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97373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解释(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博学慎思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明辨笃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译文:多方面、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认真的向人请教,慎重地进行思考,明确的分辨是非,诚心诚意地彻底实行。除非不学它, (学了就一定要会) ,学了还不会,决不罢休;除非不问(问了一定要懂) ,问了还不懂,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分辨, (分辨就要弄清是非) ,分辨不清是非,决不罢休;除非不去实行, (实行就要一心一意得做

2、到底) ,实行得不彻底,决不罢休。别人学一次就会了的,我就是学一百次也要会.;别人学十次就会,我就是学一千次也要会。确实能按照这种精神去做,即使愚笨的人也一定能聪明起来,即使意志薄弱的人也一定能坚强起来。 (PS: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为人与为学的统一。 也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博学” 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

3、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学的第一阶段。“慎思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 “慎思”是“博学”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不思不能学以致用,不慎思不能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不思只会简单地照搬,不能创新知识;而光靠苦思冥想,往往会2流于空疏。 - “审问”、“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

4、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不畏权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辨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辩”为第三阶段。“笃行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 “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践行“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班训,我们要“博学”,学习本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通过“慎思”,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所以,以“博学笃行”为班训,并非只取“博学”和“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以“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