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804277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八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1、某班同学开展北京夏令营活动,在北京瞻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写道:“三 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你知道这句话所 涉及的历史时期吗?A 解放战争时期 B 抗日战争时期 C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D 民主革命时期 2、 如果你在网上或者生活中与尚不理解 1950 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原因的人 交流,你会挑选下列哪一最为恰当的表述向他说明呢? A 美国侵略了我国的友好邻邦朝鲜 B 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出兵 C 台湾乘朝鲜战争的机会反攻大陆 D 美国的侵略活动严

2、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3、某学校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活动,问下列英雄人物中哪些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来的, 你知道吗?黄继光 邱少云 狼牙山五壮士 邓世昌 ( ) A、 B、 C、 D、 4、1950 年1952 年我国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 A 农民土地所有制 B 地主土地所有制 C 集体土地所有制 D 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5、 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的重点是 A 重工业 B 交通运输业 C 轻工业 D 农业 6、解放(1949 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 90,实行公私合营后 的 1956 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 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3、 土地改革完成 B 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 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7、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出现在 A 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时期 B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19501952 年土地改革期间 D“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8、右边的宣传画与下列那一历史事件有关 A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西部大开发 8 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片 9、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的重心转移到 A 思想解放上来 B 民主法制建设上来 C 经济建设上来 D 组织建设上来 10、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 18 户农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

4、当年天遇 大旱的情况下,18 户农民辛苦干一年,结果喜获丰收。小岗村的其他 10 来农户受灾减 产。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A 旱情不一样 B 生产积极性不一样 C 生产工具先进程度不一样 D 土地贫瘠肥瘦不一样 11、1992 年,到南方视察,他所讲的一些话,后来统称为“南巡讲话” 。这 次南巡讲话主要是解决了A 特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冲突问题 C 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南方的落实问题 D 如何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和农民工的使用问题 12、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经常推出一些经典老歌和民歌,很受观众的喜爱。 你知道下列属于我国蒙古族经典民歌是哪

5、一首吗?A 阿诗玛 B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C 阿拉木罕 D道拉基1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分别成立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这个“特别”的 内涵是 A 政治上不直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 B 与原宗主国(英、葡)还有政治经济联系 C 香港澳门人的国籍不变 D 享有高度自治权,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 14、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这里的“妈港”是指 A 上海 B.天津 C.香港 D.澳门 15、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的两个民间团体开始对话,即后来的“汪辜会 谈” ,推进两岸经贸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是 A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 贸易往来平等互利的原则 C 和平共

6、处,互不干涉的原则 D 首先实行“三通”的原则 16、1957 年我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现在装备了近、中、远程和洲际导弹核武器, 发展成为一支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队伍。我国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 A 瞄准日本和美国领土 B 反击敌国空中的入侵 C 为台湾回归准备军事力量 D 实施核反击 17、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工作充满硝烟和艰辛,其主要原因是 A 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B 中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实力比较弱 C 我国在国际上基本没有朋友 D 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 18、 右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国参加联合国的创建工作 C 中

7、国参加万隆会议 D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18 题: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 在联合国大厦前19、2006 年 4 月,以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等 100 余家单位联合倡导的文明办网之 风在全国迅速传播,很快掀起了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潮流。我国有关部门也制订了全 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这些做法其客观因素是 A 青少年上网的人太多B 多数上网人的语言、行为不文明 C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健康的内容,也有不健康的内容 D 青少年要以学业为主20、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的名称是 A 东方红一号 B 风云一号 C 长征五号 D 神州五号 21、1971 年,杨振宁来到北

8、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杨振宁问道:“谁是中国的奥本海 默?谁是中国氢弹之父?”你学了这段历史,你认为是 A、袁隆平 B、钱三强 C、王进喜 D、邓稼先 22、1986 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下列属本法内容的是 A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适龄儿童、少年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C 学生早晨入学不得早于 7:00,晚上放学不得晚于 7:00 D 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去学生的所有学费 23、20 世纪 60 年代,轰动一时的历史剧武则天的作者是 A 老舍 B 巴金 C 曹禺 D 郭沫若 24、我国运动员夺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是在 A、1980 年莫斯科奥

9、运会 B、1984 年洛衫矶奥运会 C、1988 年汉城奥运会 D、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 25、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 年代看天上(的太阳) ,70 年代看墙上(的挂钟) ,80 年代看手上(的手表) ,90 年代看腰上(的 BP 机、手机) 。 这反映了 A 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 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 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 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二、读图识图题(每空 4 分,共 16 分)“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尼克松总统访华26、上(左)图反映的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请任意写出两项成就_、_。27、上(

10、右)是 1971 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的情景。这次访华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中,美国对台湾的观点是:_;70 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主要原因是_。三、材料分析题(第 28 题 12 分,第 29 题 14 分,共 26 分)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958 年 8 月前后 , 全国各地和各行各业的 “ 卫星 “ 令人眼花缭乱地腾空而起了。下面这几则 1958 年的新闻报道颇能体现当时中国农村的时代风采。新华社 7 月 31 日讯湖北长风农业社早稻亩产 15361 斤。新华社 8 月 9 日讯安徽高丰社试验田开放大红花 , 早稻亩产 16260 斤。新华社 8 月 12

11、日讯湖北麻城建国第一农业社出现天下第一田 , 早稻亩产 36956 斤。据人民日报 8 月 18 日报道广大农村大办农民公共食堂、托儿所、洗衣组、缝纫组 , 解放了妇女劳动力 , 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9 月 1 日 , 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记者康淮的文章徐水人民公社颂 , 文中的四个小标题如下 :“一亩山药一百二十万斤 ” 、“一棵白菜五百斤” 、“小麦亩产十二万斤” 、 “皮棉亩产 五千斤” 。文章的结尾是极热情的 :“唱不尽人民公社的优越性 , 颂不完人民公社的灿烂前程。徐水的人民公社将会在不远的期间 , 把社员们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 , 这就是那各尽所能 , 各取所需 的自由王国的时光。

12、”摘自陈永贵:毛泽东的农民请回答: 1958 年 8 月前后新华社的报道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什么现象?(3 分) 材料中说我国农村“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是指什么?(3 分)你认为材料中的徐水人民公社会把社员带向人类历史上最高的仙境 , 即“各尽所能 , 各取所需 ”的自由王国的时光吗?为什么?(6 分)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材料一 1978 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限制 , 当年就有 3 万人到大陆探 亲。 1992 年以后 , 每年回大陆的台胞愈百万 , 截止到 2001 年底 , 台胞来大陆投资、旅 游、探亲的累计达 2400 万人次。两岸间接贸易额达 2300 亿美元。2006

13、年 4 月 13日,台湾民党名誉主席连战率领 170 余人的访问团抵达北京参加两岸经贸论坛,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和不断扩大。材料二 中新网香港 2002 年 9 月 14 日消息 : 台北讯 , 陈水扁 ( 台湾当局领导人 ) 再 次明确鼓吹“ 一边一国 ”论 , 他甚至说 “一边一国” 论是台湾的主流民意。陈向媒体声 称 , 台湾“ 绝不会接受”大陆方面关于“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的说法。陈扬言 , 必须“ 清楚向外界说明 , 台湾绝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与大陆 “一边一国 ” 。2006 年 4 月 6 日,陈水扁又发表“七点结论”,包括要“积极开放,有效管理”两岸经贸政策,“确保台湾经济命脉,不能一味开放”云云破坏两岸交往。 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举出一两个例子反驳陈水扁“一边一国”的言论。(4 分) 根据材料一,你认为两岸经贸文化的交往的发展说明了什么?(4 分)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台湾回归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