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氧气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03885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制取氧气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取氧气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三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氧气(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舒雪晴舒雪晴一、教学设想:一、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案例章案例章节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三 氧气(第一课时)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在学习本单元课题二氧气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第 一课时)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催化作用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及工业氧 气的制取等,第二部分(第二课时)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2、教学思路与设计、教学思路与设计 (1)让学生通过分

2、组探究实验 25、实验6和添加实验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 试管中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然后通过对比、比较,得出催化剂的概念,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 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大致了解催化剂概念,把握催化剂概念中的关键词:“改变”、“化学性质和质量”、 “化学反应前后”等,了解催化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化学.技术.社会”内容:催化剂的作用。(2)通过 选择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室 27,学生大致知道从原料的易得,反应条件和是否环保等方面考虑,这 样进一步巩固了催化作用,并初步形成一在套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料、原理、装置、检验、验满的步骤。 (3)书写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文

3、字表达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对比化 合反应的特点,师生讨论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结论。(4)多媒体引入氧气的工业制法。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记住书本上几个具体的实验及相关结论,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进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强化对实验设计、实验结论的反思与评价,通 过氧气制取的研究初步形成一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为今后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氢气的学习铺 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实验室可用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及反应的原理、装 置、检验、验满方法等等。(2)初步理解分解反应,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4、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参加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取新物质的方 法;通过认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初步认识分类是化学常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催化剂的认识激发学生客观认识物质间关系的正确态度;进一步 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制取氧气方法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制取氧气探究材料 10 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火柴)、氯酸钾、高锰酸钾。 4、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上一讲我们学了氧气那么多的用途, 那么些我们如何得到氧

5、气呢?如何把氧气收集到 这个集气瓶中呢?教师举起一个集气瓶向学生展示,这样开门见山把学生思维一下子拉到本课题中来。通 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讨论对比,引入催化剂、实验室氧气制取的一般思路和分解反应的结论, 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从而达到本课是的教学目标。 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家都知道交流是教学和学习一种有效方式,是 一种多项信息互通的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查阅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通 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答、对话、理解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的探究 式学习活动。通过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沟

6、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探究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实验25和实验26探究双氧水分解产生氧气的现象, 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对比、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引导出催化剂概念,并选择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体验到制取氧气成功的喜悦。 总结反思总结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并用以 指导日后的教学。学完本节课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和反思。一方面,反思教材实验编排、实验药品、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失败

7、或过失的原因。如: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双氧水 和二氧化锰的试管中,木条也可能出现不复燃的情况;实验26后二氧化锰质量没有改变,课本仅仅用 一句话说明,课堂上可添加实验或将课堂实验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实验来说明;实验27中氧气是否由二 氧化锰受热放出等都值得进一步探究与实验。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 过程进行总结。本节课的特点是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和基本操作与具体实验结合,我们采用问题教学、实验探究 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氧气具有许多用途,那我们如何制 取氧气呢?并将氧气收集到集气瓶中呢? (教师展示一个空的集气瓶) 讲解实验室

8、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 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分组探究实验2-5、实验26实验次序和 物质(常温 下)用带火星的 木条检验现 象为:说明了:实验 1、双 氧水实验 2、二 氧化锰倾听、思考知道、记忆1、 木条不复燃,几乎无氧 气生成(氧气产生很慢)2、 木条复燃,有氧气生成 3、 木条复燃,说明室温下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培养学生观察 分析、比较能 力新课引入的问题情境实验探究双氧水 制氧气反应原理催化剂概念 回忆已知知识和方 法分解反应的概念总结反思教学质疑装置与操作实验 3、二 氧化锰和双 氧水实验 1 教师采用多媒体投影双氧水的有关 资料让学生阅读,让学生理解木条没有复 燃的真正原

9、因。 实验 3 当试管中无气泡产生时,可以重新 向加入少量双氧水,又有气体放出,(此 实验可反复几次,让学生感到二氧化锰永 远用不完,从而顺理成章地导出催化剂)板书过氧化氢 水+氧气讲解催化剂的概念强调反应速率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不 变和化学反应前后讲解催化剂的作用实验27 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 讨论: 1、为什么盛固体药品的试管口需向下略 倾斜? 2、试管内导管为什么不同伸入太长? 3、给药品加热时,为什么要先均匀加热 然后固定加热? 4、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为什么开始有 气泡产生时不能马上收集? 5、实验结束时,为什么必须先撤出水槽 中的导管然后再移开酒精灯? 评价对学生的

10、结论正确评价,重复正确 的答案 板书 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讲解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 化锰+氧气 提问上述三个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 同 讲解分解反应过氧化氢溶液遇二氧化 锰能分解生成氧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获取信 息的能力。理解、记忆、反应理解反握关键词:“改变”、 “质量和化学性质”和“化 学反应前后”理解 思考是否可用其他物质代替 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 的催化剂,阅读课本 P36 资 料 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手 笔记、动脑想 记忆、掌握 讨论、思考讨论,一人汇报结论,他人 补充、完善。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物质培养学生实验 兴趣和在实验 中发现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的理

11、解能力。调动了学生的 积极性、主动 性,激发了很多 中下生对化学 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 操作能力和严 谨的科学态度。巩固化学反应 类型的判断加热加热二氧化锰化学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在下列反应中 A、H2OH2+O2 B、CO2+H2OH2CO3 C、CH4+O2CO2+H2O 属于分解反应的有 属于化合反应的有 属于氧化反应的有 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氧化氢水+氧气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提问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是如何制取 的?(观看人教版进行教科书配套碟片氧 气的工业制法)小结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物理变化)布置作业课本 P40 1、2、4完成理解、记忆学

12、生观看碟片和阅读课本 P38-39 资料课本 P40 1、2、4巩固知识培养学生应用 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 能力及分析概 括能力,加深 学生对物理变 化和化学变化 的理解。巩固所学 内容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课题 3、 制取氧气 一、实验室制取氧气过氧化氢 水+氧气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催化剂 二、分解反应 三、工业制氧气三、教学反思:三、教学反思:1、反思教材,制取氧气这一课题在教材中的任务越来越重。在这一课题里除了突破催化剂和催化 作用,还要讲清讲透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装置,实在不太容易,但回避不是办法,只有教师精心设计 教学方案及媒体辅助教学,才能在此突破

13、催化剂概念,同时又强调一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又能 给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埋下伏笔。2、反思实验,实验的成功、失败常有一定的偶然性。对于无法看到明显实验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敢加热加热加热加热二氧化锰干反思的精神,因此在教学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无法得出正确实验现象时,想到了如何来面对这个问题, 在直接揭示答案,还是引导学生去阅读资料发现这对矛盾中,教者选择了后者;在教学二氧化锰作为双氧 水分解或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如何验证二氧化锰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时,为了避免浪费时 间而影响教学进程,采用了添加实验和将实验延长到课外的方法,这样做实验不受课本约束为了应付教学 要求而实验而是为了探究

14、实验结果,避免了灌输式教学而形成了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 果。 3、反思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确带来了教者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 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给学生探究活动,本课题中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与学生 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 习能力得以提高。 点评:点评:本案例内容涉及的是第一种物质的制取原理。通过对氧气性质的回顾,引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 内容,很自然。对实验室制取氧气过程各步的细节、注意点、原因等都作了详细的设问、分析、分组实验 对比和演示示范,引导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后进行理性思考,引出分解反应、催化作用、催化剂等的概念, 并与已学的分解反应、氧化反应作对比,最后对工业上用空气制氧气作了介绍和分析。本案例内容的编排 突出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对氧气制备实验的方法与过程有具体的感受,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操作 方法有切身体验,在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本质,规范实验各步骤的要求上作了安排,这此对以后学习其他气 体的制取、理解反应的本质很有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