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半个世纪后的优雅转身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797989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公园半个世纪后的优雅转身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山公园半个世纪后的优雅转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公园半个世纪后的优雅转身(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5月14日 星期六责编:阿果视觉设计:彭晓光8视觉清晨,中山公园的环山路上,几位 健步的市民匆匆而行,经过记者身旁 的一位女士对其同伴由衷叹道:“与其 去健身房,不如来这里享受免费的大 自然。” 其实,我们脚下的这条缓跑道还 承载着一段爱情佳话。 根据已故本土文化专家高民川先 生的考证,1947 年, 将当时一片荒芜 的烟墩山改造为中山公园,工程可谓 浩大,最为艰巨的任务便是迁坟开路 和兴建环山路。对家乡的公共事业,中 山华侨如同当年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 一般义不容辞。建园筹委会常务委员 张深为建园筹款一事远赴美国,第一 时间拜访了他在美国三藩市的姻亲林 灿。林灿慷慨解囊,认捐了修建环

2、山路 的全部经费 7000 元。公园筹委会也将 这条路以林灿儿子林耀辉与张深女儿 张爱绯两人名字各取一字,命名为“辉 绯路”,并请了当地著名的文人汤龙骧 书写碑记。可惜,高民川生前偶遇过的 石碑如今已不见踪影。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称华侨乃 革命之母,在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公 园”的建设也离不开华侨的身影。 除 却美国华侨富商林灿所捐资辟建的环 山路,建园之初的两座石坊也出自旅 墨归侨林根的捐资,而与阜峰文笔古 塔相邻而立的“中山纪念亭”则是由中 山县著名华侨团体中山海外同志 社发起筹建。当时民国政府将中山公 园作为宣扬孙中山思想的社会教育场 所,孙中山思想也贯穿于园林建筑设 计之中。该亭东面

3、檐挡镶嵌着“中山纪 念亭”的字匾,但见西面的字匾为孙文 字迹的“天下为公”,南北两面则是“博爱”。 而鸟瞰整座中山公园, 其选址也 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孙中山尊贵地位 的空间设定。 它的所在地烟墩山因其 前身为古代烽火堠而得名, 一旁的孙 文西路至今仍是老城区最为繁华的商 业地带。其实,早在 1931 年,石岐的商 人便眼光独到地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 的潜在价值, 从而集资在烟墩山西北 角兴建了娱乐场, 并建有纪念孙中山 先生的八角凉亭, 亭内四周还贴有当 地名人张丕基、谢文光等诗文,颇为风 雅。可惜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建筑年 久失修,最终沦为历史尘埃。抗日战争 胜利后, 在此兴建公园的呼声又再度

4、 响起。 新中国成立后, 中山公园地位不 减,其前后有两座牌坊,上面的“中山 公园” 四个大字出自中山籍革命老前 辈欧初之笔, 他曾在中山沦陷时期和 解放战争时期在五桂山领导革命斗 争,在当地德高望重。 如今中国有多少中山公园?2002 年 12 月,在武汉中山公园的倡导下, 全国 20 多家中山公园的代表齐聚武 汉,成立了中国“中山公园联谊会”。 根据该组织的统计,目前中国包括台 湾在内共有 40 余座以“中山”命名的 公园。它们或有着古代皇家园林的前 身、或奠基于“民国”时期,也有的是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作品,从高雅的音 乐殿堂、肃穆的历史纪念馆,到市民 的游乐场所甚至公共交通枢纽,形式 多

5、种多样,但不变的是对孙中山先生 的敬仰与追思。据称,全国 30 多家中 山公园已将联合申报 “世界文化遗 产”列入计划。中山公园: 半个世纪后的优雅转身文 记者 廖薇 图 记者 缪晓剑 孙俊军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一系列纪念活动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作为孙中山故乡的中山,亦有相当多的纪念地。其中,位于孙文西路旁的“中山 公园”便曾经是一个富有政治色彩的纪念空间。 民国期间,一股中山公园建设高潮席卷全国。中山则是此次运动的首倡者。可惜,几经波折,“全国第一个”中山公园的设想最终流产,但在华侨的大力支持 下,烟墩山上的中山公园终于在1948年建成。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老公园几经沉浮,现已

6、褪去政治色彩,成为周边居民最为亲切的休闲健身场所。从公园高 处望去,四周一片森林,难怪周围的居民都说,这里是难得的“城市绿肺”。 年过半百的公园一度残败。但经过2014年的整体改造后,近日故地重游,我们不仅惊喜地发现:此地萧瑟不再,但清幽依旧。游园指南新改造并没有抹去公园原本的自然野趣。由 于公园道路随山势起伏,所以各处景观分区并非 一览无遗,平铺直叙,有时,你需拾级而上,才能 发现另一处的精彩。如西北端那座并不起眼的四 角亭,它被高大的树木环抱着,尽管靠近凤鸣路 入口,置身亭中却只闻林语,让人不由静心,只欲 拂卷逍遥。而在视野开阔的篮球场,你可遥见周 边旧城区建筑的屋顶。一旁的观众席延续了原

7、球 场的阶梯,整洁的新席位上方仍是野草蔓延的旧 台阶,犹如神来的闲笔,颇有趣意。近期走访,我们发现,经过新的改造,公园道 路之前的破损坑洼处还原平整。花岗岩的登山台 阶。阜峰文笔的周围新建起儿童游乐场、篮球场、 乒乓球广场、健身广场和林荫小广场,大大提升 了公园的运动功能和活动空间。昔日建筑的断壁 残垣发展为可供游客避雨、 休息的长廊或亭台, 同时增加了灯光照明、 方向标示和路边座椅,为 游园者提供了方便。环山路上的以黄线标示的缓 跑道以位于光明路的北门出口为起点,每隔一段 路程便标记上相应的距离。 跑道两旁树如华盖, 苍翠逼人,前来锻炼的人络绎不绝。之前有报道 称,环山主干道本欲改为沥青路面

8、,但遭到市民 反对,担心暑热时烫脚。如今保留原样,改造者对 民意的尊重可见一斑。 从政治色彩的纪念空间, 到休闲康体的公众乐园,中山公园的转变,正印 证了亚历山大 加文公园:宜居社区的关键书 中所提及的观点: 公园是发展中的人造艺术品, “不仅要有可爱的景观, 也要有反映当时美学潮 流的艺术品,它们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愿景转化 以及公共政策目的。” 对老石岐的记忆中,这里更多被提及为“烟 墩山”。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老去。 上世纪 80 年代, 中山城区内没有多少公园 可供游玩,它便成为我家接待亲友的必备景点之 一。感受完孙文西路两旁的特色建筑和商业繁 华,来到中山公园的牌坊前,长长的台

9、阶,往往激 起孩子的竞赛心理。童年时代的我和小伙伴总爱 展开一段小跑,气喘吁吁,一路嬉闹,不知不觉间 忘却了疲累。 透过山路两旁的枝丫,可窥见孙文西路古典 的背影,但好胜的孩子一心想着烟墩山上的最高 点“阜峰文笔”。 这座由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的香山知 县蔡善继创建的七层八角、仿阁楼式砖塔,至今 仍是中山的文化地标。塔的北端放置有一门清代 古炮,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它便是城中重要的 报时器。据说每逢正午时分,炮声远至大涌、环城 都能听见。耕作于田间的农民听闻便收工吃午饭 了,民间俗称为“晏昼炮”。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 1958 年, 沉寂数年后,2008 年石岐区举办的首届 休闲

10、文化节上,鸣响的“晏昼炮”又再度勾起一代 人的回忆。 自 1983 年 9 月 30 日的古塔修葺工程竣工 后, 古朴的面容在霓虹灯的点缀下容光焕发,从 此,深蓝夜幕下玲珑剔透的“宝塔”成为石岐夜景 的点睛之笔。 烟墩山上最为庞大的登高人流在重阳佳节 呈现。有数据称,每年此时约有 2 万人次前来登 高望远。老石岐把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看作 “转运日”,因此当日从早到晚都有以求“转运”的 登高者。我在翻阅中山档案后得知,上世纪四十 年代, 重阳节上的烟墩山还有纸鸢纷飞的情景, 如当时流行于石岐的重阳节童谣所言:“九月九, 去登高,戚(扯、放)高纸鸢(风筝)望天流,滞(衰)运 流晒(清)好运到,

11、长命富贵步步高”。那时的登高 者大多携带方形风筝在登高处流放, 以示流尽 “衰运”。这显然早已不符合现代人文明登山的要 求,自然而然遭到淘汰。 重阳登高的热潮一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 中山消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才复燃。一 衰一荣, 也对应着人们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 转变。 每逢农历九月初八晚 9 时一过,烟墩山便被 人山人海所淹没。2012 年的重阳之夜, 我亦身临 其境感受了它的壮观。但见并不宽敞的园道上挪 动着密密麻麻的人群, 朝着宝塔的方向前进。为 了安全,管理者增加了保卫,并将登山线路临时 划为单行。在灯火通明的山上,在此起彼伏的人 声中,在弥漫着汗水咸味的空气里,我身不由己 地随着人流上行,那种感觉已完全不同于童年时 代的闲游。它犹如一场仪式,热闹,庄严。环山跑道建成,离不开海外华侨的支持重阳登高时 阜峰文笔璀璨夜公园小景。几经变迁,长长的 台阶依旧是人们熟悉 的模样。在大树下读书。阜峰文笔的周围新 建起 儿童游乐场、篮球场、乒乓球 广场、 健身广场和林荫小广 场,大大提升了公园的运动功 能和活动空间。中山公园影像录公园慢时光清晨,中山公园的环山路上,几位健身的市民在跑步。对老石岐的记忆中,这里更多被提及为“烟墩山”。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老去。当年修公园时立的石碑。“晏昼炮”成了艺术品。修葺之后,容光焕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