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785243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大集结(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选择题 1.如果实验没有说明用药量,液体取用的最少量为 A.0.5mL B.1-2mL C.5mL D.5-6m 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用 100mL 量筒量 2mL 水; B.直接在量筒内配溶液; C 用嘴吹灭酒清灯;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要在试管口的正上方 3.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A.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 B.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C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D.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 4.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水沸腾产生大量水蒸气 B.木材燃烧 C.钢铁生锈 D.黑火药爆炸 5.固体物质受热变成气体或有气体生成,这种变化A.是物理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

2、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C.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6.下列各组变化中,均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 蜡烛受热熔化、镁带燃烧、玻璃破碎 B. 铜生锈、水结冰、钢锭抽成丝 C.木材制成桌椅、车胎放炮、木炭燃烧 D.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煤燃烧、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7下列生产中属于化学工艺的是 发明指南针 造纸技术 烧制陶瓷 火药的发明 青铜器的制造 A、 B、 C、 D、8.不小心将酒精灯碰倒在桌上燃烧起来,合理简单的灭火措施是 A.用水冲灭 B.用嘴吹灭 C.用湿布扑灭 D.用泡沫灭火器扑灭9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将块状固体放入直立的试管内 B

3、.加热试管里的药品时,要先使试管预热 C.用胶头滴管吸取并滴加试剂后,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D.用药匙取固体药品后,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11.当汽车油箱泄露时,采取的应急措施首先是A.亮灯查找泄露源 B.打开车窗,严禁一切火种C.洒水吸收汽油 D.报警说明情况12.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变成白色固体 D.最终消失13.下列属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能使食物腐烂 B.氧气能使钢铁生锈 C.氧气能供给动物呼吸 D.氧气能液化成淡蓝色液体14.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 5.3 克(1 克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时磕码和药品 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药

4、品的实际质量为 A.5.3 克 B.5.1 克 C.4.7 克 D.5.4 克15向量筒中注入水,俯视读数为 20 毫升,倒出一部分后,仰视读数为 12 毫 升,则实际倒倒出来的水的体积为 A.小于 8 毫升 B.大于 8 毫升 C .等于 8 毫升 D.无 法确定 16.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取 3.3 克食盐,称量时指针若左偏,此时应该 A.增加药品 B.减少药品 C. 增加砝码 D. 减少砝码 17. 1998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 、波普尔(英) ,以表彰他们在理 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 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

5、变化。下列说法正确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 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 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18.下列词语中的颜色与物质本身的真实颜色无关的是 A.红色塑料盒 B.绿色食品 C. 黑色炭粉 D. 金 黄色金子19课本中有一副画,其中的内容是一只小鸟和水中的鱼生活在一起,制作这 个鸟笼子的高分子薄膜材料具备的性质是 A.绝热 B.透气 C.透水 D. 导电20下列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有 试管 集气瓶 蒸发皿 量筒 烧杯A. B. C. D. 1使用材料的变化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下列用品的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 制得的是A铁器 B石器 C塑料器具 D青铜器 2

6、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这一理论的是 A.门捷列夫 B道尔顿 C拉瓦锡 D 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水蒸气 4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A烧杯 B锥形瓶 C试管 D量筒 5氧气对于人类而言非常重要,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的密度小于空气 B鱼可以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 水 C氧气无色的,液氧也是无色的 D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6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 B医用的生理盐水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 D雪碧饮料 7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A二氧化硫、二

7、氧化氮、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 气 8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等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9实验桌上因酒精灯打翻而着火时,最便捷的方法是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用沙土盖灭 D用泡沫灭器扑灭 10在铁丝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铁丝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 D生成黑色固体 11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 条分别插

8、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 分别是A氧气、氮气、空气 B氮气、氧气、空气C空气、氧气、氮气 D氮气、空气、氧气 1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C铁在氧气中燃烧 D蜡烛燃烧 13 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色的气体 14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能使任何物质间都发生

9、化学反应 15下列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B 燃烧烟花爆竹 C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 D 汽车排出的尾气16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硫在氧气中燃烧 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7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 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在实验中,收集 一氧化氮时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A向下排空气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排水集气法 D排水集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18.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步骤有:装药品;加热;检查气密性;固定在 铁

10、架台上;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收集气体;停止加热.其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A. B. C. D. 19在盛满空气的集气瓶中,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 的可燃物是 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硫粉20电工师傅使用的“验电笔”中长充一种气体,此气体会发光,它是 A.氧气 B.氮气 C.氖气 D.空气 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冰水混合体 B食盐水 C海水 D汽水 2品红在水中扩散,说明了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停运动 D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3下列用水方法中,会造成浪费的是A用口杯接水刷牙 B为了节约时间,一两件衣服就用洗 衣机洗 C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或循环利用 D改

11、漫灌为喷灌、淋灌或滴灌 4不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事实是 A冰受热融化成水 B面粉中掺入砂糖 C各为 10ml 的酒精和水混合后,体积小于 20ml D打满气的气球可 以被压缩 5关于水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 成的C水分子是由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的 6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各组物质,前者属于混合物、后者属于化台物的是( )A二氧化碳、铁 B.冰水混合物、水C. 医用酒精、双氧水 D水、臭氧 7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气 8在下列变化中,能证明分子可分的事实是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海水

12、通过蒸馏得到淡化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变成氢气和氧气 D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海水中难溶 性的杂质 9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分子的是A过氧化氢(H2O2) B二氧化锰(MnO2) C二氧化碳(CO2) D空气 10由电解水的有关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水中有氢气和氧气 电解 1 体积的水可以得到 2 体积的氢气和 1 体积的氧气 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再分 11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 隔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12下列做法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A在水中放养适量鱼虾 B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中C把垃圾倒入江、河、湖、海中 D使用含磷洗衣粉 13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A水分子运动速度快,撞开壶盖 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