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94736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329.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大制度创新力度(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提高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 提高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 常州市政协城乡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常州市政协城乡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为了总结推广我市城乡建设领域制度创新的经验,不断提高我市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今年以来,我委在顾森贤副主席带领下,组织部分委员并邀请部分市民主党派负责人,就“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城乡建设现代化水平”这一课题,先后到市建设局等 9 个部门、金坛市等 4 个地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建领域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城乡建设领域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克

2、难求进,把握发展优势,以制度创新冲破资金、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涌现了一批典型范例。 (一) 统筹协调,多要素组合,加快了城乡建设进程 (一) 统筹协调,多要素组合,加快了城乡建设进程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市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规划空间布局和项目建设时序,统筹城乡各种1资源要素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关系。通过有效的统筹协调,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加快了城乡建设进程。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加强了规划引领作用。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加强了规划引领作用。规划是龙头,是一个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以

3、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全局,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市委市政府始终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龙头,加强城乡规划统筹,引领城乡全面发展。一是修编了全市城镇体系规划。从统筹“城乡一盘棋、规划一张图”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分割的局面着手,构建出全市统一的“常州中心城市两个中等城市中心镇和若干一般镇中心村”组成的城镇体系规划。二是修编调整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紧紧抓住推进特大城市建设、世界制造业向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转移、我市行政区划部分调整等战略机遇,统筹考虑,提出了规划构建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崭新理念,描绘了常州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宏伟蓝图。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分区规划、各类专业规划,为城

4、市建设提供了依据。三是编制了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和计划。根据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科学划分建设时序,根据市政府先后出台的两轮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要和20082010 常州城建行动计划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城市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2、统筹利用各类建设资源,在项目实施中节约了建设成本。2、统筹利用各类建设资源,在项目实施中节约了建设成本。针2对建设项目多,工程量大、资源需求多的现状,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城乡项目建设的统筹力度,科学安排各类基础设

5、施的建设时序,实行资源互补,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土地资源,节约了工程资金。以公路建设为例:在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的宁常高速公路建设中,就采用交通建设与环境修复并重的运作机制,在 2833 亩滆湖湖底取土 370 万M3用于 30 多Km的道路路基,既减少了至少 3000 亩的土地挖废、又支持了滆湖水环境综合整治,节约建设资金约 5 亿元;又如运河南移改建项目需挖掘土方 1853 万M3,如果单纯安排地方堆放,至少会“压废”土地 1万多亩,由于贯彻了“路航工程联动、交通水利兼顾”的原则,运河开挖土方被综合利用于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和其他项目,同时节约“挖废”土地 1 万多亩,两者统筹实施,节约了 2 万

6、多亩土地,节约建设资金 10 亿元。这种做法得到了国家交通部、省交通厅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并将在全国范围推广。 3、统筹三者关系,实现了建设、发展、惠民共赢。3、统筹三者关系,实现了建设、发展、惠民共赢。我市在城乡重点项目建设中,无论是前几年实施的“八路八口”绿化工程,还是今年的 30 个重点工程建设中,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统筹建设、 发展与惠民的关系, 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和所涉村(居)民建立透明互动的协商、 协调机制, 注重依法维护当地政府和村(居)民的合法权益,整个建设过程都得到当地政府和所涉村(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市的各项建设得以又好又快地顺利推进。由于建立了以民为本、

7、透明互动、带动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调动了城乡各3方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不但工程进展顺利、工程质量优良,而且拉动了当地经济建设,老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4、统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秩序。4、统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改善了城市交通环境秩序。城市交通是城市运行的命脉。为解决出行难、乘车难、停车难问题,多年来市政府从缓解城市交通上作出稳步推进、分阶段加快建设的重大决策,确定 20032005 年为“构筑骨架、沟通南北、畅通环路、完善路网”阶段;20052008 年为“贯通南北通道、加密路网配套、增加停车设施、启动快速交通”的阶段,在城市道路建设上,市政府协调多个部门力量,实施“长计划、短安排

8、、多组合、快实施”的统筹建设机制,在项目建设推进中实施项目组团决战,并配置建设一批高架道路和停车场,极大地提高了城市交通建设效率和通行能力。到 2007 年底,以由青洋路、G312 市区段、西环二路和城北干道组成的城市外环线,以龙江路、长江路、青洋路等组成的南北主通道的城市骨架道路基本建成,实现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大跨越” ,形成了一个路网合理、路况优良、通畅便捷、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为使城乡居民共享建设成果,按照构筑“高效、便捷、准点、舒适、人性化”的综合公交网络体系和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要求,开辟了公交专用道和延伸城市公交运营线路;以“村村通公交”为目标,大力推进城市公交体制的调整

9、和城乡各类公交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区 1864Km2范围内实行公交线路全覆盖,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出行。去年全市公交出行率达到 23%,常住人口平均乘坐频率达 60 次/人年。年客流量达到425973 万人次。特别是主城区快速公交线路的运行,更加方便了城乡居民的出行, 现在快速一号线系统的日客流量已超过 10 万人次, 2008年五一节一天的公交客流量就达 147 万多人次。 (二)集约运作,多元化筹资,不断化解了城建资金紧缺矛盾(二)集约运作,多元化筹资,不断化解了城建资金紧缺矛盾 建设现代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两轮常州市城市建设实施纲

10、要和正在实施的20082010 常州城建行动计划所确定的建设内容,预测投入资金约 900亿元。面对这巨大的资金压力,仅靠单纯的负债经营是不能持久的。为此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想方设法,以多元化融资争取资金、以经营城市聚集资本、以运作资源增值资本来破解资金难题,用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对外争取市场份额以充实资金总量、对内集约运作城市资源以提升资源价值来突破瓶颈制约,不断化解建设资金紧缺的矛盾。 1、综合统筹的平衡机制,多方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综合统筹的平衡机制,多方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础设施建设是要花大钱的。2003 年以来,我市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242.25 亿元,相当于

11、同期五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的 26.8%。这么大的资金量,要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是不可能的。面对巨大的资金困扰,交通建设部门突破纯粹依靠政府投入的模式,创新思路,实行综合平衡机制,以地方政府资金作引导、资源运作为依托、上级扶持为补充,建立了运作政府划拨土地、收费站收费权质押贷款、项目经营权出让、大项目争取进部省计划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渠道,广泛筹集和吸收各方资金参与交通建设,为交通可持续发展5提供了资金保障。比如,运河南移改建就争取到部省资金支持 19.68亿元,占运河建设资金总量的 59.64%。 2、用市场化方式经营城市公用设施以聚集资本。2、用市场化方式经营城市公用设施以聚集资本。近年

12、来,我市不断推进公用事业改革,逐步改变供水、排水、燃气的经营方式,通过产权和经营权的转换,将沉淀的资产转换成流动的资金,支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公用事业的改革,改变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负担,实现了政府管理方式和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在政府严格、有效的监督下,企业提升服务、控制成本、强化市场意识的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公用事业的投资力度和发展速度均有了大幅提升。如借助“西气东输”的机会,对城市燃气实行市场化经营,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约 7.5 亿元;将城北污水处理厂的经营以“20 年特许经营权”的方式转让出去,就获得了 1.68 亿元的资金。 3、城市土地资源经营增值,充实

13、城市建设资金。3、城市土地资源经营增值,充实城市建设资金。城市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将引导和制约着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在国家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严峻形势下,我市通过“统一征地、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出让、统一地价管理”的新型管理机制和“先做环境后出让”的新型操作程序,不但使城市土地效益大幅升值,而且也推进了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像红梅公园敞开工程、横兴弄危旧房改造工程、常澄路改造工程等等,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仅红梅公园周边的土地增值,就为红梅公园改建平衡了约 4 亿元建设资金。由于发挥了土地资源管理创新的作用,20076年市本级的土地出让合同净收益达到 33.4 亿元,带动了

14、其它社会资源的整合,一批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和现代化的工业企业脱颖而出,在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建立建设投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4、建立建设投资平台,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了缓解城建资金供求矛盾,2003 年市政府先后成立了城建、交通、民防三大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以经营城市资源为手段,以重点建设项目为载体,利用市场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政策引导,多主体参与,加大城乡现代化建设力度 (三)政策引导,多主体参与,加大城乡现代化建设力度 城乡建设覆盖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多、建设的周期长、投入的资金大,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和支持。多年

15、来,我市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政策引导,改革政府大包大揽的建设模式,采取政府与市场联动、市内与市外并重,制订了一系列激励、鼓励政策,调动多方积极性参与建设,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制订共建共赢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1、制订共建共赢的政策,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建设。我市在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不停步,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经营、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革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模式,制订了共同投资、共同得益、共建共赢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推行工程项目或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参与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由上海城建集团、上海大众公用事业集团以和模式参与建

16、设的外环路、长江路、高架路等项目建设,既加快了城市道路建设进程,又缓解了城市建7设资金压力。 2、制订投资奖励政策,鼓励投资者增建人防设施。2、制订投资奖励政策,鼓励投资者增建人防设施。人防工程是国防设施,应当专建专管。针对人防工程“建设难” 、 “管养难”的情况,我市创新政策,积极引导并推进人防工程建设和管理。一是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收益”的原则界定依法多建的人防设施和具有人防功能的民用建筑物的权属,并以此进行产权登记,享有相应的权利。二是对完成依法配建任务以外多建的人防工程,既享受政策性规费减免,又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补贴。三是建立以产权单位为主体的管养责任制,按照产权承担管养责任,设立人防工程维护和管养专项资金,由人防主管部门进行统一的管养。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了人防工程由“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到 2007 年底,在依法配建指标以外多建的人防工程项目有 31 个,建筑面积超过 19 万m2。 3、制订互惠互利的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绿化建设。3、制订互惠互利的政策,引导社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