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98903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5)第六品第一课科判偈颂内容梳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觀四百論句義釋龍樹密意莊嚴論義分為兩部分:前八品闡明修習名言真實性的瑜伽次第,後八品闡明修習勝義真實性的瑜伽。這兩者是方便與方便生的關係,也就是按照前八品的善巧方便,促進並成熟修行者的心,達到接近完善的程度,使其有足夠能力修習後八品,直接證得勝義真實之瑜伽。我們現在學習的是:明方便名言之真實性修習之瑜伽的次第也就是世俗諦部分,分四科:一、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二、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三、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四、方便生甚深分聞器淨理。第一科: 斷所知非理分之方便的瑜伽:對於一個大乘修行者來說,首先要斷除心相續中的錯誤見解,這些錯誤見解,主要歸納為四類,也就是對世間萬法常樂我淨的

2、顛倒見,這一科就是要對這四個顛倒見一一斷除,斷除的方法分為一、斷常倒方便之瑜伽;二、斷樂倒方便之瑜伽;三、斷淨倒方便之瑜伽;四、斷我倒方便之瑜伽。四科,分別對應前四品的內容。然後在世俗諦的第二科是證所取清淨分之方便的瑜伽;首先明瞭究竟涅槃之果的妙德,從而在心中生起希求之心;其次在因上按照大乘道的自性,進行修持。聖天菩薩從這兩個方面開演了第五品菩薩行品;接下來將要學習的是世俗諦的第三科:斷所斷雜染分之方便的瑜伽分為斷煩惱集 和 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先來看一下他們之間的關係救拔眾生的菩薩知道一切衰損的來源是輪回,因此需要為斷除輪回而精進。要永遠斷除輪回,則需要斷除輪回的因,也就是煩惱和業。所以菩薩

3、會將 要調伏的眾生安置於斷煩惱和業之上。本論中有關“ 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 ”的引導,就是第六品“斷煩惱品” ;而關於“ 斷有漏業集方便之瑜伽 ”的引導,就是第七品“離貪著欲財品”。我們現在學習第六品“斷煩惱品”斷煩惱集方便之瑜伽分三科:一、略明障治體性;二、廣明差別;三、結攝其義。聖天菩薩首先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然後從世俗修法的層面廣泛地闡明了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最後從勝義修法的層面,對這一品進行歸結攝義。丁一、略明障治體性聖天菩薩首先用一個偈頌,來簡略地闡明煩惱及其對治方便的體性。由樂增長貪,由苦增長嗔,若樂非苦行,苦何為苦行。頌文直解對於斷煩惱的方便,有些外道認為只能依

4、靠苦行。但這並非是實際情況。原因是,外道希望通過身體的苦行獲得樂,但這反過來又會增長貪欲【由樂增長貪】,而苦行時所受的苦,又將增長嗔恚【由苦增長嗔】。因此,外道所修的苦行和所受的樂,都同樣是增長煩惱的因。如果有人住於樂中,就認為不是在修苦行的話【若樂非苦行】,那為什麼住於苦中,就是在修苦行呢【苦何為苦行】?所以真正的苦行,並不取決於是在受苦或是受樂,而是能在斷除煩惱的方便上精進用功。得出的結論是只要能如理作意,保持正知正念,特別精進地對治自己的煩惱,那才是真正的苦行。接下來的廣明差別中,聖天菩薩就是牢牢抓住非理作意這個煩惱的主因,引導大家正確有效地對治心相續中的煩惱。丁二、廣明差別廣泛地闡明,

5、使明瞭貪嗔癡煩惱及其對治的方便。分三:一、示所斷惑相;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三、分說斷三毒之法。聖天菩薩先是引導大家認識到煩惱的體相,然後具體把煩惱和相應的對治方便對應起來,最後來分說斷除三毒的方便。戊一、示所斷惑相在斷除貪等煩惱前,需要先了知煩惱的體相,這和在消滅敵人之前,要先認識敵人是同一個道理。貪業能攝集,嗔業起鬥爭,癡業能增長,如風於大種。頌文直解貪的作用是攝集樂的受用,嗔的作用是導致不和與鬥爭,癡的作用是能增長貪與嗔,就像風大能使火大增盛,使地大堅固,使水大寒冷一樣。這一頌讓我們從 作用的方面 來認識煩惱的體相。那麼為什麼貪嗔癡煩惱毫無疑問是所斷呢?不會故貪苦,無助故嗔苦,無知故愚癡

6、,由彼不達彼。貪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生苦【不會故貪苦】,嗔心因為力量缺乏、無助而生苦【無助故嗔苦】,以及眾生因為不知取捨之相而愚癡【無知故愚癡】。又因為愚癡,不知道為什麼會生貪苦和嗔苦,這便是最大的痛苦,因為愚癡便不可能生起斷除貪嗔的念頭【由彼不達彼】。生起煩惱的後果,就是遭受痛苦,所以對眾生來說,煩惱對自己是有害的,應該予以斷除。這是從 過患來闡明煩惱的體相。那麼貪嗔癡煩惱應該同時斷除還是分頭斷除呢?這要看這三種煩惱是同時還是分別生起的。因此聖天菩薩繼續引導說:如現見痰病、膽病不俱起,如是現見嗔,與貪不俱起。頌文直解如同現見到水大種的痰病和火大種的膽病不可能同時生起一樣,如是也可以現見到嗔心與

7、貪心也不可能在心中同時生起。這是從 產生的次第 來觀察煩惱的體相。這樣就明白了所斷的貪嗔癡煩惱之相。接下來,聖天菩薩就教導大家与貪嗔癡煩惱對應的對治方法。戊二、明障治對應之差別具體把煩惱和相應的對治方便對應起來役貪如奴僕,不愛治彼故;敬嗔如事主,愛敬治彼故。頌文直解一位了知貪嗔煩惱特徵的阿阇黎,他在調伏弟子時,會把具有貪心的弟子像奴僕一樣役使,因為不敬、嚴厲是對治貪心的良藥。對於嗔心重的弟子,他會當作主人一樣去承事,因為愛敬是對治嗔心的良藥。對於愚癡者,則愛敬與不愛敬都要用到。這樣弟子在阿阇黎的呵護下,就會平穩、順利地進步,沒多長時間,煩惱就會減輕,成為合格的弟子。這是在講解根據 煩惱的特徵 來進行對治。另外,也可以通過知道一天中煩惱生起的時間次第 ,從而進行相應的對治。初時愚癡生,中間起嗔恚,末後生貪欲,每日三時起。頌文直解在早上,受前一晚上昏睡的影響,第二天起床時神志昏沉,睡眼惺忪,因此愚癡生起的比較多;(觀察身心現象 ) 到了中午和下午,因為工作勞累,以及饑餓,就會多生起嗔恚;(觀察嗔恚過患)到了晚上,吃了晚飯後,已經從疲勞中恢復,因此貪欲就會生起。(觀察貪欲過患)一天之中,根據身體的虛弱狀況,不同煩惱也會依次地生起。這樣了知之後,對煩惱就應進行相應的對治。一個修行人,在一天之中,就要針對這樣不同的情況,分別對煩惱進行對治,讓心不放逸,一直保持在正知正念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