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20071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备课资料备课资料 文章最后四句, 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成了一个套子。李白 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即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全文充满着春天 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 生出消极情绪。寄乐事,抒雅怀 乐事一:从兄弟们各个聪敏、多才、共同吟诵 乐事二:寻觅新话题,高谈阔论,转而成了辨明析理的清谈 乐事三:观赏桃花,月光下传杯递盏 乐事四:酒酣之后情绪高涨,产生艺术创作的冲动李白俯仰

2、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贴合“夜 宴”的“秉烛夜游” ,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 沉? 本文视野开阔,意境旷达,思绪翻飞,从宇宙人生入笔,转而写一次春夜宴饮,通过对文 章脉络和作者感情基调的把握,引导学生欣赏它不受拘束、鲜活灵动、旷达洒脱的艺术特色。开篇“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即大开大阖,指点天地万物,令 人胸怀大畅。这也是李白的招牌手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 一问之”“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等名篇名句都是开篇就一鸣惊人,宛 如绝顶高手出招,一开始

3、就令人头晕目眩,决不屑铺垫之类手法,接下来自然是落英缤纷, 让人目不暇接。最后到佳处戛然而止,自然回味无穷。 在本文中,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 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人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 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欢乐。“秉烛夜游”的典故有两个出处:一是古诗十九 首中“昼夜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句子。二是曹丕的与吴质书中所说:“少壮真当努力,年 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的文章显然是援用了曹丕的话,他所 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是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

4、世事 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 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 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及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 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 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补充:关于“及时行乐” “及时行乐”与“忧生意识”:人生有限的困扰古人很早就感觉到了,并且想方设法加以解 脱。解脱方式之一就是及时行乐;通过增强享乐的密度和力度,来弥补人生有限的缺憾。忧生 意识

5、和及时行乐呈现为因果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子,经常形影不离,相伴相随。古 希腊曾经出现享乐哲学,它和忧生意识紧密相联。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出现专门的享乐哲学, 但是,由忧生意识而引发的及时行乐倾向,在诗歌中很早就有显现,从先秦诗经始,两汉 进一步发展,然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行乐”与“惜时观念”:“及时行乐”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更 有学者认为该主题广泛流传于所有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反映了人类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哲学焦点问题。“及时行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欧洲以及世界各个时期的 思想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6、及时行乐”这一 主题的内涵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消极的处世态度,而是积极的哲理人生的具体反映。它甚至 已经超出了文学的范围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人学与神学、现世主义与来世主义以及封建意识 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冲突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王羲之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

7、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李白性格豪放不羁,他的思想驳杂而矛盾。在儒家“达则兼济”的思想影响下,李白有强 烈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他蔑视权贵,追求个性自由、愤世嫉俗的叛逆精神, 有道家尤其是庄子思想的鲜明的印记。入世和出世、积极和消极的矛盾都统一在李白“功成 身退”的思想之中,他希望辅时济世,建功立业,然后啸傲山林,浪迹五湖,全身远祸。 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 51 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 36 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 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

8、庄思想,清谈玄理之 风极盛。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 33 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 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 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 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 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 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 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 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