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85141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文张 宪文侗族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三省区毗连的地区。广西的侗族主要分布在二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其余的 分布在融水、龙胜、融安、罗城等地。进人侗寨,最先映人眼帘的就是 那 像 塔又像楼阁 的 鼓楼,它 是侗 寨中最 高 大的建筑,层层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鼓楼,是侗家人团结、兴旺的象征,还是侗族村寨中的公共建筑,规模大小不等,大多按姓氏修建,多的村子有三、四唯,少的也有一座,规模大 的寨子数量更多。鼓楼也是寨中议事、典礼、聚会的重要场所,平时又是村民休憩、娱乐、进行社交的地方,如“多耶”赛歌,跳芦笙舞等等,在这里可以领略到侗族浓郁的民族风情。“阳春收罢邀同伴,吹彻芦笙坐鼓楼”的

2、诗句就是这种休闲社交极好的写照。鼓楼的修建全靠侗家人自己募捐解决,他们修建鼓楼的热情实在感人。不管建鼓楼的工程有多大,有木的捐木,有钱的捐 钱,有力的捐工,惟力是尽。相邻的村寨也乐捐相助,直到最后建成。鼓楼有密檐塔型、楼阁型、殿堂型和宅居型四种类型。马胖鼓楼 为 侗 族 密檐塔 式 鼓楼,是鼓楼中最大、最壮观、最具特色的一座,是侗族鼓楼代表性建筑。它位于三 江 侗 族自治 县八江乡马胖村边,坐东向西,原建 于清代,经火灾,年 重 建,年竣工。平面呈方形,长、宽 各米,高米,用四根 大杉木作金柱,直通屋顶,四周 分布根檐柱 构 成方型 穿斗式木结构框架,九重檐歇山顶,各层屋檐等分 收分,形 成一

3、 座 密檐塔 式的 高大建筑。各屋檐的岔脊饰以飞 禽走兽 等雕塑,栩栩如生。鼓楼内设卧台、长凳,中央有火堂。底层围护用直条栅栏、槛墙,有利二空气流通。冲愁声楼内宽大的空间,便于集会议事或开展活动。鼓楼内置一长形大鼓,每遇有聚众议事和大型娱乐活动时,看守鼓楼的“传事”就会登楼击鼓召集全寨群众。鼓楼前有平方米的石板鼓楼坪,可 以举行规模较大的集会和娱乐 活动。虽然鼓楼坪的 面积不大,但侗家人同样在这块平地上费尽了心血。他们采集各种不 同颜色的河卵石,一块块的拼出各种赏心悦目的图案,为鼓楼增色不少。马胖鼓楼对面建有一座戏台与鼓楼相辉映,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空间。侗 族 建筑在我国的民族建筑中素以类型多、

4、结构精巧而独树一帜,鼓楼则是侗族传统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典型。它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和建造,形式多样,装饰丰富多彩。马胖鼓楼利用木质框架连成一 体,柱、仿构件均以桦卯联接,装饰古朴,简洁美观,审美与实用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侗族传统建筑的形式、结构、用料、工艺、装饰手法等。侗族鼓楼除了歇山顶的以外,还 有六 角摸尖、八角摸尖、两坡顶等多种屋顶形式。重檐最高的达十三层,少的也有二、三层。有路必有桥。桥是沟通津途、方便 交通的设施,虽然常见,但是侗乡的桥却是大小不一、星罗棋布,建桥之 多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据不完全统计,仅三江境内就有近座由侗家人自发捐 资修建的风雨桥。侗族的风雨桥是从中国传统的廊桥发

5、展而来的,因能遮风避雨而得名风雨桥,又因装饰得繁花似锦而称为花桥。广西侗族风雨桥中最负盛名的是程阳永济桥和独桐岂团桥。年代,郭沫若先生见了程阳永济风雨桥的照片后,大 为赞赏并为桥题诗艳说林溪风 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饥联阁怡神巧,列硫横流入 望遥。竹木一 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郭老把生前不能亲临程阳桥视为憾事。程阳永 济桥 桥盖长多 米,由五座桥亭与四座桥廊相连组成。采用穿斗结构,桦铆联结的柱梁体系,层层穿仿结合紧密。人们常赞说侗族的鼓楼、风雨桥全身不用一颗铁钉,可见其结构的精巧与严谨。五个桥亭的屋顶有三种形式两个台亭的屋顶为歇山重檐顶,两个墩亭的屋顶为四角谋

6、尖顶,中亭的屋顶则为六角摸尖顶。更妙的是桥亭的构架,为了加大桥亭的空间高度,节约用材,使用 了“杠杆结构”的悬柱做法,和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悬柱做法不谋而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悬柱的使用手法熟练,令人惊异。桥上两侧设有栏杆和供行人休憩的板凳,在此凭栏远、 、 气七屯八双飞飞、仁眺山光水色,或是促膝谈心,实是一件爽事。广西侗族风雨桥之“王”非程阳永济桥莫属。但地处丛山峻岭之中的独桐岂团桥,却独领侗族风雨桥中“奇”“妙”之风骚。岂团桥 建 于 清 光绪二年年,比程阳永济桥早三年。桥盖长米,两个桥 台一个桥墩,三座桥 亭,亭间有 桥廊 相连。岂团桥不但具备其他风雨桥的优点,且有最令 人赞叹之处,即桥

7、面分为人行道和畜行道,两道设在不 同高 度的两层。这 就是 它 的“奇”。侗人爱斗牛,与凶猛善斗的“猛牛”同桥行走总会有意外发生,为了防患于未然,只好另辟一径分道行之。这不但解决了交通 问题,还解决了风雨桥兼 负休憩场所人畜同道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确保了人的安全,也保证了桥面的清洁卫生。这种人畜分道的设计方法,不管是在侗族地区的风雨桥中,还是古今中外的木桥修造史上,都堪称成功的佳作。这种巧妙的设计,使岂团桥成为一座先进的,具有立体功能分工的优秀木桥。世界上桥梁功能的分工是在世纪 末世纪初钢铁广泛运用于桥梁后才出现的。侗族风雨桥的结构分为三大部分桥面下部为青石垒砌的桥墩,桥墩为六面柱体,上下游砌成

8、尖形迎 水角桥中间部分为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木梁和木质桥面桥上部为 木结构 的重檐翘 角,层次分明的廊、亭体系。三大部分在三维空间中创造的视觉形象,风姿纷呈,自成 序列,表 现出各自不同的美感特征。墩台厚实、凝重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简约、质朴廊、亭典雅飘逸。但三大部分“珠联璧合”,构成了丰富 多变、富于节奏的结构技术与造型艺 术高度统一的建筑形象。侗族风雨桥在亭、廊的柱间设置坐凳,凳的靠背就是桥的栏杆,一方面加强桥架的整体性,另一方面 又 能满足行人 休息、乘 凉、谈心、眺望时的安全要求,可谓是一举数得的建筑构造范例。侗族风雨桥的空间设计与 力学的运用很科学。空间设计上考虑到山洪水急,漂浮物多,墩台之间的距离必须要畅通。力学方面,墩台上的悬臂简支梁分层 出挑,既保证了木梁的抗弯强度,也使上层大梁可以最大限度的拉开间距。由于各方面处理得当,不但桥梁的线条有了变化,也使 风雨桥的抗洪能 力有了提高。侗 族 风雨桥的建造 大多依山就势,处于环境优美 的村寨周边。它那方便典雅的 出人口和 引桥,或依恋村寨或连着环山古道或与遮天蔽日的盈抱古树相簇拥。桥下碧水涟涟,桥头与村寨木楼似连非连,首尾照应,互补辉煌。这些均构成了一幅幅美不胜收、永不重复的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