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

上传人:sha****g00 文档编号:37785402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31 大小:60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梵志寓言诗表述策略与义蕴抉微(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20 期 第 1-31 頁 2010 6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王梵志寓言詩表述策與義蘊抉微 淑貞 摘 要 本文以唐代詩僧王梵志為研究範圍,旨在考察其寓言詩之表述方式與意 蘊,主要分從二方面,一是從敘述策觀察,探究王梵志以詩歌負載白話俚 俗之內容,使原本為士階層抒情言志的詩歌向庶民宣導的通俗詩歌動的軌跡, 其表述策有用語、設譬、取象方式之運用;二是從佛教義觀察,其從哲 學佛向世俗佛動的脈絡,示現在俗諦之闡述有:體悟世情,安 頓生命、去除我執,悟死生之教義; 真諦之闡述有:以空義,滅絕相、 以夢為喻,汰除物象、佛性本有,無須外求等教義之闡發。次,王梵志寓言 詩之美感效能

2、,分從作者表意、詩歌示意、者釋義三面向述,最後再歸結其 意義所在。 關鍵詞:關鍵詞:唐詩、寓言詩、王梵志、詩僧、佛學 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20 期 壹、問題提攝 中國寓言發展可約簡概括為五期,其中有三個高峰期,分別是先秦、唐宋、 明清三時期。先秦以諸子寓言為主,迄唐代始有文人專於寓言之創作,韓愈 (西元 768-824)、宗元(西元 773-819)之精心撰述,再附於政治教化 或思想專書中,以獨篇章形成新的書寫形式,蔚成中國寓言史上的盛事,然而 同樣在唐代,除有散文寓言之外,同時也是寓言詩的高峰期,從初唐王績(西 元?-644)、王梵志(約西元 590-66

3、0)、寒山(西元 740 前後在世)1、陳子昂 (西元 661-702)等人,到盛唐張九齡(西元 763-740) 、白(西元 701-762)、 杜甫(西元 712-770)2諸人,再到中晚唐,有禹錫(西元 772-834)、元稹(西元 779-831)、白居(西元 772-847)、張籍(西元 765?-830)、賀(西元 791-817)、杜牧(西元 803-853)、義山(西元 811-858)、秦韜玉(西元?) 等人,在豐富的唐代寓言詩當中,可以管窺中國寓言詩的發展,至唐代可謂蓬勃 富盛,尤其是寓言詩幾可成為一種新的次文觀察,職是,唐代寓言詩是一個 可入的新研究面向。3 本文以唐代王

4、梵志詩歌為研究範圍,主要是因為:一、從中國寓言發展史 觀之,唐代為第二個高峰期,寓言散文之研究已有顏瑞芳先生之中唐三家 寓言研究4,寓言詩之研究,尚無措意者,而王梵志詩歌凡三百九十首,甚能 表述寓言詩之獨特風格,藉此可沿波討源,上探先秦漢朝,下窺宋元明清之 脈發展。二、從創作觀之,唐代為中國詩歌高峰期,含初、盛、中、晚四期, 是詩人最多、寓言詩創作亦最多,以唐代王梵志為研究範疇,可勾稽寓言1 有關寒山之生存時代,有二種法,其一主張寒山為初唐人,據源是宋本寒山子詩集記載得云:豐干禪師、寒山、得者,在唐太宗貞觀中,相次垂跡於國清寺。又 書前有丘胤之序,氏為貞觀人,然清人余嘉錫考證丘胤之序為偽作;然

5、氏之序雖為偽 托,卻可能有真實的部份。其二是主張寒山為中唐人,據是太平廣記卷五五寒山子 條引仙傳遺云:寒山子者,知名氏,大中隱居天台翠屏山。據項楚推,寒山 早生活乃是空白,有待研究。寒山詩注(京:中華書局,2000 3 月)前言 的部份,頁 1-5。雖則寒山時代未可考知,然而在詩歌史上,逕把寒山歸屬於初唐時期,如 曰剛中國詩歌變史(台:文津,1987)初唐隱派指出寒山為西元 740 前 後在世,冊下,頁 277;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第三章將寒山繫 於王梵志之下,頁 136。考究其因,乃因王梵志及寒山、得等人之詩歌風格相近,故學者 述時將其歸屬一。 2 陳子昂為初唐過渡到

6、盛唐之詩人,白、杜甫則為盛唐過渡到中唐詩人,然文學史咸將陳子昂為初唐,而將白、杜甫為盛唐,因其生存世代而序次,而逕以其詩歌成就與風格為 盛唐。曰剛中國詩歌變史、許總唐詩史等書。 3 攸關中國寓言詩之變,可看淑貞表意示意、釋意:中國寓言詩析 (台:仁,2007)第一章緒,頁 8。 4 顏瑞芳中唐三家寓言研究為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83 博士文。 王梵志寓言詩表述策與義蘊抉微 3 詩在初唐之發展情形。三、從詩歌傳統觀之,寓言詩可視為新文觀察,寓言 詩之寄託是否與傳統比興寄託相應暗合?表現手法與內容與一般詩歌有何 同?故而探勘王梵志寓言詩成為研究唐詩的新觀察點。本文基於此,擬以王梵 志詩歌作為研究初唐

7、寓言詩的起點,探王梵志寓言詩,可知其表意模式與傳統 諷諭精神是否相承接?其創作技巧與比興寄託之技法是否相鉤?或各有特 質?並開展相關題之研探,以知王梵志寓言詩在唐代詩歌之文學方位,作為觀 察唐代詩歌的新面向。 貳、王梵志歌詩衍與寓言詩定義 唐代詩歌可擘分為初、盛、中、晚四期,其中初唐詩歌承接朝綺靡風氣而 ,根據曰剛中國詩歌變史所述,將王績、王梵志、寒山、得、豐干 等置於隱逸派。許總唐詩史則將初唐分為二期,第一期是朝遺緒,其中承 襲期,有宮廷詩人虞世南、褚遂、許敬宗、上官儀等人,政治家詩人有王珪、 魏徵、百藥、世民等人,民間詩人有王績、崔信明、陳子、王梵志、寒山、 得、豐干等人;第二期為唐音初建

8、,其中自期,有宮廷詩人、四傑、陳子昂、 文章四友、佺期、宋之問、希夷、張虛、張等人。至於張松如主編之隋 唐五代詩歌史,初唐詩則有世民、宮廷詩人、四傑、宋、陳子昂, 而未及王績、王梵志及諸僧人。 承上所述,初唐之詩人如上所,而初唐僧人之寓言詩以王梵志為主,至 寒山、得、豐干等人因生卒詳,學者通常與王梵志諸人同於初唐詩僧。 王梵志之詩歌在唐代廣為傳,甚至到清代敦煌即發現至少有三十五種寫 本存,然而,隨著時代遞衍,王梵志詩歌似乎被人遺忘,甚至全唐詩未收 隻字片,直到清代敦煌寫本被發現之後,才引發新的研究熱潮。5攸關王梵志 之生平,最早記應推晚唐嚴子休(馮翊子)所編寫的桂苑叢談史遺當中 之敘寫6,然而

9、事涉怪誕,無人信以為真。至於大杰中國文學史、曰剛5 根據唐代白話詩派研究(成:巴蜀書社,2005 6 月)第三章王梵志所云,王梵志之詩歌在宋人筆記當中仍有讚譽之辭,但是到明清則幾乎被遺忘,全唐詩則隻字 其詩。該書,頁 109。由是可知,王梵志歌詩在傳過程中,形成斷層。 6 桂苑叢談(台:藝文印書,1966)云:王梵志,衛州陽人也。陽城東十五有王德祖者,當隋之時,家有檎樹,生癭大如斗。經三,其癭朽。德祖之,乃撤其皮, 遂一孩兒,抱胎而出,因收養之,至七歲,能語,問曰:誰人育我?及問姓名。德祖具 以實告:因而生,曰梵天(後改曰志)我家長育,可姓王也。作詩諷人,甚有義旨,蓋 菩薩示化也。這有關王梵志

10、的話傳,頗怪誕經,但是潘重規則以為王梵志是棄兒被 王德祖收養。敦煌王梵志詩新探(漢學研究四卷二期,1986 12 月。馮翊子攸關 王梵志的傳,其實前有所承,在氏春秋本味、藝文聚卷八十八引春秋孔演 圖、華陽國志卷四之中皆有似收養的話傳,是知這種敘寫模式,是中國人對出生 凡者的建構。 4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20 期 中國詩歌變史則將王梵志(約 590-660),為隋末初唐人,歸為初唐隱 逸派,與寒山、得、豐干四人同為初盛唐有名詩僧7,其詩歌內容之意義,據 雲溪友議卷十一,玄上人所云:或有愚士昧學之,欲開其悟,則吟以 王梵志詩。8,或如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云:或其跡而適性,一時間 警策群迷,志公、傅

11、大士、王梵志之9。由上可知王梵志之詩歌,是佛教徒 用開示或警策群迷之作品。在今存輯的王梵志詩中,有一首以閱王梵志詩 為悟世情的詩歌:家有梵志詩,生死免入獄。有益事,且得耳根熟。白 紙書屏風,客即與。空飯手鹽,亦勝設酒肉。(卷,頁 754)揭示閱 梵志之詩,可免除入地獄之苦,何以然?蓋言是否真有益處,只要在屏風書 寫梵志詩歌,朋友,即共相言該詩,就算貧寒以鹽拌飯,亦勝過酒肉常設 之美味佳餚。由此可知,其詩之生活化與入俗化。 目前王梵志詩歌傳本有:一、巴圖書館有王梵志三殘卷;二、敦 煌掇抄殘本一卷等,而目前學者重新勘定、校注者有朱鳳玉王梵志詩研 究、項楚王梵志詩校注二書,為提供學界研究王梵志之重要

12、典籍。由項楚 校注之王梵志詩校注凡有七卷,共收 390 首詩歌10,王梵志詩歌雖然卷帙眾多,然內容思想,顯有矛盾,可能非出於一人一手之作,或是前後期思想互有矛 盾。項楚在王梵志詩校注前言指出王梵志詩歌,非一時一人之作,因為前 後思想矛盾、駁雜,應為一群僧侶及民間知份子集體創作,附掛在王梵志名下11。吾人以為矛盾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因人示教、因材施教,佛教法時,往往因開示對象同、情境同而有同的開悟方式,此乃方法門;其二是 同作者接受同的教義,彼此之間互相牴觸矛盾卻共同彙入王梵志詩歌當中。由 是可知,它可能代表初唐時期,於民間的詩歌,後歸編為王梵志詩。討王 梵志詩歌,是以王梵志為核心,將相關的詩

13、歌附掛在他的名下。準此,我們能因王梵志生平傳、詩歌傳、內容思想駁雜等,而否定 王梵志詩歌 的意義, 事實上,它代表一群作者可能是初唐人的集體創作,而統稱為王梵志詩。 7 有關寒山生平時代,注之明。據孫昌武寒山傳與寒山詩考證,推定其活動時間為大到元和間,約 750-820 間。項楚寒山詩注頁 18。而寒山、得、豐干常相提並 ,乃後人因其同為天台國清寺的三隱編有三隱集(京:中華書局,2003),故常 並。 8 雲溪友議(台:廣文書局,1971)。 9 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1999)1279 冊。 10根據唐代白話詩派研究指出,王梵志詩歌可分為四大系統:其一、三卷本;其二、一百一十卷本;其三,一

14、卷本;四、篇。請該書頁 118-9。 11項楚在王梵志詩校注前言中指出,王梵志詩中即使是佛教觀,亦有扞格矛盾之處,如有淨土信仰者,亦有大乘空宗的般學。故揭示:王梵志詩是干無名白話詩人作品總稱, 主要應是一些僧侶及民間知份子。頁 4-12。 王梵志寓言詩表述策與義蘊抉微 5 本文所引用詩歌以項楚 王梵志詩校注 為主,輔以朱鳳玉 王梵志詩研究 下冊之詩歌,二人之詩互有出入時,茲以項楚之校注為主。12 又,研究之初始有幾項基礎必先釐清:其人、其書、研究之進等,作 明如下:其一,有關其人部份,由於王梵志之生卒詳,本文作生平考證, 而逕以前人研究成果作為述基點。其二,有關其書部份,以項楚所編王梵志 詩校

15、注作為研究之版本,再細証其版本問題13。其三,進王梵志寓言詩之 探究與述,首先就形式探究寓言詩的 藉事寓 之敘寫策及其表述方式; 再探究寓意之義內容,最後統整歸納王梵志寓言詩之美感效能及其文學史的地 位。 判寓言詩為研究之基點,在判之前必先定義寓言詩。寓言之定義包 括廣義與狹義二型,廣義寓言是指寓言式,也就是寓意多元化、難定 一,與一般寓言之於合破譯有別。狹義寓言是指合於有寄託之故 事即是。本文界定寓言詩的特質在於藉外言之,也就是有簡短故事或情節或 物象託譬,再加上有寄託之意義即是。至於所表述的故事或情節或物象,只要有 託寄即可,未必具備完整的故事或情節。14言之, 寓言詩是以詩歌為載體,以寓言為敘寫技巧,也就是有寄託的故事或情節之詩歌。寓言詩與比、 興之,在於: 寓言詩:以某故事喻示某一道或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社会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