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7785278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太原十二中 王晓芬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和内容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国防 建设与外交成就中的第2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 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 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 地位和作用,为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 今国际事务。2、教学目标 课标依据: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 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知道

2、万隆会议 ,理解“求同存异”方针。 过程与方法目标: 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建 国初外交政策的背景,提高读图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上自主形象的确立,是经过了与国际帝国主 义的干涉和破坏进行坚决斗争的结果;感受周恩里非凡的外交 智慧,形成正确的人生观。3、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处理方法:用材料、图片等资料创设情境,通过自学和小组合 作,运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感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 议的内容、意义等。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 国的指责攻击。 处理方法:通过补充新中国

3、建国初外交形势图,引导学生 分析美苏两国对待新中国的不同态度,引出新中国实施“一边 倒”的外交方针。万隆会议上面对指责,通过问题创设历史情 境,体会周恩来的机智和伟大。 4、设计思路龚自珍说“预知大道,必先知史”;美国一位史学家说:“ 史学家不是预言家但他能借过去发展而将现代事件的过程作 合理可靠的评价,也因此可以窥知未来”历史学最高层次的 社会功能就是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这也是 我在教学中所一直追寻的教育理念本课中,我利用当前中菲 矛盾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学习这段历史,从历 史中寻求解决方法,最后分析中菲矛盾的出路二、说教法1、学生参与程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通

4、过导学提纲鼓励学生 自主学习基础知识。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意义,万隆 会议的基本知识等2、合作探究法:教师引导对重难点问题提出探究方向让学生共 同参与,如求同存异的含义3、问答式教学法: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提问不同层次的学 生,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三、说学情学法初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历史知识, 他们对新鲜的的事务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缺乏主动性。世界史也 没有学习,一般不会将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中国外交方针的制定和 调整联系起来。 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 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论从史出

5、 ”“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开展课堂讨论,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历史。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目标 根据导读提纲,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合作探究,知识拓展 本课小结,目标检测导入新课出示2012年4月以来菲律宾和中国对峙的事态进展: 2012.4.10菲律宾海军企图在南海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抓扣中国渔民双方 随后发生了对峙。 4月22日菲律宾外长罗萨里奥措辞强硬地宣称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声索“毫无 根据”,呼吁东盟国家针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新一轮挑衅表明立 场”。 4.24作为缓解事态的表示,中方主动撤回了两艘船只,但菲方

6、在派出同级 别海警船进行换班外,还增派了一艘环境监测船。黄岩岛对峙期间,菲律 宾与美国在临近中国领海的巴拉望海域举行了代号“肩并肩”的联合军演 。 4月27日消息,菲律宾外交部27日宣称,菲方将暂停与中国就黄岩岛问题展 开新的外交对话,直到中国驻菲大使馆将双方的协议信息“真实地”传给 北京。提问:今天中菲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必须诉至于武力吗?历 史上中国与邻国也有这样的矛盾,当时是如何解决的?从中是 否可以借鉴?今天我们来学习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学习目标v1、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是什么。v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内容和 意义。v3、知道万隆会议的时间、特点、内容。v4、理解周恩

7、来“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 、含义和作用。(根据课标和学情制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导学提纲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怎样的外交形势?奉行什么样的外 交政策?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有何影响?3、找出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性质和会议主题。4、周恩来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 “求同存异”?“同” 和“异”分别指什么?有何作用? (可以相互交流)5、什么是“万隆精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以学为主。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全方位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呈现出动态和谐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建交国家与美国共同封锁中国的国家新中国建国初期外交形势图建国初,我国外交面临怎

8、样的形势?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 事包围示意图(补充图片,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初所面临的国际形势, 理解“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签订南京条约 签订辛丑条约 巴黎和会不平等不平等 不独立不独立 无自主权的屈辱外交无自主权的屈辱外交(通过对比,认识到民族利益、国家性质、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的 外交政策)中印边界问题1914年,英国殖民者片面从 中国西藏划出印度(英国殖民地 )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段边界, 即“麦克马洪线”,面积9万多 平方公里。此后,这一地区成为 中印两国关系的焦点地区。1947年印度独立后,不仅继 承了英国对中国部分领土的侵占 ,而且进一步侵占大

9、片领土 ,于1953年扩展到“麦线”。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区并不 像西藏大多数地区一样,而是充 满了降雨与肥沃土地,价值很大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应该是哪项内容?为什么?只是适用于处理邻国之间的关系吗?举例说明与今天提倡的什么理念相吻合?(通过追加的几个问题,帮助学生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加深 对意义的理解。同时联系现实,体会到历史与现实、课本与生活是紧密 相连的,提高以史借鉴的能力,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内涵。)巴基斯坦发言人:我认为: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 ,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伊拉克发言人:我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三股扰乱和平和谐的国际性势力, 而

10、第三股就是共产主义,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我们要 号召非共产党国家认真对待共产主义危险的严重性。泰国发言人:我认为:中国成立傣族自治区使我们泰国受到颠覆活动的威胁。 中国“没有宗教自由”,“利用国外1000多万华侨的双重国籍搞颠覆活动” 。让我们来看一下总理是怎么说的假设: 1、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2、中国代表团对一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该说啥 好呢?(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体会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面对 困境所表现的聪明机智,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

11、异”。周恩来 精髓:求同存异思考:“同”和“异”分别指什么?(通过补充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论 从史出的学习习惯,进而突破难点。)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 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 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 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 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同: 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 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 我

12、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 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求同和团结。异: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过渡语:万隆会议7天,留给历史这样一组数据:168小时中,总理合计 睡眠只有13小时,共参加了16次会议,进行了10次会谈,举办了15次招 待宴会。今天当我们以大国之位崛起于世界之巅,当我们在上海以主人身 份欢迎世界时,我们不能忘记这位可敬的人,不能忘记他求同存异的智慧 。如果你想了解周恩来,推荐英国人迪克威尔逊周恩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对学生进行智育、德育、情感教育、审美 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大纲”。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受 益最大化,也是我们历史教师的责任。

13、让学生感受到今天中国国际地位的 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合作探究 知识拓展1、对比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谈谈你的认识。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存在哪些道理?请你为解 决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海域争端提出一些建议。(探究题既要立足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 生的答案只启发不评价,以免束缚学生思维,不管结果如何,学生 能讨论、能思考、能发言就是收获。在畅谈中结束本课,让学生有 学有余味的感觉。)本课小结:本课主要学习了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依据板书进行归 纳和巩固。学完本课,我们要掌握五个一:一个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个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

14、则一次会议:万隆会议 一个方针:求同存异为此做出贡献的一位伟人:周恩来(通过小结,帮助学生将本课知识条理化,掌握本课知识框架,同时培养 学生归纳基础知识的能力,落实课标。)结束语:建国初,周总理带领中国人一次次摆脱困境,开创了中国外 交新局面。后来,中国又处于美苏夹击的困境中,中国外 交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到了70年代,中国又是如何走出困境?下节课我 们将继续学习。板书设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49年与苏联等17国建交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政 策当堂检测1、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的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A.和平外交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 D.四项基本原则 2、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当时是为了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3、下列与周恩来有关的外交成就和外交活动是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出席万隆会议 出席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出席日内瓦会议 A B C D 4、说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55年4月18日,由缅甸,印度,巴基斯坦等五国发起的 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中国代表团提出各国间不同 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并不妨碍各国间的求同和团结。在 各国代表的努力下,会议就经济,文化合作,促进世界和 平等问题达成了协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的 宣言。材料中反映的是什么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是谁 ?他提出什么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文 中那句话体现了这一方针?太原十二中 王晓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