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85544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对儿童泥塑认识上几点误区的思考【摘要】机械地模仿、只强调技能技巧、作品模式化,重视创作的结果是人们对儿童泥塑认识上的几个错误认识,本文分析了这些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调整措施,力求使人们走出儿童泥塑学习的误区 ,真正实现孩子“玩泥”的本意。【关键词】儿童 泥塑 误区“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手中握住一团泥,对他来说是多么的轻松、愉快。可作为一名陶艺教师,往往会目睹与之相违的一幕幕: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准备“创作”时,旁观的父母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关爱,提醒他们“你应该先到陈列架前去看看,选一个照着样子做”;当孩子正聚精会神地“创作”时,父母们又时不时地“指导”一下

2、,“你这个瓶口歪了,那儿太毛糙了”;当孩子兴高采烈地举起手中作品,给父母看时,大人们又会说:“这是什么呀?”“你看旁边的小朋友做得多像呀”。其实,家长们的言行,客观地说明在儿童泥塑的认识上,人们存在一定的误区:1 1、机械地模仿。、机械地模仿。模仿是一种基础训练,可一旦它成为唯一的手段,成为孩子们每次创作的绊脚石,就变成了“灌输”。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他们总是把精力放在某种表现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这种形式去创造,其结果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自由空间被限制以及主体性逐渐丧失”。儿童玩泥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它不同于书法、写字:给它样式照本临帖,通过上百次,甚至更多次的重复接近完美的范字。玩泥的过程

3、,是一次次的演变细化,不断地求异、求新,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以说儿童玩泥是无“怎样入门”的,更无需“入门”后的循规蹈矩。2 2、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培养。对某些家长来说,似乎学习泥塑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就是“完成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技能毕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学生只注重技能的学习,那么,学生掌握泥塑制作技能后,就不知如何进行艺术创作,不会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感受。3、作品模式化,缺乏创造性思维。、作品模式化,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创作作品尽管数量多,但题材也较为单一。不少家长或老师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从“无”到“有”地做出一件泥塑作品就是培养了创造力,事实上这是远远

4、不够的。目前很多在大人指导下的泥塑作品缺乏孩子的个人面貌,看不出孩子的情感与体验。这主要是因为大人把自己的一些观点和要求一概而论地把它移植到孩子的泥塑创造上,忽视了孩子的个性。4 4、重视创作的结果。、重视创作的结果。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十分注重孩子在泥塑学习中学到了什么东西,但衡量的标准很单一,往往是孩子会做什么,做得像不像,是否合乎规范。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果教育论。针对以上存在的几个误区,我们的泥塑教学应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1、改变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法。改变以临摹为主的教学方法。儿童美术教育家西泽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不教的,让儿童自己去注意,自己去创造,儿童的思想是很

5、宝贵的,我们不要把成人的见解注入他的脑海里,什么希腊雕刻,什么罗马名画,都不应该给小孩看。”因此,在他指导的学生中,低年儿童的作品相当卓越。我个人觉得指导儿童的泥塑创作,问题不在于要不要临摹或模仿,而在于临摹或模仿的性质是否适合儿童。若以临摹为主,用它代替一切,儿童的创造精神就发挥不出来。如有些家长,把别人的泥塑作品拿来,让孩子不假思索地照着做,这样机械地模仿就会使孩子的审美思维产生极大的惰性,也会使他们的审美区域变得非常狭窄。儿童泥塑的魅力在于创作主体尚未意识到任何理性的束缚,他们只是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所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表现。他们的泥塑创作往往是在理性

6、与非理性,意识与潜意识交感融混的状态下进行的。儿童凭感情和认识进行创作的同时,也揉进了对生命的疑虑和理解。儿童这种创作状态仅靠模仿为主的教学是不可能达到的。在指导泥塑的活动中,应要求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对较好的创意萌芽,家长或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它逐渐提升与成熟。2 2、鼓励艺术表现,挖掘儿童创作潜能。、鼓励艺术表现,挖掘儿童创作潜能。儿童玩泥和制陶充分表达儿童本身特有的思维、认识和自我表现,是人类原始的个性情感的宣泄和流露。在儿童泥塑的领域里,很少有理性、逻辑的成分,更多的是他们的直觉表现。我们越是关心人类经验的基本问题,就越发觉到儿童陶塑与远古人类陶器的亲近,以及它与原始艺术、

7、民间艺术,甚至现代艺术的某种相似。回想成人对儿童的指指点点,恰恰是对他们创造潜能的抹杀。儿童拙朴的造型之所以让人心动,正是因为其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感情,展示了他们积极的创作本能。但随着年龄的增加,逻辑思维的发展,这种创造性的想象力反而衰弱褪色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要让学生把学到的技法、知识用来创造自己的美,鼓励孩子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应该做一个引导者,带领孩子步入艺术的殿堂,要真诚地同学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意见,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但技巧尚不成熟的学生。3 3、因材施教,鼓励孩子个性发展。、因材施教,鼓励孩子个性发展。学生是教

8、学的主体,要想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力,就要因材施教,尊重他们的审美个性。正如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在泥塑创作的实际指导上,可以以实践为契机,带动孩子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尽量让他们走出去主动的觅食,丰富自己的创作感受,积累创作素材,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这样不仅能避免造成偏食、厌食和消化不良的情况,而且学生在觅食的过程中也得以锻炼并增强自身的生命力和生存能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的天资、个性和激情。4 4、淡化结果教育,重视过程教育。、淡化结果教育,重视过程教育。泥塑作品不像数、理、化练习题只有

9、唯一答案,它难有标准答案。如:欣赏一件泥塑作品,就像人们阅读小说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表达对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在孩子的作品中发现的每一次不同的见解,都应该予以肯定;在孩子提出问题时,提供的都应是参考性的材料,目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的理解。儿童泥塑的创作过程几乎可以从任何一个局部和细节,诸如凹凸、隐显、机理、质感和点线面的积累,堆积、捏造、切割当中,感受到每一次心灵的颤动,对泥性语言的塑造和升华。可见过程之重要。以上有关儿童泥塑认识中的几点误区,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偏颇之处,恳请指正。主要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阿恩海姆美著: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智贤 著: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杨景芝 著: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人民美术出版社作者黄华高该文获 2002 年度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论文评比三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