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805908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历史选修练习题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新新课课程程标标准准历历史史选选修修练习题设计练习题设计专题四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内容标准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建议建议了解王安 石变法的 历史背景。1.了解了解王安石变法前北宋 社会危机的表现:“三冗” 、 “两积” 。 2.了解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 其失败。1.分析北宋中期“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的关 系,以及这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2.回忆必修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认识 到改革必须注意精兵简政,提高行政办事效率。归纳王安 石变法的 主要内容, 评价其历 史作用。1.1.归纳归纳王安石在“富国” 、 “强兵” 、 “育才”等方面 采取的主要变法措施。 2.评价王

2、安石变法的历史 作用。 3.培育以天下为己任,为 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1.依据教材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按“富国” 、 “强兵” 、 “育才”三个方面列成简表,培养知 识归纳能力。 2.通过史料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每项改革措施 出台的目的、具体内容、积极作用和局限性的 认识。 3.从“改革与发展”的角度,科学地认识和评 价王安石变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性练习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 (2004上海6)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 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却亏 1500 多万缗。 “民贫乏食”而反,造成 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3、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点拨: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经济衰退”的说法不合理;“农民起义”是 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兵力不足”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 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所以“吏治腐败”是统治危机的根源。 2.(基础题)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秩序 B先易后难,经济问题复杂 C赵匡胤是后周统兵大将 D北方游牧民族威胁中原 3.(能力题)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严重的最重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负面影响 C财政管理紊乱 D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

4、扰中原 4.(能力题) 宋史食货志记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 重禁莫能止”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吏治腐败 B北宋统治者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 C混战不休,农民破产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中引文的意思。题干中引文反映的是北宋中期土地 兼并严重的社会现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赵匡胤为巩固政权,曾经对功臣宿将兼并土 地采取放任态度。此题比较特殊,容易错选为 A。第 2 页5.(基础题)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是( ) A减轻徭役 B提倡农桑 C加强军事 D整顿吏治 点拨: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吏治不整。因此,改革

5、主要应针 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6.(创新题)辽宋间澶渊之盟使( ) 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贸易往来频繁,有利 于经济的发展 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 矛盾 A B C D 点拨:本题涉及对澶渊之盟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 盾的一面。又要认识到该盟约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一面。 7.(原创题)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 ) 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 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暴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腐败 A B C D 8.(能力题)北宋前期

6、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 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 ) A采取抑制土地兼并、重农抑商的政策 B减轻农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纵容土地兼并以便筹集军费 D力图搜刮百姓充实国库 9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中最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割据局面的是( )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 B用儒家思想束缚官吏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 D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10虽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说明( )A外患日趋严重 B立国政策发生变化C藩镇拥兵自重 D武人地位逐渐上升 11北宋建立后,首先集中军权,这主要着眼于( )A加强军事力量 B抵抗

7、辽的进攻C保障皇权的稳固 D镇压人民反抗 12北宋初年,宋太祖改革的作用是( )A有效地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B促进了国内各民族的融合C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的管辖 D加深了中原文化对边疆的影响 13(2004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 ,下列变法 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理财措施。首先搞清限定词“与解决这一问 题有关” ,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 ,再据变法的内容选择。 14(基础题)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是

8、( )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点拨:可以结合对题干中“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关键语句的理解来解答本题。 很显然这是一项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法令。 15 (基础题)下列措施不属于王安石教育改革内容的是( ) A科举考试设明经诸科 B将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的依据 C改组太学 D撰注诗义 书义 周礼义第 3 页16(能力题)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 B中小地主C农民 D皇室 17(创新题)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9、18(能力题)“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 B C D 19(能力题)王安石设想其变法的理财方针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 有( ) 清查逃避土地税的“隐田” 向享有特权的官僚地主征收免役钱 寓兵于农,减少军费开支A B C D 20(原创题)王安石变法中,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的是( )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A B C D 21(创新题)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 )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 C均输法 D募役法点拨:市易法规定:政府

10、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22(能力题)王安石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的利益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23王安石在对宋神宗谈变法设想时,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是( ) A开支过多 B土地兼并 C水利不兴 D生产过少 24王安石变法中,注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是( )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青苗法 2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了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

11、析题 1(能力题)阅读下列材料: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 黜陟,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迂。(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 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 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思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 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请回答: (1)范仲淹这一改革主张的中心是什么?是否得以实施?第 4

12、页(2)这一主张的实施效果如何?原因是什么?2(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瞻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专相, 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 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材料二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 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 材料三 (宋太宗)因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 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本朝鉴

13、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 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宋初 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3)材料二、四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价的?你认为应如何评价?3(能力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承平日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史卷 173 材料二 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伙强于一伙,天下祸患,岂不可忧?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100 材料三 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 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专厢兵。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田亩者惟老弱也。则吏方曰: “不收专兵,则恐为盗。 ”欧阳文忠公文集卷 59 材料四 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恐财匮力殚虏乘吾敝,将无从而制也。张载集丈集佚存边议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盗贼”指什么人?试从材料中找出“盗贼日多”的原因。第 5 页(2)材料三中北宋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