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80501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教学案例教学案例 东风东路小学 罗逊毅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 34 页中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知识迁移,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课堂学 习的信息交流,学生通过猜想、探究、归纳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理解其作用,为后面的简便 计算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 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 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 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5、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掌握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感知运用运算定律可 以使计算简便。这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可进行知识迁移,帮助学生自主探索, 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2、学生日常课堂学习也有使用

3、网络,利用 BBS 进行网络讨论交流,所以对电脑操作比较熟练,能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学生可以参与计算机的操作,在探究与讨 论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全班进行互动交流,所有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 1、情景创设策略: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论知识与跨越式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情景创设,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自主探究、 归纳乘法运算定律。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策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探索新知、验证猜想、运用知识的工具, 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

4、的空间,增强了课堂学习的互动。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每 个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改变了传统小组讨论或逐一发言的模式,参与面更广。 3、感受成功策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通过科学的验证确定猜想的成立,感受成功的喜悦, 为学习注入动力。 3、激趣策略:网络的使用比普通课堂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同学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另外 练习部分有操作题、有抢答题、有自主编题自由选题解答,多种形式的使用让课堂学习更具趣味性。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 1、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课本。 2、多媒体演示课件:利用图片、文字,创设情景,进行抢答环节。 3、网络课件:BBS 互动交流。 教学过

5、程:教学过程: 一、问题创设,引发思考一、问题创设,引发思考 (1)师:)师:同学们,窗外树木新发的嫩芽正提醒着我们,现在已经是春季,细雨滋润大地,万物复苏,正是植 树造林的好时机。最近我们学校也组织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很多同学们都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两个植树小组在进行比赛,比比哪一组种的树多,让我们去看一看吧!屏幕显示: 第一小组:每行 11 棵,共种了 7 行 第二小组:每行 7 棵,共种了 11 行 师:师:同学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比呢?(先求出他们各自种的总棵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进行解答。 板书:11777(棵) 板书:71177(棵)(2)师:)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

6、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因数相同) 那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板书:117711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自主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进入下面的探索部分】二、自主探索,获得规律二、自主探索,获得规律 1、探索乘法交换律、探索乘法交换律 (1)师:)师:同学们,刚才的两个算式的因数相同,虽然位置交换了但结果是相同的。那么在乘法中这种情况 是否普遍存在呢?请进入“互动学”的“探索 1” ,仿照黑板上的格式,每人举出三个符合以上规 律的例子,并以回帖的形式上传。如果数目较大可使用电脑的计算器工具帮助计算。学生开始尝试,然后小组交流,请代表进行汇报。 电脑展示学生所举的例子师:师:同学们,你们试验的

7、结果是否也都成立呢?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呢?一起浏览其他同学所 举的例子,全班合起来有一百多个符合我们猜想的等式,通过大量的例子验证了在乘法中只要两个 因数相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2)师:)师:你会用字母式子来表示这个乘法运算的规律吗? 板书: abba师:师:谁能用自己的话简明、准确地表述这个规律呢?(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师:师:这个规律在乘法运算中称为乘法交换律。 板书:乘法交换律师:师:在以往的学习中,你曾经运用过乘法交换律吗? (乘法的笔算和验算) 在上述情况使用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运用乘法交换律可以进行乘法的验算。如 1212345 在笔算写竖式

8、时,如果运用乘法交换律调整 因数位置,就会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3)师:)师:同学们,你可曾见过类似的等式?(加法交换律)请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师:师:加法还有其它运算定律吗?(加法结合律)请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板书:(ab) ca(bc)师: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 (加法交换律是关于加法运算,乘法交换律是关于乘法运算的) (它们的运算符号不同)【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利用计算机自主探索、验证,证明乘法交换律的存在,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交流, 整合探索的结论,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2、探索乘法结合律、探索乘法结合律 (1)师:)师:我们已经知道在

9、加法和乘法中都有交换律。那么,加法有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结合律呢?(学 生先大胆进行猜测) (2)师:)师:那么让我们仿照刚才研究乘法交换律的方法,把加法结合律的运算符号替换成乘号举出例子进行 试验。接下来请进入“互动学”的“探索 2” ,把你们尝试成功的例子以回帖的形式上交。 学生进行尝试(利用电脑的计算器工具帮助计算) ,然后小组交流,请代表进行汇报。 投影展示学生所举的例子(3)师:)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和字母准确地表述出这个运算定律呢?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板书:乘法结合律 板书: (ab)ca(bc) 老师展示学生所举例子中能体现简便计算的情

10、况,强调乘法结合律可以帮助我们简便计算。有时也可以 两个运算定律配合使用。【仿照研究乘法交换律的学习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自主探索、验证,证 明乘法结合律的存在,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三、巩固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三、巩固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师:师:刚才我们已经验证了在乘法中确实存在交换律和结合律,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能否正确运用乘法 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1)学生在 AAAA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然后同位说说运用了什么乘法运算定律。15 16 = 16 AAAA (60 25)AAAA = 60(AAAA 8)125 (8 AAAA)= (125 AAAA)14 3

11、 4 8 5 = (3 4) ( AAAA AAAA ) 25 7 4 = AAAA (AAAA4) 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电脑对回答进行反馈。同学们互相讲填写的依据,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乘法交换律 和结合律。订正时重点分析最后一小题,乘法结合律并非为了用而用,更要考虑使计算简便。(2)老师以发帖的形式出示下题,学生思考并解答,以回帖的形式提交。2 4 8 5 25 125 通过实际操作计算,进一步利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从理解上升到运用。学生可以通过浏览 其他同学的帖子,订正自己的解答。(3)小游戏:看谁算得快又巧 老师利用课件依次出现下列计算题,学生在题目出示后以最快速度进行计算并抢答,

12、回答时要说说是怎样计算的,运用什么知识。课件把解题过程进行呈现,便于学生理解。17 4 25 39 88 12 115 68 85 5 289 28 125 9 6 11 5 9 5 4 125 7 8 通过抢答的形式,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自觉投入练习环节,强化所学知识的运用。(4 4) 同学们在课前先每人设计一道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数量不要太大,起码有两个数能凑整。 ) ,通过 BBS 模块发帖。学生在堂上自己选择一题进行解答。 (学生使用 BBS 模块进行操作) 学生自己设计题目,自由选择题目,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解答,减低了练习的枯燥。但利用网络进行互 动性联系反馈,加大

13、了信息交流量,通过更多实际例子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达到巩固所学的作用。【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逐步深入的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重点感知 运算定律的适当运用可使计算简便】四、迁移拓展、完善规律四、迁移拓展、完善规律师:我们刚才通过运算符号的替换,验证了加法、乘法都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那减法和除法是不是也会 有同样的运算定律呢?让我们在课后一起动手算一算,自己寻找答案,下节课进行交流。【完善学生的探究过程,使猜想的对象不仅局限于乘法,拓展到减法和除法,通过进一步试验消除知 识迁移后存留的问题】五、交流分享,总结提升五、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和

14、大家分享一下呢?(学生先说,课后在网上回帖。 )六、作业:六、作业:课本 P37 第 1、3、4 题。点评:点评: (1)该案例巧妙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策略,充分体现了网络教学的优势,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了生动的 学习环境。 (2)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情景工具和师生交互、探究工具。 (3)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研究、讨论、发言的机会,参与度得到提升。 (4)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能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通过创设情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验证,体现问 题建模的过程。设计思路是:情景创设问题思考大胆猜想自主探索、验证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巩固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