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 5000以上,压力达 1.32 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13 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 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 6300,核心温度约 66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