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98848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_徐维波(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 5 白居易的造园思想与园林空间意象徐维波 韦 峰1 庐山草堂记 描述的是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在庐山香炉峰北所建的一个草堂。2 白居易池上篇并序 ,引自( 后晋) 沈晌旧唐书列传第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唐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南北朝之前,由于受早期园林服从宗教目的的影响和使用者身份地位的限制,此时的园林还没有成为一种与住宅相对等的居处方式而被人们广泛认同。到了唐代,由于禅宗的影响和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以及私家园林的兴起,使得这时的园林逐渐成为了一种以( 与正统居处方式相对等、 相补充的) 居住这一功能为基础的娱情适性的场所。在这一根本性质和功能发生了重大改变的场所中,园林中的人与园林

2、中各要素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上述这种变化,直接体现在这时的园林已经由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礼仪性场所变成了一个以闲、静等概念为特征的平淡、内倾的特殊居住环境。当然,这一特殊环境的形成需要有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手段来支撑和满足它。唐代诗人白居易(7 7 2 8 4 6 年)在这种园居环境的形成和园林设计概念的系统化上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在白居易传世的大量诗作中, 庐山草堂记1 和池上篇2 这两篇文章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造园思想和在其审美偏好指导下的一整套的设计手法。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逐一分析。1 、园林的整体空间意象池上篇所记之履道里园, “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

3、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履道里园这样一个全新的居处环境中,水的面积仅次于建筑而成为园林中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开阔的水面成为整个园林景观的主体。 庐山草堂记所记述的庐山草堂与履道里园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只是一个由三面山体围合而成的居住小环境。但在这个环境中,占据其中心位置的仍然是草堂前宽阔的平地、平台以及水池,从草堂向南望去,这一环境的主体仍是平静的水面。这样的空间格局与履道里园疏朗、平远的空间格局是基本一致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履道里园中,大面积的水面中间并没有设置假山,只有三座有分有合的小岛以桥相连,而庐山草堂前的水池中连小岛也没

4、有。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说明,象征着海上三神山的“一池三山”的园林格局,在此并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唐代文入园已经离早期园林的宗教氛围越来越远了。另一方面,这种空间格局又是与白居易心目中想要营造的符合“平远”的山水画特征的园林空间意象相吻合的。平静、悠远,中间没有遮挡物的水面不仅让整个园林显得空旷和平缓,形成了向纵深延递过渡的空间层次,使观景之人能够“极目之旷望”3 ,而且还使得园中人的情怀也悠远起来。在这两处特殊的居处环境中,水面成了园林构成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白居易在园中欣赏的乐声也是与其悠远的情怀紧密相关的, “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

5、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 ,颓然自适,不知其他。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 ,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于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曲未竟,而乐天陶然已醉,睡于石上矣” ,白居易在履道里听到的是“声甚淡”的琴声,弹奏的是“韵甚清”的秋思曲,还有声随风飘或凝或散的霓裳散序以及“水香莲开之旦”的鹤唳。在这里, 秋思曲是柔美婉转、意境深远的古琴曲, 霓裳散序则是唐代大曲霓裳羽衣曲中最为舒缓、娴雅的一段,它们本身所蕴含的意境与园中的气氛是和谐的,能够充分表达园主人心中的意境和情思。其次,这些乐器的特点也是符合园林整体风格的,如管、磬、弦、琴等。尤其是琴,明代朱权所辑的神奇秘谱中说, “然琴之物,

6、圣人制之,以正心术,一百一十六 ,文中所记之园是他在洛阳东南隅的履道里的终老之宅。3 郭熙林泉高致 2 6 君子修养之物” ,琴成了读书人每天生活修养的一部分,所以古人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更重要的是,纯净、悠扬的琴声极为适合表达深远的意境,因此,音乐同水面一样,很自然地成为白居易园林中的一个必要的构成要素。其次,这种大面积平静的水面所形成的空间意象又是平淡的,这种平淡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园中色彩的协调统一上。大片水面所呈现的青色构成了全园色彩的基调,同时,它又与水边茂密的竹林所呈现的绿色相呼应,共同营造了淡雅的园林环境氛围特征。白居易这样做,不仅有其营造园林特殊氛围的需要,而且还有其人格

7、上的特殊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青”常常与“清正” 、 “清廉”相连,而人格上的“清正”往往与淡泊的人生态度相呼应。当具有了相对淡泊的人生态度时,才能拥有超脱一切的心境和悠远的情怀。这也许就是白居易在其仕宦后期受禅宗影响所一直追求的“识分知足,外无求焉”的人生境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白居易的园林中,以水面为中心,各种造园要素相互呼应、相互支撑,共同形成了以“平、淡、青、远”为特征的一个完整的园林空间意象。2 、园林中的建筑如果说白居易建造园林的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适合其恬淡生活的居处场所的话,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把其中的建筑拿出来分析一下。白居易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到的园林建筑类型有:粟廪、书库

8、、亭、台、堂等。从这些建筑来看,它们都是一些为了满足士大夫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建筑,这些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正如白居易所说, “虽有台,无粟不能守也,乃作池东粟廪。 ”又曰: “虽有子弟,无书不能训也,乃作池北书库。 ”又曰: “虽有宾朋,无琴酒不能娱也,乃作池西琴亭” 。从贮存生活必需品的物质层次上的需求到读书会友、听琴等精神层次上的需求,都有相应的建筑类型与之呼应。可以说,有了这些建筑,白氏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和活动才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庐山草堂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开间茅屋,但它同样也涵盖了士大夫日常基本生活起居和读书、抚琴、观景等内容。可以说,园林中建筑类型的相对丰富与完

9、备是园林成为“适性”场所并能够使使用者“终老乎其间”的必要条件之一。而此前的园林,由于营造目的的不同似乎只强调与宗教祭祀或游乐活动有关的建筑类型,缺乏对日常生活活动展开的关注。到了白居易这里,他通过自己的造园实践,为园林功能的转变与新的园林空间格局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至于园林中建筑的具体型制和装饰做法, 庐山草堂记中有较为系统和详尽的叙述。如: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也;敞南甍,纳阳日,虞祁寒也”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其型制是简单的,仅仅能够满足一些生活起居的基本要求。 “三间两柱”这样的建筑坐落在这样一个山间的平地上,其尺度也是

10、适宜的,没有过分夸大的人为痕迹、草堂内部的装饰则是: “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己,不加白。 阶用石,幂窗用纸,竹帘帏”4 。从中可以看出,其装饰是简洁的,用材是朴实的。这样的处理手法,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但另一方面,更多地是与白氏当时的心境和个人审美偏好相联系的。在贬斥江州之后,白居易游历了庐山众多寺院,倾心佛禅,此时的他对于名利、士宦已无意再顾念,能够在东林寺附近的虎溪边上结一草庐,乃是他其时其境的心愿。正是基于这样的心境,白居易对于草堂的型制和装饰做法,就会很自然地采用“中和”的方式。所以,这种相对简朴的建筑装饰做法是由园主人淡泊的心境和追求平淡的生活态度所决定的,同

11、时,它又是与白居易园林整体风格相呼应的,建筑构件上简单的白色和木原色能够很自然的与园林中其它元素在色调和风格上取得一致。让我们再来看一下白居易园林中建筑内部的家具陈设, 庐山草堂记中说“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从“木” 、 “素” 、“儒” 、 “道” 、 “佛”这些字眼,我们可以看出,草堂内部并没有什么华丽的摆设,有的只是满足读书人日常起居的生活必需品和修身养性的物品,这里和履道里园一样,书和琴是必备的。由于当时的文人们在这种园林中不再进行如狩猎、祭祀等外向型的活动,而更多地转向进行关注内心世界的活动,因此,这些变化也相应的在园林建筑内部的家具摆设和物品陈设

12、上有所体现。3 、园林中的其他元素园林中的一些其他要素的选择与运用对园林整体空间意象的形成也是极其重要的,它们对于整个园林系统的完整性起到了补充和支持的作用。读池上篇时,我们可以发现,履道里园中其他一些造园要素都是与他的生活历程密切相关的,如,天竺石、华亭鹤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得到的;太湖石、白莲、折腰菱和青板舫是他从苏州带回的; “粟千斛、书一车” , “管磬弦歌者指百”是他任刑部侍郎时的所得。因此,他这个园子真正成了“三任所得,四人所与,洎吾不才身,今率为池中物矣”5 。在这里,白居易可以4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2 7 通过观赏、把玩这些与他往昔生活相联系的物品,追忆他的过去,寄托他的性情。同时

13、,他对这些造园要素的选择与其个人偏好有关,正是这些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造园要素,使得这个园子成了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符号体系。下面,我们就对白居易园林中其他造园要素的运用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唐代园林中对于石的欣赏与运用还没有达到深入和系统化的程度,园林用石的种类比较少,其布置方式也只是散布,还没有采用叠掇的做法。从池上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履道里园中所用的石的种类有:天竺石、太湖石和青石,尤其是园中的两块太湖石,是他任苏州刺史时在太湖岸边发现的,其石“孔黑烟痕深,罅青苔色厚” 6 ,这也是我国对于太湖石运用于园林的较早的文献记载,它对于后世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同时,也正是由于太湖石奇特的形态、黝黑的

14、色彩,以及长满青苔的苍老感切合了白居易心目中的园林的整体意象,因此,他一直把太湖石列为园林观赏石类之首,说: “石有类聚,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徒次焉。 ” 7 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把太湖石布置在自己的宅园之中,是经过整体考虑的,是“平、淡、青、远”的园林整体空间意象形成的必要补充。另外,在白居易的园林中,华亭鹤、白莲、紫菱、青竹等造园要素因其在人格意义上的象征价值,而在园林整体意象的塑造上起着独特的作用。鹤是被作为与白居易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部分,甚至被作为 “贞姿” 、“高性” 8 的朋友和伙伴而被养于园中的。白莲、紫菱、青竹等植物也是白氏所喜爱的,尤其是白莲,从白居易游览东林寺的白莲池后写下

15、的 东林寺白莲 9 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超越世俗之美的白莲倾注了无限的仰慕和喜爱。在履道里园的水池中,在庐山草堂前的方池中,或者在浔阳官舍内的小池中,都有白莲的身影。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白居易的园林是一个能够满足他日常生活活动展开的居处场所,其中整体空间意象的营造,各个造园要素的选择与运用,包括色彩、声音的设计等,都是以他的个人审美偏好为基础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元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相互呼应。特别是对于园林中水面的处理,他结合其他造园手法,创造了一种整体以平视为主,内倾、阴柔的空间意象,为宋以后文人园简淡疏雅的风格的形成与确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经过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16、的漫长发展,到了初唐时期,已经逐渐地演变为与正统居处环境相对应的生活场所。这一场所与人深层次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当白居易把“物我两忘” 、 “颓然自适”的生活状态作为对日常生活超越的基本形式的时候,才真正使得园林与正统的居处环境在精神层次上处于同等的地位。也就是说,在白居易那里,园林与住宅一样,已经成为在日常生活中全方位地使自身与宇宙融合为一体的手段。( 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王鲁民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 1 杨之著,韩结根注洛阳伽蓝记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 0 0 1 2 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 9 9 7 。 3 李浩唐代园林别业考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 9 9 6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 9 9 9 5 乔建中中国音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