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和旋转反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1851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移和旋转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平移和旋转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平移和旋转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移和旋转反思(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铅山县河口二小 陈巧平移和旋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丰富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儿童空间知觉的认知发展来说,这是培养空间观念的基础。“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也都经历过,也应该有一种切实的感觉,只是不知道这两个专门术语。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依据课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运用多媒体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数学从哪里来,还要回到哪里去”。通过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的合理运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地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

2、位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本节课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旋转和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和旋转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件上的小鱼、小房子可以随机点小鱼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

3、,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拓展延伸的环节,通过音像资料,让学生欣赏“给楼房搬家”,用动态依次呈现平移或旋转出的美丽图案,这些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 “动”的特性,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使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认识空间与图形,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这节课的教学就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模仿,用手势比划物体的运动方式,

4、从中感悟“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一定认识后,我设计了“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比赛”,在图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操作学具玩一玩;用身边的物体来演示平移和旋转;用小房子模型探索图形平移的距离等操作探索活动,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给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之间搭建起桥梁,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三、在合作交流中深化数学概念。数学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的资源,及时、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调控和反馈,有助于课堂教学取得教好的效果。在本节课中理解并掌握图形

5、平移的距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是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经历了“猜想探究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成功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猜测小房图平移的格数,结果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当产生矛盾时再放手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探讨起小房图平移前后的两个对应点之间的关系。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也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方法有很多,有数整体平移的,有数某条边的,有数某个点的。在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策略的过

6、程中,学生逐渐感悟平移的本质特征:相对应的点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理解和掌握了图形平移的距离,成功地突破了难点,教学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无限的,这节课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要注意两点:一、对学生注意的积极调控。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老师们在是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课也设计了一系列的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移一移学生操作、探索活动,但在活动后的调控上,还显得方法不多,有部分学生没能及时地转入下一教学环节的学习当中。二、对教与学反馈的及时与全面。“反馈的及时与全面”这一问题一直捆绕着我们的教学,虽然我在教学时也很注重对自己教的反馈、学生学的反馈,但借助学生的生成来展开教学略显不足。“怎样将反馈、评价更全面的沟通师生间的、生生间的互动,有效的调整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个问题还将有待我进一步努力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