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06001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论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绪一、绪 论论(一)论文写作的目的以及背景(一)论文写作的目的以及背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 职业所一处的特殊要求。当前,在新闻工作者中,有部分人在执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社会责任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和缺失,造成了媒体社会公信力的下降,对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危害。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二)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及价值(二)本课题的研究动态及价值近年来,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公共媒体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本课题探讨这个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重新树立

2、公共媒体在人民心中敢于说话,敢于报道的正面形象。从某种角度上说新闻职业道德水平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甚至可以说新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新闻领域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分析,进而探讨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及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方案。(三)论文的主要结构内容(三)论文的主要结构内容本课题讨论的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缺失问题,然后对这些缺失问题提出看法,并提出解决办法,重点在于怎么建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本文首先了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含义,导出概念和特点,之后分析了新闻道德的缺失表现,分析出

3、现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如何重新建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虽然目前新闻道德方面还存在很多缺失,但是发展前景很大,只要不断的完善下去,一定能形成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概述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概述(一)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概念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互相关系的新闻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新闻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是新闻职业出现之后,新闻呢从业人员在长期的新闻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新闻工作的特殊性,新闻道德出了一般职业道德的共性外,还具有其自己

4、的个性特点。从共性发面来说,新闻道德具有社会性、阶级性、规范性、约束性实践性等特点。从个性上说,在新闻道德理论研究中,它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较,新闻道德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强烈的政治色彩。新闻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对新闻报道行为的发生的特殊的规范意义。(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体现1、从发展的历史看新闻道德产生的时间晚,但发展的速度快。众所周知,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社会分工是职业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职业的产生又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必要条件。先有了社会分工所形成的各行各业,然后才有与一定职业的社会地

5、位、作用、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职业道德。中国新闻业的产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由于这一职业产生的时间不长,与之相适应的新闻道德产生的时间自然也比较晚。相对于“官德” 、 “师德” 、 “医德” 、 “商德” 、 “艺德”等古老的职业道德来,新闻道德还相当年轻。在中国浩瀚丰富的古代典藉中,可以分别看到古人对于 “师德” 、 “官德” 、 “史德” 、 “艺德” 、 “武德” 、 “医德”的丰富论述。但是,在中国近代以前的任何一部典籍中,很难发现有关新闻道德的论述,因为真正的新闻职业在中国是到近代才出现的。新闻道德虽然产生的时间晚,但是,其发展和定型的速度非常快。除了近代报人在办报时自觉地阐明报纸的道德

6、责任外,而且较早地出现了成型的记者道德规范。 1919 年,徐宝璜先生在出版的中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新闻学中专门列出的 “访员应守之金科玉律 ” ,可以说是中国新闻道德规范的雏形。而美国在1908 年,就出现了 由威廉制定的记者守则 。可见,新闻道德在职业教育中受重视程度及职业规范的出现之早,较之于一些古老的职业来,可谓是后来居上。这是新闻业值得自豪的事情。2、从地域和形式上看新闻道德受到全世界关注和重视,而且大多制定了成文的道德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多数是不成文的,没有什么明文的规定,而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生活和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职业习惯和职业传统,在一定

7、的职业集团中得到了公认,然后对人们的职业活动和职业交往发生调节和规范的作用。还有相当多的职业,除了在相关的职业道德著作中出现一些观点并不一致的有关道德规范的论述外,并没有成文的道德规范。新闻道德却是个例外。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从19 世纪以来,新闻道德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受到重视,而且, 20 世纪以后,很多国家陆陆续续制定出了明文的新闻道德规范。如美国的记者守则 ;日本的新闻伦理纲领 ;英国的英国报人道德规则 ;中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等等。还有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加拿大、土耳其、南非、巴基斯坦等许多国家都有明文规定的新闻道德准则。不仅许多国家有自己的新闻道德规范,而且,联合

8、国还制定了 国际新闻道德信条 、记者行为原则宣言 等全球性的新闻道德准则。像这样受到全世界普遍关注和重视的职业道德建设和道德规范的制定,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不是人为造成的,而是由新闻职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因为没有哪一种职业像新闻这样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有着更大的影响,也没有哪一种职业的道德状况对职业自身的生存发展有着如此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新闻已成为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对新闻职业的关注程度超过了任何一种职业。因此,新闻道德的建设不得不引起社会和职业自身的高度重视。3、从受传统道德的影响看新闻道德受“史德”的影响最深。虽然每一个行业

9、都各有各的道德,但职业道德之间又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和相互吸收的,这不仅是因为所有职业道德都与社会公德有关,都贯穿着社会公德的影响并融合了某些传统的与现代的社会公德的因素,而且由于有些职业在其职能、作用、劳动方式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这样,在具有某些相似点和共同点的职业之间,就必然会出现道德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新闻道德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与传统的 “史家精神”或称为“史德”的关系最为密切,犹如一对孪生兄弟,蕴有天然的血缘。三、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一一)新新闻闻失失真真CCTV2006 年度十大新闻图片获奖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经确认是一张合成照片。第一届“华

10、赛”金奖由滨日报记者张亮拍摄的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被确定为造假照片。湖南平江县电视台记者吴华散播发现“虎”的消息,经林业部门调查,确定是当地石牛寨风景区投资商伙同县旅游局局长、县电视台记者吴华和石牛寨景区负责人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不惜造假策划上演了“疑似华南虎”闹剧。武汉一家媒体曾刊出这样的报道:二桥上出演“跳楼秀”一男子浪费众人五小时 。文中说:“可能是因为感情问题,一名黄陂男子昨日在长江二桥上演了一幕长达五个多小时的跳楼秀,二十多人不得不为其浪费大量时间。 ”也许记者并不希望这位男子跳下去,但是透过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记者对当事人“耽误”了大量时间又没有跳下去感到失望甚

11、至非常不满。在时间与生命相比较这一问题上,记者没有准确掂量出二者孰轻孰重。事实上,这应当是一道非常简单的社会道德伦理题目。对于记者而言,5 小时的时间延迟可能是新闻的流失,但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5 小时的延迟却是起死回生的艰难历程。记者之所以将新闻置于个体生命之上,并非不知道生命之重,而是在潜意识中将新闻采写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当然,这其中不排除竞争带给记者的心理压力,但由心理压力而异化为记者极其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透过新闻报道文本暴露无遗。这种异化使记者将“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从清醒的意识中排挤出去。应当相信,记者并非不明白“生命高于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些记者感兴趣的仅仅是新闻事

12、件而不是新闻事件中的人。而且,记者轻薄痛苦、冷漠生命的对象多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这其中除了强烈的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之外,又包含有潜意识中的等级差别和歧视。 (这可以作为蔑视生命另写一个问题,此处可删除)2006 年广州“注水西瓜事件,新闻是这样的: “明明汁液很多,可吃起来却一点都不甜。 ”记者近来接到不少投诉,称所买的西瓜,瓜相不错,切开汁液也很“丰富” ,但一吃却寡然无味,有些甚至有股酸馊味,他们怀疑西瓜被注入了水。在某医科大学上班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她买的西瓜切开一看都是污红色的水,她取了样叫同事化验,这才知道西瓜被注射了红药水。对此,市场方面回应,不排除有不良瓜贩给西瓜注水,甚至红药水

13、,但这样西瓜容易变质腐烂,风险极大。 ”但是,事实上 8 月 4 日,国家质检总局出面辟谣:广州市面并没发现注水或药水西瓜,之前有媒体报道的“广州市面出现西瓜被注射红药水根本不能吃”哗众取宠,造成了广东?河南两省部分地区的西瓜卖不出去,而实际上给瓜注水如同“杀鸡取卵”,瓜农不可能做这样的傻事。国家质检总局获悉后,立即要求各地检验检疫机构对今年以来供港西瓜的检验检疫情况进行了调查,当年一至七月份共受理供港西瓜报检 1042 批 1.16 万吨,均经检验检疫未发现西瓜被注水或注射红药水等异常情况。值得回味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曾就此事采访作者本人:“你什么时候想出要作这样一篇报

14、道?”黄熙灯回答:“我买到一个西瓜,发现不那么好吃,就想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中央电视台记者又问:“那你报道中的杨女士现在在哪里?”黄沉默一阵答:“事情过得太久,忘记怎么联系了。”中央电视台记者再问:“那有电话吗,她电话号码多少?”黄再次沉默一阵回答:“忘记了。”据专家分析,根据生物学常识,往西瓜里注水或注射红药水不可能使西瓜的颜色变得更鲜艳,相反还会造成西瓜很快腐烂并带有异味,反而不利于销售。但不知为何,该记者却深信瓜贩会做这种傻事,简直难以理喻。而深信这种傻事的结果,却使开封市西瓜批发大市场西瓜价格跳水似地暴跌,一连五六天,没有往香港发一车货。一篇子虚乌有的报道,却让瓜农实实在在地蒙受了巨

15、大损失。作为有职业道德的记者和媒体,于心何忍?(二二) ) 内内容容低低俗俗温州某报纸曾报道:近日,20 出头的温州一富商之女出嫁时,除了豪华婚宴、200 多平方米的豪宅、轿车作嫁妆外,富商夫妇还“陪嫁”了一样特殊的“嫁妆”,在娘家服侍女儿 20 多年的保姆。此事在当地反响不小。就单凭“陪嫁保姆”这四个字,这个新闻就足以吸引数万人的眼球。 谁会看?读者会看,因为这是新闻,可以满足好奇;评论家们会看,因为这很可能是一个评论文章的切入点,可以获取批判灵感。谁最高兴?撰写此文的记者和编辑以及报社。记者和编辑对此文有“直接创意”,报社的发行量会因此而上升。谁最不高兴?保姆以及富商一家,甚至当地富商最不

16、高兴!因为已经有人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对于事件本身,目前引起的争论点在于:这种行为是否得当和合法合理。反对者认为,“陪嫁保姆”太过荒谬,和封建社会小姐出嫁陪嫁丫鬟的做法没什么两样,是“爱的扭曲”,表明温州某些富商彻底抛弃了对子女的危机教育;赞成者认为,陪嫁保姆和为子女买车买房一样,是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种方式。我的理解是,这只是雇佣保姆的问题,根本与“陪嫁”沾不上边。可记者却楞是“天才”地搞出“陪嫁保姆”。此保姆和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保姆一样,是一个拿着雇主工资、为雇主提供服务的雇员,所谓的“陪嫁保姆”只不过是保姆的工作地点由娘家变成了夫家。这样一种正常的雇佣关系怎么就被冠以“陪嫁保姆”之名,成了封建余孽,被人们竞相批判呢?吉林某报纸报道一则跳楼自杀的新闻时,竟然用了一则昨晚上演高空飞人的标题,在这里,根本看不到记者对跳楼自杀者的同情与惋惜,只有盲目的追求标题的绚丽,吸引读者眼球,给人一种蔑视生命的感觉。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1994 年的“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